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小青蛙》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小青蛙》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小青蛙》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小青蛙》教學反思1
《小青蛙》這節課的教學內容非常貼近孩子的生活,小青蛙可以說人人都見過,而且深受孩子們的喜歡,所以在一開始,孩子們就顯示出了濃厚的興趣,講出了好多青蛙的特點。
最後一個環節的情感延伸,學生們都滔滔不絕,懂得了青蛙是對人類有益的,要保護小青蛙的道理。
這種教材本身就非常有童趣的上起來稍微簡單點,可是有些內容是要靠教師去挖掘的,去發現其蘊含的樂趣,我深深地明白這一點,在這節課中更是深深體會了。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小青蛙》教學反思2
《小青蛙》是一首兒歌形式的字族文識字,語言優美、極富童趣,有利於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想象。課文中“清、情、請、晴、睛”都是由共同的母體字“青”作為聲旁的形聲字,充分展示了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構字規律,同時體現了漢字的趣味性,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為此,我設計本課時本著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的活動作為教學重點,以情感為基礎,以識字為主線,讓學生自主發展,主動探究,增強合作意識。同時採用歸類識字、字謎識字、看圖識字、組詞識字等多種方法使學生感受識字的樂趣,力求使每位學生都喜歡識字,能主動識字,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識字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並有意識地將識字教學引向課外,讓學生在生活中處處留心,隨時在生活中識字。
一、激趣匯入,已猜謎語的形式進入文中
1、師:“綠衣小英雄,田裡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勞動。”孩子們,猜猜看,它是誰?(青蛙)
2、揭題:今天,我們認識的新朋友就是小青蛙。(板書:小青蛙)
3、青蛙穿著綠衣裳,你知道它的名字中哪個字表示的是綠色的意思嗎?(青),接著學習“青”字,透過組詞、分析結構,理解意思等方面去識記。
二、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識記“青”字家族的生字
1、教師範讀。要求學生仔細聽圈出文中帶有“青”的生字讀三遍。
2、出示這些字:“清、情、請、晴、睛”,引導學生觀察,找出異同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初步識記;再引導學生透過各種的方法加強鞏固。如:讀文中的句子隨文識記,聯絡句子的意思識記,組個詞再造個句識記,初步讓學生明白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構字規律;其次引導學生給生字作自我介紹去識記,教師可以先示範,如我是清,清水的清,我有三點水,照老師這樣把生字介紹給同桌聽,用不同方法反覆與這些字打交道,學生自然而然就記住了,而且也不枯燥。
3、拓展識字:找一找,看看我班哪些同學或你認識的小朋友的名字中也帶有“青”的字,學生找到“靖、婧、靜、菁、倩”,還有同學找到了其他方面認識的有“青”的字,如“精、靚”。
4、教師及時評價,誇讚他們善於觀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這樣一來就能激發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興趣。
三、遊戲鞏固生字
1、採用挑戰過關。(認讀生字)第一關:讀讀帶拼音的生字。第二關:擦掉拼音認讀。第三關:讀讀你手中的生字卡片,遇到不會的及時請教身邊的同學或老師。第四關:讀老師手中打亂順序的生字卡片。第五關:開火車讀,看看哪組最棒。
2、鞏固本課生字時,又採用了生字“摘蘋果”的遊戲,聽老師說詞語來找相對應的漢字卡片、詞語連線等方法加強記憶區別,這樣學生不僅認識了這些字,而且真正意義上掌握了,會運用這些字了。
本課先用有趣的謎語把學生帶入情境,拉近了學生與小青蛙的距離,既讓學生感到新奇,又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也為整堂課的學習做了鋪墊。
