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教學反思12篇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12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鷸蚌相爭》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1

  《鷸蚌相爭》是一則寓言故事,故事精煉短小,情節完整,有起因、有經過、有結果。課文生動形象設定了鷸與蚌的對話,文末又說明了道理。

  故事通俗易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讀懂課文問題不大,但在領悟寓意時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適當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領悟,即可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懂得不要為了一點利益互不相讓,最後導致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在學習這則寓言時,我引導學生運用學習第一則寓言《揠苗助長》的方法進行學習,即讀文——明意——理解詞句——再讀文——領會寓意。一節課下來,我按部就班,依照教學規程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引導學生理解了“威脅”、“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喜笑顏開”、“沒費一點住力氣”、“一齊捉住”等詞。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說故事的寓意,很多同學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大部分同學基本上能說出本文的寓意,但有些同學說得不全面,有的同學不能用總結性的語言來描述。我正準備總結時,一個學生突然問:“老師,不對,鷸的嘴巴都讓蚌給夾住了,怎麼能說話呢?”此問題一提出,班裡像炸開的鍋,很多同學也紛紛說:對,它們兩個都不能說話了,因為它們的嘴巴互相夾著。經同學們這麼一說,我想也對。這是我課前完全沒有想到的,這問題應該怎樣回答?我迅即讓同學們相互討論,想一想:這是為什麼?經過討論,有的同學說:“這個故事是人家編出來要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的”;“你們有誰能聽見鷸和蚌在說話?別說它們嘴夾住了,就算它們嘴沒被夾著,說起話來你們也聽不見”“人們是看到它們互相夾住而想象到它們當時可能發生的爭論”“就算它們當時說不出,可它們心裡肯定是這麼想的,要不它們怎麼死夾住不放?”……看到同學們這麼有見解的回答,我非常高興,立即對同學們的回答作了肯定和表揚……

  這節課雖然順利結束了,但我心裡總不平靜,因為今天不但是我給同學們上一課,也是同學們給我上了一課。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2

  我在教學《鷸蚌相爭》一課時,教學過程流暢,知識過渡自然;課堂氣氛活躍。

  一、故事激趣,匯入新課。

  課堂伊始我用故事匯入,產生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將孩子們的目光、思緒吸引過來。使孩子對寓言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自主讀識,掌握基礎

  抓住高年級能夠自主讀識的特點,以自己的能力完成初讀課文、掌握字詞。這樣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透過聽寫、提問的形式檢查學生自主讀識的效果。文章比較短學生對於字詞和讀通課文都掌握的非常好,

  三、立足文字,讀中感悟

  積極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動性,藉助與同學合作的力量,抓住了課文中重點詞語突破了寓言的重難點,同時又挖掘和拓展了課文理解的內涵;也極大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每一個學生各盡所能,相互補充,生生互動,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學生透過實際的討論、協作,明白了說話做事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理解了故事內容,鷸和蚌的想法後,透過個性化的朗讀。

  (1)進入角色。讓學生帶著強烈地感情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鷸和蚌心態。

  (2)分角色朗讀。兩種朗讀方法,讓學生雖未見其人,卻已聞其聲,增進對課文的理解。

  讓學生讀一讀,師生一起分享點點滴滴的感受,體會作者用字的巧妙性。讀透了課文,悟出了道理,最終使教學資源—師、生、文字在對話中得以開發利用。

  四、發揮特點,善於激趣

  利用了學生好動,表現慾望強烈的個性,讓他們帶動作讀發揮了他們的主體作用。

  五、課內外結合

  在整個教學中注意了課內外的結合,結尾引出課外書《戰國策》的故事,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中的寓言。我告訴學生像我們今天學的“鷸蚌相爭”這樣短小而生動的故事,故事中又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並且向學生推薦課外也可以去讀讀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語文課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是把課堂知識引向課外,讓孩子們在課外學習中不斷提高自我,充實自我。

