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教學反思(通用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這一內容主要涉及到的知識點有:兩頭植、兩頭都不植、封閉情況下的植樹問題(一頭植和一頭不植)這三種情況。w我選取的是第一課時兩端種植,怎樣才能讓學生即能學會,還要學的輕鬆呢,我反覆研讀教材,兩端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模型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我這節課重點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奇妙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一、透過自主探索的活動,滲透“以小見大”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整節課設計基於我班學生實際情況,課前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美麗的風景,同時引導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內容,緊接著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同時改小資料,將長度改成20米。目的在於,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段數+1,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可引導透過“以小見大”數形結合來找規律加以驗證,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與交流等活動。然後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動腦、動手反覆驗證,最終總結出:段數+1=棵數。這節課的設計依據了認知規律:透過例題感知間隔,以例題為載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探討物件,瞭解植樹問題實質,多角度應用拓展。從而不失時機給學生滲透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為將來的後續學習積累更豐富實用的思想經驗。

  二、關注植樹問題模型的拓展和應用,反映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成若干間隔,由於路線不同、植樹要求不同,路線被分成的間隔數和植樹棵數之間的關係就不同。現時生活中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如安裝路燈、設立公交車站等等。讓學生從中悟出植樹問題的模型它源於現實,又高於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在學生已經自主地尋找到植樹中前兩種的規律後,我適時的提出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植樹的情況呢?透過學生的舉例,讓他們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整節課,大多數學生的思維表現的很活躍。

  三、本節課的不足:

  1、把學生對於段數+1應做更多的探究,部分學生並沒有理解這個知識點,只會運用,應再多加討論,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原因。

  2、一堂課上下來,覺得還是對學生扶的很牢,沒有完全放開,以至課堂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期待日後調整改進。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雖然這節課我很盡心盡力,但也留下了很多遺憾,新的教法的一種大膽的嘗試過程,總在摸索中不斷完善。在準備這節課時我參考了很多資料,學習了很多方法,為的是讓這節課的遺憾能少一些。我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及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得到深度的滲透。

  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教學反思2

  植樹問題是非常生活化問題。其中包含兩端都栽;只栽一端和兩端都不栽,以及封閉圖形的栽樹。然而由此衍生出的鋸木頭,敲鐘,上樓梯,以及汽車站點,公交車發車班次等問題是非常有趣的。

  在教學中,我儘可能引導學生,用圖示法,看手法,以及站隊法等直觀方法幫助理解,以促使孩子們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同時在引導學生讀題的過程中,對問題進行逐字逐句的分析,讓孩子們理解總長,間距,間隔數等名詞。同時在直觀操作中理解,總長除以間距等於間隔數。透過站隊,讓孩子們清楚的看到,站隊的人數總比間隔數多一,這屬於兩端都栽。同時透過畫圖,看手指和指間隔進一步理清間隔,間距,棵樹之間的關係。

  對於封閉圖形,我採用同學拉圓圈的形式,透過數人數和間隔數,發現規律。

  同時對於多邊形栽樹,端點都栽的問題,我讓孩子們六人一組合作,可以站隊,也可以畫圖來學習。孩子們學習興趣極高,透過歸納彙報,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然而,還有一部分孩子,學習數學建模的方法有待進一步培養。一部分孩子不動腦,總是以旁觀者的角色,等靠要,不主動學習,不自己分析,學習停留在背的模式,使得教學效果參差不齊。會學的學精,後進的只知皮毛。題目稍加變化,便無從下手。

  針對以上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化大氣力培養孩子們自覺學習,勤于思考的習慣,讓他們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學習才不會僵化。

  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教學反思3

  《植樹問題》是智慧廣場中的內容,主要是向學生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透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髮現規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植樹問題分為兩端都栽、兩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種情況。本節課教學的是植樹問題中的第一種情況,即兩端都栽的問題。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應及時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在教學過程中,我透過對五指的手指個數與手指縫之間關係的探究,在直觀形象的手指演示中讓學生初步感知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本課伊始,我首先出了個謎語:“一棵樹,五個叉,不長葉子不長花,能寫能做還會畫,就是不會開口講講話。”隨後讓學生觀察自己的手指,引導學生得出:五個手指有4個間隔,4個手指有3個間隔,3個手指有2個間隔,2個手指有1個間隔。使學生清楚地看出手指的個數與間隔數之間是相差1的。接下來又透過做快速問答的遊戲,使學生加深認識了植樹問題中間隔數和棵數的關係,為下面的學習做了鋪墊,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激發了起來。由此可見,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放低起點,這樣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在探索新知這個環節,是這樣設計的:

  快樂探究:

  在20米長的小路一邊等距離植樹,兩端要栽,可以怎樣栽樹苗?

