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類水解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鹽類水解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鹽類水解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鹽類水解教學反思1
一、對高考考綱的思考
“鹽類的水解及應用”是電解質溶液理論的組成部分,它屬於化學基礎理論知識。高考在這部分的考察比重很大,而且重現率是100%,既是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離子濃度的大小比較和鹽溶液PH的判斷是考察的二大熱點。
本節知識涉及的知識面較寬,綜合性較強,是前面已學過的電解質的電離、水的電離平衡以及平衡移動原理等知識的綜合應用。所以,本章節的知識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二、對於教學設計的思考
化學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過去接受性學習轉變為探究性學習,而探究性學習的實施最適宜在教學中進行,透過選擇學科內容中適當的探究點,激發學生開放性思維,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這就對新課程下的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針對本章節的知識特點,我採取瞭如下教學模式:
(1)從實驗所觀察的客觀事實出發,聯絡以前所學過的電離平衡知識,推出鹽的水溶液呈現出不同的酸鹼性的原因。此方法存在的優點是:條理性比較清晰,推理論證嚴謹。缺點是,要求對弱電解質的電離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而部分學生前面的基礎打得不夠牢靠,可能會在學習上存在一定的學習困難。
(2)透過分析鹽類水解和弱電解質的電離都是一個可逆反映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類比能力,然後讓學生自己推匯出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做到了既抓基礎知識的落實又要兼顧學生的能力培養。
(3)為了能夠對鹽類水解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我個人在教學上對鹽類水解的規律做了一個總結口訣。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讓學生快速記憶知識要點。
(4)為了規範鹽類水解方程式、水解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我透過嚴格要求自己的板書設計,以及請學生自己動手在下面寫,和叫個別同學到黑板上寫的“參與式教學”,達到對答題規範性的培養。
(5)鹽類的水解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透過大量科學事例,來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自豪感,達到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6)因為本節內容較難,所以對重點題型進行了講解,同時在每一型別的題目後,必加反思體會的過程,以此讓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體驗感悟、表達與交流。在這樣的環節中培養他們總結歸納,語言表述,與人合作等能力。
鹽類水解教學反思2
1、本節課設計總體思路是先預習進行理論分析,再結合實驗驗證理論之後,結合定義與實質深入探尋規律。雖然和課本思路不一樣,但這種設計可以使學生在課前就開展學習,使課堂探究更有預見性和針對性。
2、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預習、探究、展示、小結、練習都自主完成,時時有事幹,人人有任務,有目標,不斷有新發現,有收穫的喜悅,所以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思考,樂於參與,注意力集中時間持久,師生關係融洽,課堂效果佳。
3、課前學生自學完成鹽類水解的定義和實質的學習,課堂透過探究與教師共同完成規律的發現和方程式的書寫應注意的問題的學習。按時完成目標任務,課堂容量大,高效率。
4、在課前通讀課本劃出重點和疑難點,使課本知識內化的基礎上,課堂再次強調基本定義的理解,使學生關注課本,重視基礎。同時,在探究案深入分析基本知識中隱含的規律,教會學生學會分析,教學生善於思考和發現,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其實,也是關注課本資源的開發。
5、從課本基本知識的預習,到逐步深入到規律的探究,學生能夠順利進行,主要是因為問題設計切合學生實際,注意了知識間的遞進關係,同時,從學生表現來看,學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6、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從開課的運動會照片開始,不斷進行,有得分評價,有口頭表揚,有語言激勵。評價、激勵及時,中肯,面向全體,有強烈的帶動性和激勵性。
鹽類水解教學反思3
本課時主要透過實驗驗證鹽溶液的酸鹼性,並從表觀現象出發,引導學生根據溶液酸鹼性與溶液中H+、OH–濃度的關係這一核心思路,綜合應用第1 節的知識和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知識,分析溶液中各種離子間的相互作用,探究鹽類水解的原理,這樣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能有效地擴充套件知識,使學生髮生認識上的飛躍。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明確鹽類水解的`原理,掌握鹽類水解的規律,會判斷鹽溶液的酸鹼性,並能正確的書寫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
鑑於本節課理論性較強,教學設計時突出以下特點:
(1)體現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理念。
(2)利用實驗,由宏觀結論運用化學知識從微觀角度解釋問題,從舊知走入新知,使課堂氣氛輕鬆愉快。
本節課歸結起來優點主要有:
(1)學生主動探究意識強。本節課由於採用實驗探究的教學模式,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於培養他們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表述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同學互助的教學思想,引導學生去閱讀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動手演示,口頭表述,上黑板展示,充分培養學生的能力。
(2)對於教材中實驗的改進非常成功。把家庭小實驗以小組的形式預先佈置給學生,學生不但測了實驗中要求的四種鹽的酸鹼性,有的同學甚至測了洗髮水、洗衣粉等溶液的酸鹼性。
用精密試紙使學生對溶液得到酸鹼性判斷非常準確。
本節課不足之處有:
(1) 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我想可能是學生比較緊張,另外有一個思考題設計的比較難
(2)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了鹽類水解的原理,但是鹽類水解的方程式書寫還不夠熟練。
(3)幻燈片在播放時跟不上講課的速度。
(4)實驗時間較長,以至於沒能按計劃完成相應的練習。
鹽類水解教學反思4
學生的認知能力是學生科學素質中一種重要的科學能力,也是化學學科對學生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化學概念是抽象概括的知識,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思維和想象能力。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單純灌輸,較少的考慮到學生的接受途徑是否恰當。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貫徹新課程教學的理念,採用啟發、探究式教學方法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知過程中思維更加活躍,行為更加主動,獲取知識的需求更加強烈。
教材中《鹽類水解》一節內容較抽象,討論的是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分子、離子間結合情況,邏輯性強,具很強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涉及的知識面較寬、綜合性較強,是前面已學過的電解質的電離、水的電離平衡和水的離子積,以及平衡移動原理等知識的綜合應用。因此教學時應特別注意引導啟發學生靈活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鹽類水解的有關問題。因而在本節內容教學時設計成以實驗探究匯入,問題探究模式層層遞進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概念學習的引入
設計學生實驗,教師語言,創設問題情景,為學生形成概念提供感性認識。教師引言“酸溶液呈酸性,鹼溶液呈鹼性,那麼鹽溶液顯什麼性呢?碳酸鈉屬於鹽類,為什麼稱之為純鹼?”學生分組探究實驗《測定鹽溶液的酸鹼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親身參與到活動中來,提高注意力,促進完成教學目標,不僅營造了寬鬆、融洽、民主的課堂氣氛,更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探索能力、表達能力與合作精神。
二、概念學習的建立
設計學生思考的階梯,運用準確、邏輯性強的語言,引導學生逐步把有關知識抽象為概念。
問題探究1:本課時設計這樣一組思考題,讓學生們看書、分析、討論CH3COONa溶液呈鹼性的原因,從而歸納出鹽類水解的概念。
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
2、CH3COONa溶液中哪些離子間能相互結合成難電離的物質?
3、如果生成難電離的物質,則對水的電離平衡有何影響?
三、概念學習的深化
教師設問步步深入,增大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引導學生透過歸納分析的方法,抽象出化學概念的本質。
(問題探究2)根據CH3COONa、NH4Cl水解的過程,試分析鹽類水解的實質。
(問題探究3)試分析鹽的組成與鹽溶液酸鹼性的關係。
透過以上問題的分析,得出鹽類水解的實質,歸納出鹽類水解的規律。
四、概念學習的運用
練習決不是知識的簡單重複,設計應有坡度,使學生既能及時鞏固剛學的知識,又能達到“思、悟、創”的統一。
練習:判斷下列鹽類是否水解?溶液的酸鹼性?寫出水解離子方程式
Al2(SO4)3、NaClO、KCl、Na2CO3、FeCl3、(NH4)2SO4
(問題探究4)結合H2CO3的電離情況,思考如何書寫Na2CO3水解的離子方程式?
本節課中,教師透過創設情境(設計超乎學生想象的實驗),激發學生求知慾望,揭示課堂教學的主攻方向,再以富有啟發性、階梯性的問題的設定,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究概念的本質,並抽象形成概念,然後以恰當的練習,使概念得以深化、鞏固,並學習運用。在這過程中,學生們的思維品質,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到提高。這種強調學習主體的思維過程的教學方式,不但讓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了獲得知識的方法,也較好地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鹽類水解教學反思5
眾所周知,知識與能力是辨證統一的關係。然而,只有那些規律性強的知識,才是發展學生能力的基礎。同時,也只有真正掌握知識內在的規律,才有可能以一當十,舉一反三,開發和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
尋找和發展事物規律的能力,是思維訓練的一個重要專案。在化學教學中,具有規律性的知識很多,我們應根據教材內容,激發、引導、培養學生自覺尋找和發現事物規律的能力。
培養學生髮現規律能力,在教學中其思維方法就是教師在教學生知識時,只是給出一些事實或問題,化繁為簡,步步深入,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透過比較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原理和理論。我在《鹽類水解》部分的教學中採用了發現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做法是:
1、探究實驗引出問題:
進行分組實驗:用PH試紙分別檢驗氯化銨、醋酸鈉、氯化鈉、碳酸鈉、硫酸鋁等三類鹽的水溶液,結果表明顯示不同酸鹼性。
2、設疑、質疑、釋疑、激發興趣,鼓動思維:
有了上面的感性認識,設計問題,鼓動思維,發現規律。
探究問題1:使用歸納法找出鹽的組成與鹽溶液的酸鹼性的關係
學生大多能發現並歸納關係:強酸弱鹼鹽顯酸性,強鹼弱酸鹽顯鹼性
探究問題2:以上三類正鹽為什麼呈現不同酸鹼性?