  這堂課的每一環節,我都把讀貫穿在整個教學之中,讓學生充當主角,注重培養學生自悟自讀的能力,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同時,也讓孩子們掌握了知識與能力,激發了興趣,昇華了情感,懂得了道理。但也存在著問題:評價語言不夠豐富,今後的教學中還要多加努力。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3

  《鷸蚌相爭》這篇寓言文字簡約,通俗易懂,故事雖然短小,但情節完整,有起因、有經過、有結果。為推進故事的展開,設定了鷸與蚌的對話。

  本篇寓言最精彩的部分是“爭”,為了深入理解“鷸”與“蚌”是怎麼爭的,我對學生進行了朗讀訓練,讓學生練習角色朗讀,如:怎麼“威脅”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樣的?在揭示寓意時依然是以讀為主,怎樣讓同學們更直觀的體會“爭”呢?我進行分組比賽,看誰“鬥”得過誰?剛開始大家“鬥志昂揚”,然後讓同學們一直“鬥”,從而讓學生們理解了“鷸”與“蚌”鬥到最後都筋疲力盡了。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為故事補充畫外音:漁翁捉住了鷸和蚌,興沖沖地回去了。回到家裡,他得意地對老伴說:“。”聽了漁翁的話,鷸垂頭喪氣地想:。蚌呢,瞟了鷸一眼,嘆了口氣說:。然後進行總結:不要做無謂的爭論,不要做鷸蚌一樣的傻瓜。緊接著提了一個問題:鷸蚌不爭會怎麼樣呢?得出結論:爭一時兩敗俱傷,退一步海闊天空。繼續追問:怎樣他們才不會爭?聰明的你就勸勸這隻傻鷸或傻蚌吧。最後讓學生說說寓意,這時孩子對於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寓意瞭解得更透徹。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4

  師:好了,同學們,俺把麥克風還是交給大家,等會兒誰回答問題,附近同學可以快速的傳給你,好嗎?放在這個位置。好,昨天跟大家見面的時候,找你們班主任聊一聊,瞭解一下你們的情況,班主任老師說咱們班的同學之所以能在這個年級當中這麼出色,是因為大家非常特別愛看課外書,那同學們你們知道吧?在俺國浩瀚的書海當中,有一本著名的古書是戰國策,在這本書當中有許多寓言故事,你注意看,發現什麼呢?看誰的眼睛是最尖的。來,那男生。(生看螢幕,回答)

  生:說。

  師:恩,你聽的非常認真。根據這個提示,誰來說說什麼是寓言呢?你。

  生:言就是說明道理的故事。

  師:可以,還可以怎麼說?有道理的`故事,或者說這個故事當中。那根據這個,來想一下,俺們該怎麼學習寓言啊?俺們要幹嗎啊?那女生。對,首先要讀一讀故事,然後要想一想故事當中所蘊涵的道理?那今天俺們就用這個方法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鷸蚌相爭》。趕快讀一讀,同學們,不認得的字上面有音節,你可以看一看。

  生:自由讀。

  師:那麼在這個短短的故事當中,都有誰啊?你來。

  生:都有鷸和蚌

  師:還有誰啊?來你說。

  生:鷸、蚌,還有漁夫。

  師:好的,你見過鷸嗎?

  生:沒有。

  師:沒有。那俺們來看看鷸,長什麼樣啊?長長的腿,尖尖的嘴,你看它生活在什麼地方?

  生:河邊。

  師:對,知道它吃什麼嗎?你說。

  生:吃蚌。

  師:吃蚌,吃蚌裡的肉,還吃什麼?你說。

  生:吃魚。

  師:還有嗎?你說。

  生 蝦。

  師:對,吃河裡的這些**。蚌俺想大家見過,見過吧?(生看螢幕,瞭解蚌的外型)

  生:見過。

  師:好了,那麼咱們再看一生字,這個字兒。

  生:夾。

  師:大家都認識。那你知道夾字是怎麼來的呢?你看在遠古的時候,人們用這圖來表示夾的意思,後來啊人們覺得畫圖畫太麻煩了,就用這個符號來表示,這就是甲古文的“夾”。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演變,變成了最後俺們楷書的“夾”,你注意看,這就是原來圖畫當中的(有三個人呢,圖畫中)

  生:大人。

  師:大人,再注意看,要分析。

  生:小孩兒。

  師:非常好。再看。

  生:手。

  師:是手?大人用肩膀挽著小孩的肩膀,到底是什麼?