  設計了一個表格

  全長(米)間隔(米)線段圖間隔數(個)棵數(棵)

  1、把上表補充完整。

  2、“兩端要栽”的時候,我發現:棵樹比間隔數,我能用等式表示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數量關係:棵數=間隔數+1。

  學生透過自己動手畫圖,很快就發現了其中蘊含的規律。展示環節,我讓展示小組的學生利用展示臺給大家展示,學生指著自己畫的線段圖邊講解邊說,讓其他同學清楚地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改變間距後,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

  透過自學,小組交流,小組展示,學生很容易的得出了在兩端栽的情況下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是:總長÷間距=間隔數,棵數=間隔數+1。整個學習過程都是學生自主探索的結果。學生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全部自己展示了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樂趣。

  三、關注植樹問題模型的拓展和應用

  規律總結出來了,我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讓學生找生活中的類似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許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樹問題毫不相干,但是隻要善於觀察題中的數量關係,就明白它與植樹問題的數量關係很相似,如計算公共汽車從起點站到終點站所行的距離及爬樓梯問題。求路邊的電線杆、排座位、在路兩旁安裝路燈、插彩旗等等,目的是讓他們利用所學植樹問題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四、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生藉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

  數形結合是數學解題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數形結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數學問題直觀化、生動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有助於把握數學問題的本質。本著這個思想我在讓學生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規律時,我採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畫圖解決問題,從而逐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練習環節,我還設計了我們平時熟悉的鐘聲,讓學生聽鐘聲,在聽到基礎上用線段圖畫出鐘聲和他們之間的時間的間隔。學生在聽、畫之後初步感受了間隔數和棵數之間的關係。同時,透過畫圖,降低了此題的難度。再如:在解決鋸木頭問題時,透過成語“一刀兩斷”引出“一刀兩段”,結合線段圖,清楚地使學生理解間隔數總是比端點數少,使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在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植樹中棵樹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便迎刃而解。

  存在問題:

  把學生估計過高,以為只要學生弄懂了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之後,解決植樹問題就應該沒多大的問題了,但事實出乎預料,因為例題是給了全長和間距求棵樹,但“做一做”卻是給了間距和棵樹求全長,屬於逆向思維,所以,有好多同學就不知從何下手了,導致出錯很多。其實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連結,應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律時,可以總結一下“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間隔長”等知識的擴散。

  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教學反思4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本節課我把兩端都栽,只栽一端和兩端都不載,三種種情況分別進行了統一講解。

  在教學中,以猜謎語的方式匯入。然後引出間隔一詞,讓學生理解生活中的“空”在數學裡叫間隔。在講解過程中,我只講解了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讓學生大膽猜測,小組探究,究竟可以栽多少棵,小組彙報探究結果。根據小組彙報結果,發現棵樹和間隔數之間的規律。針對不同型別題目進行鞏固,最後指生談收穫。

  優點:

  本節課採用了小組探究,最終班裡的各個小組都探究出最終三種情況,可見小組探究是合理有效的。

  本節課使用了自己製作的小道具,形象直觀,便於學生理解,以及發現規律。

  本節課三種類型課程一起講解,具有挑戰性,也想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規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講解時先講解只栽一端的情況,透過道路展示,學生髮現棵數和間隔數一一對應,也就是棵數=間隔數。透過這種情況,學生容易發現和歸納出另外兩種,兩端都栽和兩端都不栽的情況,棵數和間隔數的關係。

  關注植樹問題和生活中的練習,注重植樹問題在生活中的體現。例如:樓梯、掛燈籠、公交車站牌、斑馬線等生活實際問題。

  練習題的設定採用不同的型別,循序漸進,比較合理。

  缺點:

  在講解過程中,因為要講解三種情況,語速有點過快。不利於學生的思考,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沒有面向全體學生。

  在講解時針對只栽一端和兩端都不栽的情況,沒有請學生舉例說明你在哪裡見過。數學源於生活,而我在講解時忽略此處知識點和生活的聯絡。對於在栽一端情況,有道路的一端是湖等,對於兩端都不栽的情況,可以結合實際,在教學樓之間植樹。這樣學生理解更深一層。

