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麻雀》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麻雀》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麻雀》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麻雀》教學反思1

  《麻雀》這篇精讀課文敘述了一隻老麻雀在獵狗面前奮不顧身地保護小麻雀的故事,歌頌了熱愛幼小者的高尚品質。

  剛看到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就被文章新穎的構思和優美的文字所吸引,更被老麻雀的精神感動著。但要讓學生感受老麻雀為了保護小麻雀而表現出的那種博大的母愛,學生可能有點兒困難。因此,在設計教學流程時,我先設計從找老麻雀保護小麻雀這種偉大的母愛精神的句子著手,讓學生自己感悟和體會為主。學生門的感悟和體會都很深,而且非常完整,尤其讓我驚訝的是,學生的朗讀超乎了我的想象。

  可以說,從他們的朗讀中,我真正找到了語文的魅力。最後我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說一些母親平時對自己關愛的事,同學們說到:媽媽每天煮飯給我們吃,很辛苦;我們生病了,媽媽總是日日夜夜守護著我們……同學們最好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應該孝敬父母。

  整課得到了昇華,也展現出了學習本課的目的,聽到這些我感到很欣慰。當然,整個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忽略了那些學困生,這種做法確實要改了。今後應力求讓學生全面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每個學生都開開心心地學習。

  希望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讓自己語文的課堂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麻雀》教學反思2

  先說課,再上課,然後教後反思。說實在話,中小組織的這次青年教學比武活動搞得真是實實在在,教者沒有譁眾取寵,組織者也沒有留於形式。我有幸參加了這次活動,透過活動對我幫助也很大。在這兒,對自己的課堂教學作簡要的回顧與反思。

  首先,對學生的瞭解。因為是借班上課,學生完全陌生,一堂課下來,覺得要上好一堂課,在上課之前應該對所教學生作必要的交流了解。今天,在這個方面,自己感覺做得欠缺。教學過程的順利展開,執教老師必須要考慮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等。課前“閒聊”,我本想讓學生背誦古詩,然後教師小結,以這樣的形式進行。後來臨時改成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心理話:你最喜歡上什麼課?儘管是課前談話,我覺得這個話題較好,學生有話可說。這樣在說話過程中師生關係就能漸漸融洽,為課堂教學的正式進行提供了比較的氛圍,也為課堂教學作了一些鋪墊。

  其次,關於談話揭題。在說課的時候,我也提到,一開始,我想以學生秋遊動物園,見到自己哪些喜歡的而有趣的動物作為話題匯入:有一隻並不起眼的麻雀……;後來,又考慮以韓紅的歌曲淒涼的《天亮了》引入,擔心歌曲會“喧賓奪主”,因此,最後根據《麻雀》一文作者寫於1870年左右,距今約130多年的時間,結合本文揭示的人文內涵給人的啟迪等方面考慮,決定用談話匯入:有一隻麻雀它已經活了130多年了,你相信嗎?作為話題匯入。課堂實踐下來,我覺得還是達到了我的預設要求,這一話題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同時也為後面的主題揭示作了一個鋪墊吧。在這裡同時也暴露了自己在備課過程中一個疏忽的地方,那就是既然提到了麻雀活了130多年,那我應該事先準備一些有關動物壽命方面的資訊。特別是麻雀,一般情況下能活多長,以此來顯示本文麻雀的不一般。

  第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這一環節中,我覺得初讀課文時,對學生初讀課文的要求不能太多。因此,我在一般預習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這一次在讀的要求上,我稍作調整,提醒學生讀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感受及心情變化,這是為下一教學環節(品讀第4、5自然段)作準備。對於這一要求的調整,在課堂實踐中,我覺得應該是起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我有意識地抓住一名叫陸玲玲的學生,這位學生的讀的過程中,在遇到讀不準的字詞時,能自覺地查閱字典。我結合本文中“搖撼、嗅、扎煞”等詞語的教學,教育學生,預習課文要養成認真朗讀的習慣,在讀不準的情況下,要不怕麻煩,能運用工具書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想,這樣一個教學臨時處理,對陸玲玲,對其他的學生都是有益的。當然,在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我也發現自己缺乏必要的點評及朗讀指導,這在後面的理解閱讀過程中同樣體現出來,這應該是自己的不足之處,今後應努力之。對課文內容的整體瞭解,我著重透過簡要的板書來體現:

  從而讓學生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說到板書,上完課才知道,在板書設計上,還有一個大大的,紅紅的“愛”字沒有及時進行板書。這大概是緊張的緣故吧。同樣是這個原因,在學生對全文有一個初步的感知後,為了渲染氣氛,結果在課堂上,我把準備好的幾句鋪墊的導語給遺漏了,這些導語是這樣設計的:為了可憐的小麻雀,儘管獵狗虎視眈眈,可敬的老麻雀還是毫不猶豫地飛了下來,落在了獵狗的面前;為了可愛的小麻雀,儘管獵狗兇殘成性,勇敢的老麻雀還是無所畏懼地飛了下來,落在了獵狗面前;為了自己的可憐又可愛的孩子,儘管獵狗如怪物一般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可偉大的老麻雀還是不計後果地飛了下來,落在了獵狗面前……