  生:是大人的兩隻胳膊。

  師:胳膊是兩隻胳膊,用這兩隻胳膊來夾住對。那同學們俺們瞭解了“夾住”的兩點不同,記住夾的不同,是不是就非常的方面了?你看俺們中國的漢字就是這麼有意思。好,再看。

  生 毫不示弱。

  師 哦,看來大家預習的都非常的好,那麼在這個詞當中,什麼意思啊? 舉手說。毫不示弱是什麼意思啊?你說錯了,沒關係,你說。

  生:弱小。

  師:弱小。那麼“示弱”?示是表示,那“示弱”呢?

  生:弱小。

  師:對。那不“示弱”呢?

  生:不弱小,很清楚了。那毫不示弱呢?

  生:一點都不弱小。

  師:大家真會學習,那你知道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呢?

  生:說。

  師:有人點頭了,知道解詞的方法了嗎?你來 ,就是你。

  生:可以從最後一個字想它的意思?然後一個字一個字往前推,推出這個詞語的意思。

  師:師 哦,沒錯。那你們有沒有悟出什麼解詞的方法嗎?先理解一個字的意思然後再把這些字串連起來就成這個詞語的意思了,好了,再看,誰來把俺們這一課的生字詞讀一下,那這個女生。

  生:讀。

  師:,那同學們,那你能不能用這七個詞語把這個故事簡單的說兩句話?自身練練。

  生:自由練說。

  師:就用一兩句話。誰來試試。坐在後面的那個男同學。

  生:說。

  師:那更簡單是鷸——蚌,蚌毫不示弱去夾鷸,之後漁夫……誰再來說說?越簡單越好,把這故事說清楚。鷸喙蚌,最後——

  生 鷸喙蚌,蚌毫不示弱去夾住了鷸的嘴,最後一個漁夫來了把它們一起捉走了。

  師 :你看看,這麼長的一篇故事,俺們就用一兩句話就說清楚了,非常好。那同學們俺們對這篇課文讀了很多遍了,那你在讀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的結尾是漁夫輕而易舉的就把鷸和蚌捉了去了。非常容易,那麼這個結果,就說明鷸和蚌它們肯定有問題了,才會造成這樣一個結果是不是?那麼它們到底哪個地方出現問題呢?到底是誰出現了問題呢?下面老師想請你認真的默讀一下課文,你想想它們到底哪個地方、誰出現了錯誤啊?可以劃一劃,開始,拿起筆來劃一劃。(生讀課文師巡視)好了,同學們,俺們先來看下故事的開始區域性成嗎?誰來讀一讀課文的前兩區域性。來,那女生。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考慮一下。在這個地方它們出現錯誤了嗎?假如有的話,它們誰出現錯誤了?認真考慮。

  生:讀。

  師:好了,坐下。老師這有這麼一個問題,還是剛才的問題,在這故事的開始區域性,你認為鷸和蚌做錯了嗎,有三個選項,請你認真考慮。

  不要商量,好。拿起你的遙控器,開始選擇,動作快一點了!(20號)俺們看一下大家的看法,認為鷸和蚌都錯的同學是誰啊?起立啊?說說你們的理由。那男生。其他同學聽一聽,看看他的理由你同意不同意,呆會兒老師會給你機會的。

  生 鷸錯在哪呢?它錯在蚌他人在曬太陽好好的你打擾他人幹嗎呢,夾住人家的肉乾嗎呢?夾住他人就算了。但是蚌也有錯,應該向人家說道理,它不但不跟鷸講道理還夾住了人家的嘴,假如不是這樣,漁夫怎能輕而易舉的把它們都捉去呢。

  師:這是他的想法,還有嗎?為什麼?這個女生說說。

  生:俺覺得鷸和蚌不該那麼的不團結。

  師:要先說鷸錯在哪了,他剛剛說了,你能補充嗎?你認為鷸不應該去吃這個蚌,那蚌呢?