  匯入時間太短,應該增加,在匯入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多說,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節課由於內容比較多,會感覺整體課堂進度比較快。應該在內容多的時候,讓學生也不會有很趕的感覺。

  收穫:

  通過幾次講課,對於上課的時候大約有了一個控制。同時現在見到不同的學生和聽評課的老師時,也不會存在緊張現象。教案自己反反覆覆看了好幾遍也改了又改,一直沒有發現在邏輯或者各個環節設計上有什麼問題。當有其他教師在聽課的時候,就發現處處存在問題。每一次講課對我來說都是一次成長,一直都知道自己說話的語速比較快,自己面對的是小學生。在各個方面發展還不成熟,需要一定的時間。確實應該慢下來和學生加強溝通。我希望在我的課堂裡的孩子都是自己探究去發現規律的。

  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教學反思5

  《植樹問題》是新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是植樹問題中比較簡單的情況。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都是引導學生髮現兩端都栽時,棵數比間隔數多1,滲透化繁為簡、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教學難點是理解這一規律。

  為了突出重點,探究新知環節,我分了五個層次進行:第一個層次,同桌合作,模擬在20米的小路一旁植樹的過程,思考棵數與什麼有關;第二個層次,獨立操作,模擬在25米的小路一旁植樹的過程,感知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第三個層次,根據前兩次的經驗,不操作,畫線段圖,探究在30米的小路一旁植樹的情況,驗證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第四個層次,想象在35米的小路一旁植樹,計算出要栽多少棵;第五個層次,觀察比較,找出四個題目中的相同點。透過五個層次的教學,學生不難發現“間隔數+1=棵數”這一規律,同時滲透“化繁為簡”這一重要數學方法。突破“理解這個規律”這一難點時,我提示:“植樹問題能不能也看成是兩種物體的一一間隔排列呢?”。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思考後,自己說出用分組的方法,把每組中兩種量一一對應起來。接著,老師因勢利導,學生髮現如果一組一組的分,正好分完,則數量相等;如果有剩餘,則數量就是相差1,幫助學生理解間隔數+1=棵數。從學生學習狀態、課堂交流來看,達到了本節課的目標,實現本節課的預期目的。

  本節課的還有很多足之處:

  1、學生回答問題不準確,甚至出錯,我覺得是老師組織語言不嚴密,問題的指向性模糊,備學生不太充分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學生有時一臉茫然,有時不知所措。

  2、課堂條理還需改進,有遺漏的環節,有強調不足的情況,也有不必要重複的話語。

  3、因擔心時間超時,在教學過程中,不予理睬學生的答非所問,而急於得到只符合老師想要的答案。

  有遺憾的課才是真實的課,才是更有價值的課。我會以每節課為起點,在需要努力的方面下功夫,需要改進的地方多揣摩,從一點一滴做起,使自己的課堂日趨完美,上得精彩,少留遺憾。

  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教學反思6

  《植樹問題》是新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大家都知道,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就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

  植樹問題教學側重點: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單元的教學,並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透過教學,不僅是向學生滲透某種數學思想方法,而且藉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一定的思維能力。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一、創設淺顯易懂的生活原型,讓數學走近生活。

  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課前活動時,我選擇學生的小手為素材,引入植樹問題的學習。學生在手指併攏、張開的活動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個數與空格數之間是相差1的。然後做快速問答的遊戲,使學生直觀認識並總結出了間隔和點數的關係,為下面的學習作了鋪墊,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體驗探究之樂。

  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柺杖。有了這根柺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教學中我先激勵學生自己做設計師,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採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多媒體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

  是要栽5棵樹。使學生髮現植樹時準備樹苗的問題並不能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後,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緊接著提出問題:“你能找出什麼規律?”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

  1。最後按照教材要求應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前面的植樹問題:100米長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個間隔,而栽樹的棵數比間隔數多1,因此一共要準備21棵樹苗。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並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三、利用學生資源,加強生生合作

  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生生之間的差異是學習的資源,這種資源應在小組交流的平臺上得到充分的展示與合理的利用。在設計植樹方案這一環節上,學生將間距定為1米、2米、4米、5米、10米,體現了思維的多樣性。這單元教學充分利用了多媒體裝置,所以課堂容量較大,但是也造成個別學生吃不透的現象。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適當進行取捨,照顧好中差生。

  本單元教學不足的是:

  一是沒有舉一反三的讓學生進一步理解。

  二是怎樣讓學生理解的更透徹,解題思路更清晰。功夫下的不深。

  今後教學改進措施:

  1、深鑽教材,上課注重中差生,做到舉一反三。

  2、尋求學生最能理解的教學方法去教學。

  3、課前一定要備學生。充分了解學情。

  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教學反思7

  一、教學設計有深度、有厚度。

  教學設計分兩條線走:一條線以構建學生知識結構為線索,使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經歷了“生活問題——猜想驗證——建立模型”不斷數學化的過程,較好地實現了由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過渡到相應的“數學模式”,為上升到更抽象的數學高度奠定了基礎。然後又讓學生運用模型解決問題,把數學化的東西又迴歸於生活,也讓學生再一次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另一條線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為線索。

  對於植樹問題的探究,不僅讓學生透過畫線段圖、擺學具的方式自主探究、尋找,而且結合線段圖、擺學具,讓學生理解了為什麼兩端都種時,棵數會比間隔數多1,多的1指的是哪一棵樹。讓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由反覆的修改,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對教材研究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師對教材看得有多深,才能使你的課堂有多厚”的道理。也讓我知道了自己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

  二、敢於放手讓學生去探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堂課,我都比較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我知道,只有學生自己想學、願學,才能主動地學,並把學到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因此對於重點部分的引入,即探究兩端都種時,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我先讓學生透過自己的猜測得到答案。

  當幾種答案產生衝突時,再引導學生探究,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啟用學生的主體意識。而後的探究部分我就放手讓學生去做,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用線段圖探究植樹問題規律的方法。由此把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為下節課自主尋找另外兩種植樹問題的規律時,學生就比較輕鬆愉快了。

  三、注重教學思想的滲透和學習方法的傳授。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我都很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比如:當學生用一個線段圖證明規律時,適時點撥。用一個線段圖就能證明它是普遍存在的規律嗎?再畫幾個試試(以小組為單位,分組研究)。交流時,讓不同的學生說出用不同間隔的線段圖得到同一個規律,實際就是向學生滲透不完全歸納法。在展示交流部分,透過對比10個間隔與2個間隔的線段圖的難易,對比畫一棵樹和用一個點表示一棵樹的難易,讓學生體會簡化的思想。透過找生活中的植樹問題,並解決生活中的植樹問題,讓學生體會化歸的思想。對於學習方法的傳授,整節課都特別重視線段圖的運用。

  當然,這節課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列舉幾條:

  一、教學時間安排欠妥。有的教學內容沒有來得及出示,有的內容講解比較倉促。練習鞏固時間不充分,沒有檢測時間,使教師沒有及時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心中沒底。

  二、本節課,我本想借助一一對應的思想去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兩端都栽的情況下,所栽的棵數比間隔數多1),可是沒有深入去理解植樹問題中所蘊含的一一對應思想。所以,感覺得出的規律有些牽強、抽象,沒有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沒有把一一對應的思想與植樹規律結合在一起,沒有很好地突破難點。

  三、對學生評價這塊顯得能力不足。對於學生的評價如何做到即準確又有深度,還要具有啟發性,這是我還得努力學習的方向。

  四、數學課關鍵在於“說”,以說促思,以說引思,這樣可以瞭解學生的思維過程是否正確,以便教師及時調控課堂,改變教學策略,但是,為了能夠完成教學任務,明知道應該讓學生多說,但是由於時間問題,就把學生說的權利剝奪了,而去進行下面的教學內容,這是我一貫的通病,我爭取改正,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總之,一堂課下來,發現自己真的還有那麼多的不足之處。反思自己,今後還應加強學習,學習理論知識、學習優秀課例,特別應該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運用於實際教學之中,逐步完善、改正。希望能透過自己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改進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調控、處理課堂生成的能力,使自己能不斷進步、不斷髮展。

  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教學反思8

  本節課旨在透過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髮現數學規律,建立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理解“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最終掌握植樹相關問題的解決辦法。

  總的來說,本節課學生參與面廣,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課堂效率也高,較好地展示了動手操作、合作學習的優勢,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規律:

  本節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手中的學具設計不同的植樹方案,有利於學生髮揮小組交流合作的優勢,學生在相互的表達和傾聽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進知識結構的形成,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二、練習的設計獨特、新穎、有梯度:

  本節課的教學我既注重教學過程,也注重教學效果。在練習環節中,我設計了有梯度的練習,體現了分參次教學。同時我還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植樹相關問題,有效實現了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的目的。