  第四,關於抓住重點段中的重點詞句,細讀感悟。課堂教學下來,總體感覺比較凌亂。教學設計本想抓住:“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一隻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軀掩護著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兒。”等句子展開,教師點撥並進行有感情的朗讀,然後教師總結:老麻雀後悔嗎?老麻雀有拯救自己孩子的能力嗎?沒有。因為誰都知道,面對它的是一隻龐大的如怪物般的獵狗,跟獵狗鬥,這無疑是以卵擊石。雖然這樣,為了小麻雀,老麻雀準備著一場搏鬥,準備著一場力量懸殊的搏鬥,準備著一場沒有懸念的搏鬥。多麼可敬的老麻雀,多麼偉大的老麻雀,為了自己的孩子,老麻雀願意付出任何代價,包括自己的生命……結果教學中,這一重要環節,沒有把握好。品讀文章,給人的感覺大概是蜻蜓點水;同時也沒有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我想這應該是我今後課堂上努力改進的重要方面。

  最後,關於說話片段的設計。“獵狗愣住了,它可能沒料到老麻雀會有這麼大的勇氣,沒料到(),沒料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冷場”,我當時挺納悶:為什麼學生會說不上來呢?後來我發現,在出現說話內容時,應考慮學生的能力,降低難度,讓說話內容逐個出現為好。這改動雖然是較小的,恰恰說明我在備課時還沒有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

  上好一堂課,真的不容易。透過這一次教學實踐活動,我覺得平時應克服“眼高手低”的習慣,踏踏實實,虛心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麻雀》教學反思3

  讀了屠格涅夫的《麻雀》,我確實被老麻雀那種偉大的母愛精神所感動。我反覆地思索著:小小的生靈竟然有人性之愛?!我選擇了本課上研究課,就是因為感動。課堂伊始,從“課文動畫,激情匯入”到“初讀課文,初步感知”到“細讀感悟,合作探究”再到“精讀課文,感悟思想”的每一個環節,無一不是為了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而設定的。在教學的同時,我注意體現以下兩點:

  一、充分讀與學會評價讀。

  過去在閱讀教學中,長期存在煩瑣的內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學程式。使語文教學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墜失了……《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學生經過充分的朗讀,獲得了感知印象,並和已有的感知經驗碰撞、接通,於是心有所悟,豁然開朗。由於語言文字隱喻性很強,許多詞彙可意會不可言傳,可體驗而無法表達,有的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的是“盡在不言中”。正是由於語言的模糊性,增強了語言的美感和表現力。使符號化的文字被重新貫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賦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為了提高學生評議朗讀的質量,教師應相機教給學生一些評議方法。比如:評議別人的朗讀時,先評優點,再論不足;先看是否做到正確流利,再看感情處理;從整體效果到區域性語句;先自己讀一讀,與他人比較後再作評議;根據語句的意義,評議朗讀時輕重緩急、語氣語調是否恰當;推敲重點語句,從而確定朗讀時重音、停頓等是否合適,等等。掌握了評議的方法,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才會進一步得到提高。

  二、自主實踐,給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是語文實踐,“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課程標準》語)。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自由、愉悅、和諧的實踐氛圍,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多讀、多動、多思、多說、多聽,盡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學《麻雀》一課中,從初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到精讀課文,理解課文,感悟課文所表達的“情”,我都引導學生自已讀,自已學,自己彙報,自己評價,親自參與學習實踐活動。從找老麻雀、小麻雀、獵狗的特點,到發現老麻雀救小麻雀時的矛盾的表現,再到體會“一種強大的力量”。整個過程,老師僅僅起到點撥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麻雀》教學反思4

  《麻雀》一文記敘了一隻老麻雀在獵狗面前奮不顧身地保護小麻雀的故事。這是一篇老課文,本課教學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為拯救小麻雀,老麻雀的所作所為,感受老麻雀的愛子之情、以及“我”喚回老麻雀的原因。能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老麻雀的愛子之情。本節課的'教學,有優點,也有不足的,簡單小結如下:

  一、能夠結合本學期抓重點詞語談體會的訓練重點,對學生進行訓練。

  根據本學期訓練重點和本班學生特點,我在這節課上繼續從引導學生抓住主要句子,結合重點詞語談體會來理解課文入手,逐步培養學生抓重點詞體會感悟句意的能力。比如:教學伊始,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然後讓學生說一說你覺得小麻雀是一隻怎樣的麻雀?從哪兒看出來的?讓學生從書上找出相應的詞語談體會。透過讀書,有學生認識到:小麻雀是一隻剛出生不久的小麻雀:是一隻從樹上摔下來的小麻雀;是一隻無可奈何的小麻雀……這些內容都能從書本上找到相應的詞語,而後我在進行歸納整理,進行總結。以此來訓練學生抓關鍵理解詞句的能力。