  生:蚌不應該夾住鷸的嘴,因為蚌要是夾住鷸的嘴,它們誰都不能脫身。

  師:你認為蚌就應該讓鷸老老實實給吃了,是嗎?這是他們的想法,沒關係,那女生請你來說。

  生:俺覺得鷸假如不吃蚌的肉,漁夫也不會把它們全部捉去,假如鷸假如吃了蚌的肉,蚌就緊緊的把它夾住了,漁夫就會把它們一起捉去。

  師 這是他們的理由,好了,你先站著其他人先坐下,你作為代表,你先站著,那男生。你是第一組意見,第二組的同學也是認為鷸錯了,理由咱們就不講了,但是認為蚌沒有錯,持第二種意見的站起來。說說你為什麼認為蚌沒有做錯?你說。你不同意他,你可以說。

  生:說。

  師:其他同學你有補充嗎?

  生:說。

  師:大家都認為鷸在還擊,對嗎?在自衛。你。

  生 說。

  師 剛才說過了,你為什麼認為鷸沒錯啊?

  生:說。

  師:好了,你留下,作為你們這組的代表。你同意他的說法嗎?說,聽他說。(兩生爭辯說自身的理由)

  師:看來你們兩,誰不說服不了誰,沒關係,還有第三種呢。誰選的第三種啊,沒關係說理由。認為蚌也沒錯鷸也沒錯,你說說鷸為什麼沒有錯。大點聲好嗎?

  生:因為鷸也要吃東西,蚌也要生活,所以俺覺得它們倆誰都沒錯。

  師:

  生 它們都是為了自身生活,鷸不吃東西會餓死。

  師 那鷸是可以吃蚌嗎?

  生 可以。

  師 那鷸沒有錯啊?鷸吃蚌是合情合理嗎?

  生 蚌是正當防衛。

  師 蚌要是不防衛就會被鷸吃了。鷸要是不吃蚌就會被餓死。那現在俺們的同學可以從新選擇,俺們看一下選擇。

  生 他們錯在互不相讓,課文上說的。

  師 哪啊,讀讀。

  (生讀課文)

  師 大家都想讀,那俺們看大螢幕,分角色讀。

  (生分角色朗讀)

  師 很好,很有生氣的感覺。還有誰想讀,這麼多同學想讀,那左邊的同學讀鷸,右邊的同學讀蚌,全體起立

  (生讀第一自然段1、2)

  師 故事的後來漁夫來了,要是他沒來,鷸和蚌會變成什麼樣,會有什麼結果呢?

  生 兩敗俱傷。

  師 很好,把它寫到黑板上來。還可以怎麼說?

  生 同歸於盡。

  師 最後誰得利啊?

  生 漁夫得利。

  師 把這個詞也寫上。

  師 俺們剛剛學習了這個寓言故事,那寓言故事有什麼用呢?

  生 可以教給俺們道理。

  師 那你們知道嗎? 在20xx多年前,就是這個小小的寓言故事,阻止了一場戰爭,很多同學都不相信。戰國時期,秦國最強大,而趙國要打燕國,燕國使臣蘇代來到趙王宮殿,你認為他會採取怎樣的方式來勸阻趙王不要派兵。請同學們選擇一下。

  師 他直接說成嗎

  生 不成

  師 為什麼

  生 這樣趙王會把蘇代殺了。

  師 乞求呢?