其次識字方法形式多樣,動中有靜,靜中有思,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字的積極性,並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法去主動識字。用“遊戲”加以檢測,更有效地調動了學生識字的動力和興趣。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小青蛙》教學反思3
課堂教學在不斷的試誤中得到了提升,依稀記得新教師見面課時手忙腳亂,課堂控制力不足,第二次公開課教學目標模糊,眉毛鬍子一把抓,到目前為止,這已經是第三次公開課了,在我們一年級語文小組幫助下,在反覆打磨中,本次公開課應該算是有了一個很大的提升,但仍有許多不令滿意的地方。
《小青蛙》一課課堂教學處理得比較好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教學目標明確。
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相比於上冊來說,課文仍充滿生活氣息與童真童趣,但是知識量在加大,如識字難度、寫字難度提升,知識點難度提高。原本二年級才涉及的形聲字出現在了本冊《小青蛙》一課。在執教《小青蛙》第一課時,我抓住本課重要知識點——形聲字來展開教學活動,本堂課主要解決一個問題——“青”字家族的字。對“青”字家族的字,透過讀、認、寫、迴歸語境來加深對其的認識。課堂設計了找“青”字媽媽的寶寶,讓學生找出“青”字家族的字,透過找“清”“晴”“睛”“情”“請”這幾個字,達到初步感知認識“青”字族字的目的。隨後透過比一比,學生自己觀察“青”字族字,發現它們相同和不同之處,透過比較,更進一步認識“青”字家族,達到區分“青”字族不同字的目的。透過玩遊戲、一起編兒歌,加深識字、理解“青”字家族的字。最後落實到對“青”字家族字的書寫指導上,透過教師指導,學生互評互學,達到糾正書寫的目的。整堂課中心點明確,沒有出現拉拉雜雜眉毛鬍子一把抓的現象,課堂教學線索清晰。
其次,書寫指導紮實有效。
《小青蛙》一課中,“青”字家族的字都是左右結構,並且筆畫較多。為了能夠調動更多孩子參與書寫的積極性,更好提高寫字能力,在進行寫字訓練時,如寫“請”字時,我讓學生先觀察,請生說書寫時該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教師再進行總結強調補充,學生進行書寫,書寫後同桌互評,比一比誰的字寫得好,透過展臺請一桌同學上來展示他們寫的字,全班共同評價,幫助學生改進書寫。全班63個孩子,如若教師一個個檢查孩子的書寫,顯然是不可能的。孩子要發現自己的不足可能還不太容易,但是孩子卻很能挑出他人的毛病。因此,以這樣學生互評的方式,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找到自己書寫的不足之處,改進書寫,提高指導書寫的有效性。
最後,生本課堂初現矛頭。
本堂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課堂浸潤著民主、平等、和諧的人文氣息。“青”字媽媽找孩子,體現了自主學習,學生互評書寫體現了合作學習。教師能夠放手讓學生參與討論學習,如進行寫字練習,讓同桌之間互相比評,達到規範寫字的目的。整堂課滿堂灌、忽視學生、只顧著教學進度的行為沒有了,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注重到了對學生的關注。如在請生說“請”字第二筆“橫折提”時,有孩子站起來說是“橫斜鉤”,教師並沒有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答案,而是再請生說說有沒有其他不同的答案,透過其他學生的回答獲得正確答案。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小青蛙》教學反思4
《小青蛙》是一首生動有趣的兒歌,透過兒歌創設的實際情境,讓學生認識到識字情景與不同偏旁組合能夠形成新的漢字。讓學生初步感受形聲字“形旁表意,聲旁表音”的構字特點。在本課的教學中,透過文獻學習、研讀課標、諮詢優秀教師,我對形聲字部分的教學有了新的構思,制定了以下策略來進行本課的教學:
(1)自主預習,培養習慣
新課標提出要求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而預習過程就是培養孩子自覺主動進行學習的過程。在預習中我們要做到“一畫段,二畫圈,三畫需認字,四畫翹舌音”。本節課中我們主要進行“二畫圈”的預習工作,即對照課後生字表中需要“學會”的生字,在課文中用“O”畫出,這樣用“O”一畫就使學生明確了哪是要求“學會”的,哪是要求“會認”的。透過課前預習,讓孩子先接觸生字,降低集體識字時的畏難情緒。而作為老師一定要在課堂上給孩子自我展示的空間,並給予具體的評價,激發孩子的自豪感,增強孩子學習生字時的自信心。
(2)以舊帶新,音形義結合