  在此之後,我又引導學生結合書上句子,理解獵狗的形象,老麻雀保護小麻雀的做法。雖然,學生用找重點詞句談自己的理解體會還很生疏,但是,從這節課我能感受到學生進步的跡象,我相信,在進行一點時間的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會逐步提高上來的。

  二、能夠結合課文內容進行適當的思想昇華。

  本課老麻雀全力保護小麻雀的愛子之情是令人震撼的。動物界能有如此令人敬佩的情感,我們人類則更應該擁有。為了讓還不太懂得關愛別人的學生受到愛的觸動,能體會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愛,也能學會去關愛別人,我在教學的最後,(在學生知道體會到老麻雀對小麻雀的愛之後),引導學生找自己身邊家人對自己的關愛,從而觸動他們,讓他們從文字中受到薰陶,思想得到昇華、,感受愛的偉大,從而教育他們要學會用愛去關愛別人。

  三、不足。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放手不夠,學生的主體地位沒能很好地體現出來,課堂氣氛顯得沉悶。在讓學生體會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的做法這一教學環節時,由於學生自學體會時間不充裕,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所以學生在談理解時,不夠深入,氣氛沒有烘托起來,教師又過於急功近利,將學生應該自己體會的內容強硬的說出來,使得學生的主體地位被老師剝奪了,掩蓋了學生的想法,代替了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氛圍很沉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大膽放手,體現教師主體作用,還學生主體地位。

  以上是自己對這一課教學反思,今後會不斷改進不足,讓課堂更加和諧活躍。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麻雀》教學反思5

  《麻雀》主要講了一個麻雀媽媽為了救小麻雀而與獵狗展開的激烈的鬥爭,體現出了母愛的偉大。本文的教學重點有兩點:一是瞭解本文的敘述順序;二是在對比描寫中體會母愛的偉大。按照釐清的思路進行教學設計並進行教學。

  隨後,我回顧了整堂教學,發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主要內容的理解給予學生的範句太寬泛,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

  2、獵狗與小麻雀的對比教學時間過多,而是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老麻雀與獵狗的對比教學上。3、對於老麻雀的描寫句子體會不夠深入,應由句到詞,抓住關鍵,層層突破。

  針對以上不足,我想在不斷改進中,我更多的應該給予學生一種學法指導並能遷移運用。本篇課文重點在於老麻雀和獵狗的對比,而這對比中又把大量的筆墨放在老麻雀的描寫上,有動作的,心理的。是否我可以在教學中進行相關動物描寫的學法滲透,讓這篇閱讀教學指向一定的寫作。課雖結束,但留給我的亦是諸多的思考……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麻雀》教學反思6

  《麻雀》是一百多年前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寫的一篇文學作品的片段,記敘了一隻老麻雀在獵狗面前奮不顧身地保護小麻雀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弱者的同情,對幼小者的熱愛。

  這篇文章的語言的確不難,學生幾乎一讀就懂,文章的主題學生也能很快捕捉到。因此,在教這篇文章時,我先讓學生談讀了這篇課文的感受或者說自己明白了什麼,最後再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明白問題,教師給予歸納、梳理。完畢之後,我緊抓住學生提出的“龐大的獵狗為什麼會後退?”這一問題來統領全文,讓學生去探究老麻雀奮不顧身要掩護的小麻雀是一隻什麼樣的小麻雀,在學習救助場面時,讓學生劃感受深的句子談體會。設計此環節,本想落實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要由變傳統的教師控制式、獨白式的教學,為師生互動共同完成教學的模式。但是,誰知給學生留的自由空間太大了,致使學生在交流時東拉一句,西拉一句,完全打亂了教學思路,再加上有領導、老師聽課,自己心裡慌張,使得學生對文章語言的理解與感受浮於文字表面,學生的心裡並沒有真正受到震撼與感動。這樣文章的品讀就可想而知了。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真正體會到了教師要將關注學生的需要成為自己的生命本能。應該做到:課堂上,教師的心靈要始終處於“空靈”狀態,做到滿眼是學生;課前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讓自己的血脈與作者相融,對於教學的目標、重點、難點了然於心;對於點與點之間的聯絡、取捨、跳躍做好充分的預設;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只有這樣教師才會有極強的課堂監控能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此外,在備課時,要深入鑽研教材,儘量預設好學生有可能提出的問題和發表的觀點,以便在課堂上從容應對。

  有人說一位充滿教育智慧的教師,在課堂上才能遊刃有餘。而智慧來源於學習與積累,因此為了使自己以後在課堂上能夠得心應手,我一定多學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