  生 即使乞求趙王,雖然趙王會心軟,但是還是有大臣會殺蘇代。

  師 那選其他方法的同學呢?你們的方法呢?

  生 俺會講故事,告訴他打仗會兩敗俱傷。

  師 你的想法和蘇代的想法一樣,現在俺們就回到20xx年前,教室就是趙王的宮殿,選一個同學變成蘇代,俺來做趙王,來吧。

  (師生互動扮演當時情景)

  師 你看,趙王還會打趙國嗎?

  生 不會

  師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透過故事講述道理,這就是寓言的作用。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同學們下課。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5

  《鷸蚌相爭》是我到實小後準備的一節彙報課。

  為沒有作好充分準備,再加上面對的是一班完全陌生的學生,所以上課前心裡多少

  有點緊張。還好,踏上講臺後,人忽然輕鬆多了。個人感覺上得不是太好,有點亂。

  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引入部分太長,有同事幫我算了一下時間,差不多花了8分鐘,教師口述後再觀看

  動畫,不僅內容重複。而且浪費了時間,造成後來時間不夠。

  2、對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師的點評還不到位。(這也正是我苦腦的地方)

  3、對於重點詞“毫不費力”處理得不太好,未能達到教材的要求。

  4、引導學生理解故事的寓意這環節放在課本劇的表演後顯得有點脫節。科組建議再讀課文後即引導學生說出寓意,然後再表演出來。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6

  《鷸蚌相爭》是蘇教版第五冊的內容,是一則寓言故事,透過鷸和蚌互相爭執、誰也不讓誰,最後讓漁翁得利的故事,告訴我們要懂得謙讓,不然反而會讓第三方獲利。文章非常短小,但寓意無窮。

  文章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鷸和蚌的對話,把對話讀通了,讀順了,讀得有感情了,文章自然就理解了。例如,學生不理解“威脅”一詞,我就透過示範朗讀,讓學生體會語氣中“惡狠狠”的意味。學生不理解“得意洋洋”一詞時,我讓學生比賽誰讀得得意,幾位同學一比,“得意洋洋”中驕傲的意味就出來了。把鷸蚌的對話讀好了,這些不易理解的詞語自然迎刃而解。接著,我請了學生分角色朗讀,一遍不夠,兩遍不夠,學生的聲音越來越響,就能明白當時“誰也不讓誰”的緊張氣氛了。然後我繼續讓學生讀,直到讀了五六遍,學生的聲音都快嘶啞了,再也讀不響的時候,就更能理解“筋疲力盡”這個詞語的含義了。

  對於中低年級來說,單純說教式的詞語解釋並不能讓他們很好地吸收消化,也會逐漸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相反,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詞語的意思,在有趣的遊戲化的朗讀中體會詞語的含義,是更適合中低年級學生的教學方法。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7

  《鷸蚌相爭》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個小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兩人一味爭鬥,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的道理。面對資訊不斷膨脹的今天,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比單純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因此,我在教《鷸蚌相爭 》這則寓言時,抓住寓言的特點及要求,注重了讓學生初步掌握寓言故事的學習方法,以便為今後獨立學習寓言打下基礎。

  課文不長,孩子們讀起來困難不大。但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讓他們真正理解故事中蘊含的深刻“寓意”,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處理不好,很有可能會讓他們讀完後興味索然,機械談寓意。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改變了以往學習寓言“讀故事____談寓意 ____聯絡生活舉例項”的教學模式,從孩子們的興趣出發,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個性體驗、聯絡生活,角色轉換等多種學習方式,將故事與歷史事件巧妙結合,於小故事中自然體會出大道理。

  實踐證明,這節課新穎的設計,不同方式的學習,給了學生不同的感受。每一環節,讓學生充當主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同時,也讓孩子們掌握了知識與能力,體驗了過程與方法,激發了興趣,昇華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但是,我自己感到教學上還存在一些不足,今後還要在實踐中多向他人學習。

  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對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師的點評還不到位。(這也正是我在不斷學習的地方)