  由於練習的解答採取競賽的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本節課,我透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交流討論——得出結論——應用結論,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是做了適時的點撥。

  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教學反思9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單元透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藉助線段圖等手段讓學生髮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在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本單元的植樹問題分為三種類型:兩端都栽、兩端不栽、在一條首尾相接的封閉曲線上植樹。我這節課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情境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我執教的這節課整體是成功的。

  第一、預習安排得比較巧妙。從學生熟悉的手指切入,理解什麼叫間隔,手指數與間隔數的關係,轉化為樹與間隔數的關係,得出:棵樹=間隔數+1。

  第二、教學環節設計由淺入深。在學習完例題後的檢測中我先設計了一個和例題基本一樣的題型(課本下面的做一做)讓學生練習,這道題告訴我們的資訊是“2的街道兩旁路燈,每個50安一盞”問題是“一共安裝多少盞”它一方面檢測學生對剛學習的知識是否掌握,另一方面檢測學生是否認真審題。另外設計了一個求棵樹的變式練習,在最後的拓展環節中又設計了一個求間隔數的練習題,整個環節給人一種穩步高升的感覺。充分體現了數學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思想。

  再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高。本節課學生預習較充分,對新知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些,比如再找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時,一方面有了預習題的基礎,再加上充分的預習,學生很快就得出了他們之間的關係,所以很快解決了檢測的題,留下的遺憾就是學生審題不認真,只注意到了單位的不統一,沒有注意“兩旁”一次,方法對了,缺少了一半。後來的練習在提醒學生認真審題後,學生的積極性更高,爭先恐後要求上臺展示。

  這節課雖不錯,但問題也存在著。

  一、學生在展示時語言表達不夠完整。在說思路時總說半截話,需要教師的提醒在說完整,導致說的解題思路不夠清晰,因此在今後學生手思路時要求學生按順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一步一步來說。

  二、在拓展訓練中引導不到位。求路長,實際還是先求“間隔數”,沒讓學生弄明白。

  三、總結規律時本人在複述時敘述不完整,沒有強調“兩端都栽”這個前提條件。這也說明,本人在語言敘述中也存在問題,也折射出本人數學思維的不嚴密,也導致學生的課堂語言出現問題。這也是本人應該深思的,更應該改進的。

  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0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中的問題,而這個內容以前是安排在四年級下冊。在植樹問題中,主要是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問題並且將這些知識能潛移默化的給大家以思考路線。

  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三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和環形(一端不栽)。教學過程中需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探究推理和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同時使學生將這一數學問題拓展,感知到這是一種數學額模型,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

  我這節課主要解決的是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透過觀察、操作及交流活動,探索並認識將問題探究推理的方式,並能將這種認識應用到解決類似的實際問題之中。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生藉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並藉助圖形,利用一一對應的規律來解決實際問題。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本節課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首先,設計層次分明。整節課設計基於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前透過猜謎語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後透過探索手指數與間隔數的關係,人民大會堂前柱子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透過這兩個問題推理探究到新知識——植樹問題。給與學生一個較大的資料,不能一眼就看出結果,但是能透過猜想假設,並運用一一對應的這種關係來得到對於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得到植數棵樹比間隔數多一。可是在這其中就包含了對於植樹這一類的數學模型我們可以透過簡化的線段圖來簡化思考過程,淡化圖形意識。畢竟對於10多歲的小孩子,他們的潛意識還是以完整的圖形思維為主,為了培養他們簡化思考過程。其次,聯絡生活進行拓展思維。當學生體驗到植樹問題,但如何去將這種模型推廣化就值得思考!體驗是學生從舊知向隱含的新知遷移的過程。設計中,雖然創設了情景,但一次的體驗不能達到繼續建構學習的水平。所以,這節課我多次向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而且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情境。從植樹、路隊、樓房、鋸木等身邊熟悉的事物,引發學習興趣,產生共鳴,激發探究慾望。

  這節課雖然層次分明,聯絡實際,但問題仍然存在。

  一、學生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的邏輯理解性存在差異,無法將規律運用於求路長的問題。只有部分學生掌握,這恰恰說明學生能找規律不會用規律。也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的連結,我要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律時,可以說說“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間隔長”知識的擴散。

  二、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透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可以利用例項來幫助學生學習。

  對於自身的學習還有待加強,對於知識的拓展,像“數學史上有個20棵樹植樹問題”!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的表面,而要試著走出去,並在教學中體現出來,引發學生的思考、探究、創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