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透過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連結新知識,降低學習難度,比如從學生熟悉的“青”字帶入,透過換偏旁的方式來讓孩子初步識記字形,再根據孩子兒童時期對影象敏感的心理特點,在“青”字族漢字出現時可搭配圖片,將漢字的圖義相結合,透過老師的描述性語言,幫助孩子將圖,字義和形聲字相結合,初步體會形聲字偏旁表字義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青”字族漢字的音和形,透過直觀比較,體會形聲字在音和形上的特點,初步瞭解形聲字的構字規律。
(3)自主識字,體會樂趣
語文的識字教學不僅僅只有層層遞進的引導教學,還要讓孩子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去識記生字。當孩子講述自己識記“青”字族漢字的方法時,這些字也在孩子的腦海中復現,這一次次的交流,無形中給學生提供了與生字反覆見面的機會,同時也激發了孩子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引導孩子進一步鞏固生字偏旁和字義的關係,幫助孩子建立形聲字“音形義”的聯絡。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小青蛙》教學反思5
開學第一週忙碌而緊張的教學工作,“駱志菊名師工作室跨校研究課堂問診活動”終於在今天落下了帷幕。我作為年輕教師中的一員,也呈現了一節令我比較滿意語文課堂。設計的教學環節也都呈現出來,在鈴聲響起那一刻,我做了總結,可以說是鬆了口氣,班級的孩子表現的也不錯,我也越來越放鬆。但回顧整節課,所暴露的問題也有很多,在汲取了師傅郜天姣和組內的前輩們的批評建議後,特做如下教學反思:
1、教學環節的設計破壞了教材的整體性
本以為自己的設計很流暢,教學環節環環緊扣,但聽了師傅的建議發現,有些設計的確沒有準確的把握教材。
例如:在匯入環節,讀了課題後,我直接把“青”字抽離出來,帶著學生讀並指導書寫,隨後才進入初讀課文階段,這樣的設計完全顛倒了,沒有做到隨文識字,接著就讓學生找出青字家族的字,依然是從課文中抽離出來,指導學生認讀和區分,兒歌僅讓學生自己讀了一次,至於孩子對於識字和課文朗讀的掌握情況完全不瞭解,沒有做到“隨文識字”,脫離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識字”。課文的朗讀應該提到引入課題之後,將生字反覆抽離再送回到課文當中,這樣才可以讓學生真正的'把字音讀準。在後半節課,我確實發現,在多次帶著學生認讀後,仍然有很多孩子分不清、讀音易混,這就反映出我教學設計的漏洞,破壞了教材的整體性,使整個環節變得支離破碎,值得深思。
2、教師“包”的太多,“生本思想”無滲透
在入職以來,對於課堂教學這一塊,有一個問題一直讓我很困惑,就是每節課上下來自己都很疲憊,總覺得內容怎麼講也講不完,講到滿頭大汗,學生卻收穫甚微,今天聽了師傅一針見血的指正,我才恍然大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沒有把課堂還給學生,沒有做到“放手”,整節課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在講,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學生都是在我的設計中來回答問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比如說在初讀環節,我領著學生一句一句的讀課文,邊讀邊正音,然後再讓學生自己讀一讀叫不準的字。其實到一年級下期,完全不需要老師一句一句帶著讀,可以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找一找或者說一說難讀的字該怎麼去讀,或是指生讀,其他小朋友來挑錯,孩子透過動腦思考後把音讀準完全要比教師直接領著讀效果顯著。再比如:在講“青”字時,透過青蛙穿了綠衣服來引出“青”字這一環節,為了讓孩子理解“青”也可以表示綠色,我完全可以透過學生給出的詞語“青草”來提問,如“草是什麼顏色的啊?(綠色,綠色的草,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是青草),”這樣透過提問引發孩子思考,最終學生就明白了青字的意思。透過這節課,讓我深刻意識到“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重要性,更多時候老師要學會放手、大膽放手,把課堂還給孩子,更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遠會超出我們的想象。
3、合併教學環節,有效安排教學時間