  2、在教學第二部分“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我可以在檢查完學生詞語朗讀情況後,安排學生觀看動畫。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精讀課文故事時,更加細膩地體會到鷸蚌相爭的激烈,感受它們內心互不相讓的強烈心態;理解故事後,爭鬥情節的表演,一個啄住不放,一個夾住不放演示也能更加精彩。而把這個情節放在最後觀看,也出於我的不大膽,總擔心安排的教學環節多,學生理解不到位拖時間,所以就做了這樣的處理。今後,我可以自己決定的是多向周圍的老師學習,學習他們每一次課堂上靈活處理課堂變化的教學機智。課前再多鑽研一點,儘量多去設想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這樣才能獲得課堂上的更多自然。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8

  《鷸蚌相爭》是一則寓言故事,文字簡練,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故事雖然短小,但情節完整,有起因、有經過、有結果。為推進故事的展開,課文設定了鷸與蚌的對話,既推動了故事的發展,又直白地說明了道理。為了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領悟寓意,懂得不要為了一點利益互不相讓,最後導致兩敗俱傷,漁翁得利。

  在學習這則寓言時,我引導學生運用學習《揠苗助長》的方法,首先要求學生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確故事大意,之後,抓住重點詞句透過反覆朗讀來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鷸和蚌的對話,抓住“威脅”、“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詞語想象鷸和蚌的申請,從而對“互不相讓”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最後,引導學生透過朗讀體會漁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顏開”、“沒費一點力氣”、“一齊捉住”等詞語指導朗讀,收效更加明顯。

  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鷸和蚌傻不傻?傻在那裡?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主動性,他們不僅能幫助鷸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內化了寓意。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9

  《鷸蚌相爭》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道理明瞭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畢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著很大的差異,學生學起來多少會感到有些困難枯燥。

  在備課時我回憶起了孫老師執教的《學弈》一課,也是一篇文言文,教學效果很好,我也進行了嘗試。

  文言文語言簡練,有著特殊的魅力。因此應該加強讀的指導,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言文的語言美。本節課我也大量地安排了讀的環節,比如:理解之前的聽教師範讀、領讀,指導學生斷句停頓,讀出語氣,學生練讀,讀流暢。表面看來學生會讀了,在老師的指導下也讀出了一點“古味”,但仔細再學生的讀中缺少點什麼,那就是語氣。學生朗讀的語氣應該讓學生自己透過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去感悟,在正式講課後我讓學生理解了意思之後再指導讀,那麼讀的語氣就鮮活多了。

  所以要把讀貫穿在整個教學之中,尤其注意不要把對讀的感悟強加給學生,應培養學生自悟自讀的能力,這樣學生讀的能力才會提高。同時我也發現了音樂是充滿感染力的,音樂能使使同學們投入到文章中去讀得有聲有色。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10

  看完《鷸蚌相爭》這一課的實錄後,我深深地陷入了矛盾和沉思中……

  老師如是說:

  師:鷸蚌相爭的結果是誰贏了?

  生:他們都被捉

  師:兩敗俱傷。誰來幫他們想想辦法,他們怎樣做才不會被漁翁捉走?

  生:蚌先鬆開。

  生:鷸或蚌互相讓一下就可以不被漁人得利了。

  師:為什麼?

  生:退一步海闊天空。

  師:嗯,你懂得真多啊,他們兩個應該互相讓一讓。

  生:它們兩個應該讓步。

  (感謝劉老師的實錄,讓我對這則寓言有了新的思考方向!)

  “誰來幫他們想想辦法,他們怎樣做才不會被漁翁捉走?”

  怎樣才能讓鷸蚌兩者都能全身而退?是蚌先將自己肥嫩的肉送到鷸的嘴邊,還是鷸放棄食肉的本性……如果你是那枚鉗住鷸的蚌,你會冒著生命危險去成全這位威脅你生命的侵略者嗎?而這樣的情況是“退一步海闊天空”所能涵蓋完的嗎?如果在自己生命正遭受到威脅的情況下,還是讓我們無條件的“退”,這能說是教育的成功還是失敗呢?