分組討論並閱讀課本,提示思考順序,自行發現規律:鹽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哪些離子之間可能相互結合→對水的電離平衡有什麼影響→結果氫離子與氫氧根離子濃度相對大小如何?
探究問題3:什麼是鹽類的水解?鹽與水反應的實質是什麼?
探究問題4:是不是任何鹽都可以發生水解反應?它與鹽的組成有何關係?若能水解,是組成鹽的哪部分水解?溶液顯什麼性?能不能找出其規律?
學生能輕鬆發現並歸納出規律“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強強不水解”
探究問題5:如何書寫鹽水解反應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
學生髮現並歸納:“弱水解顯強性”
本節課從實驗現象入手,分析了不同組成的鹽溶液酸鹼性不同的本質原因,並層層發現,找出了鹽發生水解的規律。從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真正掌握了知識的內在規律,完成了認識過程中質的飛躍。學生學得有趣、輕鬆並很好掌握了知識。
鹽類水解教學反思6
《鹽類的水解》這一節課我是這樣構思的;首先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即知識目標: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理解鹽類水解對溶液酸、鹼性的影響及變化規律。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法和依據客觀事實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樹立唯物辯證觀;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教學重點是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教學難點是鹽類水解方程式的書寫和分析。
這節課先透過實驗探究,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在透過思考辯論,得出結論。讓學生充分體驗過程與方法。首先透過複習水的電離平衡,由酸溶液顯酸性、鹼溶液顯鹼性是因為打破了水的電離平衡所導致的,引出鹽溶液是顯中性的嗎?學生透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接著根據實驗結論提出兩個問題:
1、鹽溶液顯出不同的酸鹼性,與形成鹽的酸鹼的強弱之間有什麼關係嗎?
2、以醋酸鈉為例討論強鹼弱酸鹽溶液為什麼顯鹼性?
透過學生分組討論得到結論。進而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醋酸鈉溶液顯鹼性是因為醋酸鈉在溶於水時發生了水解的緣故,使學生的認知得到更進一步深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以氯化銨為例分析強酸弱鹼鹽溶液顯酸性的原因,學生很容易的得出結論:由於氯化銨電離出的銨根離子與水電離出的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弱電解質,從而破壞了水的電離平衡,導致溶液中氫離子濃度大於氫氧根離子濃度,溶液顯酸性。順理成章的得出強鹼強酸鹽溶液顯中性是因為它不水解的緣故。
對於本課的重點:究竟什麼是鹽類的水解呢?鹽類水解的概念的得出已是水到渠成,繼而引導學生得出水解的條件、水解的實質、水解的規律以及水解方程式的書寫規則。運用多媒體課件及學生板演對照進行課堂練習,使學生學會鹽類水解方程式的書寫,強化對水解實質的理解。最後師生共同歸納小結,使本節課的知識完整化,目標明朗化。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可取之處一是對重點、難點把握準確。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是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方向。教學重點、難點明確,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儘管課堂突出了學生主體,然而課堂始終處在教師的掌控之中,沒有偏離教學活動的中心。
二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大多數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給他們以充分動手、動腦、動口的時間。在課堂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經歷實踐、觀察、分析、推理,從而在體驗過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化學概念,為日後更深層次的理解概念的內涵、外延,全面掌握規律的實質奠定了基礎。
三是恰當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是本節課的重點,透過製作多媒體課件,將微觀世界的東西展示給學生,使抽象的概念生動形象了,為學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搭建了平臺。同時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增加了課的容量和課堂的趣味性。提高了課堂效率,實現了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提升了課堂品味。不足之處是鹽類水解方程式的書寫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鞏固練習,可能會造成學生在具體書寫上的不規範等具體問題的發生。而造成後面時間較緊的原因就是開始的實驗探究時間較長,原想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實驗探究過程(提出猜想——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得出結論),卻沒有準確把握學生的能力,疏忽了學生動手能力較差的弱點,給整個教學過程增添了些許不盡人意之處。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與反思,讓我不禁想起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學生的腦力勞動是教師的腦力勞動的一面鏡子。在教師備課的時候,教科書無論如何不能作為知識的唯一來源。真正能夠駕馭教育過程的高手,是用學生的眼光來讀教科書的。”就這短短的幾句話,多年來在我的教學實踐中猶如一盞航標燈引領著我。教的目的是為學,那麼教師在備課時首先應該備學生(即瞭解學生情況),而後才是備教材,而且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備,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倍功半。相信當自己再一次走進課堂的時候,一定會比這節課把握得更到位。透過反思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要與新課程同行,就必須不斷提升自我,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實踐,必須在實踐中重新進行角色定位,讓課堂成為教師智慧展現的聖殿,讓課堂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樂土,讓課堂成為學生持續發展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