每堂課整個教學環節都是圍繞著教學目標、本節課的課時目標來展開的。我們時常會感受到在課上時間很緊湊,有些教學環節還沒有完全落實好,就會為了趕進度而匆匆過渡到下一環節,這樣的課堂,不會起到好的教學成果,反而哪一環節都沒有做好。所以在做教學設計時,與教學目標無關的環節完全可以省掉,不要浪費時間,對於可以同時進行的環節,我們可以合併,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能把每個環節的任務落到實處,就不會再出現時間到了,教學內容還沒有講完的情況。
比如:在指導書寫“青”這個字時,我先讓孩子猜筆順,在桌子上書空,接著跟著大螢幕書寫,然後學生齊說筆順並給青字組詞,這個環節過後,我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邊強調重要筆畫在田字格中得位置邊說筆順,其實,孩子在桌子上書寫這一環節的設計完全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桌子上沒有田字格,就算寫了,孩子依然不知道筆順在田字格的方位,不但沒有接近教學目標反而佔據了較多時間。其實完全可以將這兩個過程合併,如:“你覺得這個字在田字格中怎麼寫才能更漂亮呢?你來教老師寫一寫,其他小朋友聽聽對不對。”這樣叫學生教老師寫,既能考擦孩子筆順的掌握情況,又能促進學生仔細觀察和思考“青”每一筆在田字格中得方位,其他小朋友在聽和糾正的過程中也把筆順和書寫要領掌握了,一舉兩得,節省了教學時間。
4、教學設計實施,但落實不到位
整堂課還有一個突出的缺點,那就是我再某一環節的完成時,提出的要求沒有落實到位,孩子並不能紮實的掌握基礎知識。比如在“青”字的書寫這一塊,關於書寫的要領強調的很到位,但讓孩子落實到本子上進行書寫的時候,就沒有深入執行了。我僅僅叫孩子描紅一個,補全一個,然後同桌之間互評,這個字就算講完了。孩子在書寫上依然沒有牢固的掌握,我們老師可以事先讓孩子準備好練習本夾在語文書裡,然後邊出示邊強調,滲透到筆順之中,讓學生仔細觀察每一筆落在田字格的哪個位置,剩下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書寫,再讓同桌間相互評一評,覺得同桌哪個字寫的好給他圈出來。這樣,才能讓學生把生字寫好。
還是那句話,提出了問題,就要圍繞著教學目標去實施,而實施了並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落實,這樣才能逐步的實現教學目標。
5、筆順教學落實不到位
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識字寫字是重要任務,但寫字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字的筆順要牢記。但回顧整節課,我並沒有把筆順作為強調的重點,只是讓孩子簡單了寫了兩遍,其實最好可以寫到黑板上,加深學生的印象
6、要做學生的“引路者”而不是“主導者”
在語文教學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呼籲,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成長的引路人,而不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者。口說容易,但真正做到卻很難。我們往往都會擔心學生學不會,就要面面俱到,什麼知識都毫無保留的直接告知學生,其實,我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我們低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些時候他們可以做到,只需要老師及時的引導,而我們不能永遠的做學生的那根丟不掉的“柺杖”。
縱觀整節課,大問題不少,小問題還有很多,比如:要讓學生做好充分的課前預習,這樣才能最大限度減少教師的課上壓力,保證教學程序。超出孩子能力或可接受範圍的知識,可以適當地避免出現,不要主觀的增加教學任務,給孩子造成知識上的混淆......這些都值得我去深深的反思和不斷改進。最後,我想說:其實新老師雖然“新”,但是“新”確實一把雙刃劍,我們年輕,可以更容易的走近學生,也可以花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喜歡和信服。一直以來我都比較喜歡一句話:“星星就是窮人的珍珠,只有擁有滿天繁星的教師才能為學生送去點點光明。”當然,經歷了近半年多的磨礪,我深知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必須不斷地用知識武裝自己,用實踐充實自己,用“吸收和借鑑他人的優秀教學成果”來不斷地提升自己。雖然我現在學到的僅僅是教學工作的基本,但未來依然會堅定不移的走好每一步,讓腳下的路更遠、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