  弱肉強食是自然界的法則,優勝劣汰是社會的競爭機制,我們該怎樣教孩子們在這複雜的社會中立足呢?如果還單單是抱住那更古不變的“退一步海闊天空”能成嗎?我們現在是可以將殘酷的現實阻擋在孩子們的世界之外。但我們能幫他擋多少次,我們能幫他擋多久?那蒼白無力的“退讓”是我們要教孩子的全部嗎?

  這個社會中沒有人是永遠的強者,反之,也沒有人是永遠的弱者。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完善自我,才能有足夠的能力去保護自己,保護別人。社會不需要不分場合,只知退讓的“懦夫”;社會需要的是鐵骨錚錚、見義勇為的“真英雄”!正如劉歡歌中所唱“路見不平一聲吼哇,該出手時就出手哇,風風火火闖九州哇……”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11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透過說話訓練引入課文。然後圍繞“為什麼爭?”“爭什麼?”“結果怎樣?”這三個問題展開教學。課堂上,我希望自己既要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帶著學生摳詞析句,品味感悟;又要注重語文的人文性,使學生明白了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在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把握整則寓言的內容。然後,在學生整體閱讀把握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體會詞句的意思。其中,我運用比較法引導學生來關注句中的關鍵詞。幫助學生透過對關鍵詞的理解來體會句子,把握情感。

  讀,永遠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最主要的方式。在這節課中,我採用了指名讀、分角色讀、比賽讀等形式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又將體會讀出來,品味文字。

  在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透過表演的方式讓學生逐步接近角色,進而揭示道理。但是,我們不能為了表演而表演。在課中,我讓學生表演了三次,每一次都適時地利用學生的表演引導他們透過點評去更深入地解讀課文由相爭到相持的過程。

  寓言帶有諷刺和勸戒的性質,一般它們的創作都有作者當時的寫作意圖,他們希望達到的效果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它所揭示的寓意與學生的認知不盡相同,這造成了他們的理解困難。我關注了這一點,及時地補充了《鷸蚌相爭》的典故。讓學生了解故事產生的時代背景,瞭解這一寓言故事承載的歷史責任:阻止燕趙兩國交兵,以免秦國得利。在這樣的資料補充下,學生會對寓意有更深刻的認識。

  類似於寓言這樣短小精悍的文章,學生在閱讀和理解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難度,所以,我們可以不把整堂課的時間都侷限在這篇文章之中,可以從這篇寓言入手,然後以一篇帶多篇,在課堂上拓展學生的閱讀量開闊學生的視野。如,教師還可以再找幾則其它的寓言故事,講一講。這也是對課文相關內容的外展,所以我認為學完本課可以帶讀《唇亡齒寒》、《螳螂捕蟬》等寓言,讓學生對寓言這一體裁的特性更多的認識。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12

  教學這兩則寓言故事中,學生針對插圖與課文內容提了一些問題,想想還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長》這課,學生對著插圖提出質疑:“既然文中寫老農乾的是筋疲力盡,那為何圖中真在拔苗的他連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針對課文內容,學生問:“既然是老農,應該是很有這方面的經驗才是,怎麼連這簡單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剛剛學種田的年輕人比較恰當呢?”

  如《鷸蚌相爭》這課,學生也對插圖存在質疑:“鷸蚌身旁不是有一塊大石頭嗎?鷸為什麼不把蚌甩向石頭,讓它破碎,不是可以美食一頓,又不至於被抓嗎?”針對內容,問:“既然雙方的嘴都被夾住,又怎麼能說話呢?”

  看對這麼一群善於思考的孩子,特別欣慰。雖然上面的問題都可以找到理由讓他們明白,但這些問題還是有一定的思考價值的。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有個性,這樣社會才會不斷進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