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道具啟用歷史課_歷史教學反思

用小道具啟用歷史課_歷史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用小道具啟用歷史課_歷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用小道具啟用歷史課_歷史教學反思1

  一、教材地位:

  本課在中國古代史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原始社會,下啟奴隸社會。主要介紹了夏、商、西周的興亡交替過程及西周的分封制。重點是理清朝代更替線索,難點是分封制的理解。

  二、學習目標的制定:

  本課學習目標分為(1)知識目標:記住夏朝的建立和西周分封制;(2)過程與方法:概述夏、商、西周的興亡過程;(3)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分析商湯攻夏和武王伐紂獲勝的原因,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學流程:

  1、複習舊知,透過設問“禹建立夏朝標誌著什麼?”試圖透過此題,即複習舊知,又使學生學會簡單歸納知識;再由夏朝建立的標誌引出奴隸社會四階段,由此匯入新課。

  2、結合教師列出目標內容,讓學生透過自學找出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大事、暴君、滅亡時間,短暫鞏固後讓學生進行概述,出示動腦筋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

  3、分析課題中的“興亡”引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找出“興”的表現和“亡”的原因,突出關鍵詞“記住、概述、知道”。

  4、指導分析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麼會取得勝利?進而分析這幾個朝代滅亡的共同原因。最後得出結論:暴政必然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和諧社會是我們人類追求的共同目標。

  四、幾點不足:

  1、準備倉促,對教材挖掘不夠深刻。

  2、和學生互動場景較少,分析問題引導不夠,且分析不透徹。

  3、在講分封制的時候,稍微有點亂。沒有按預案進行教授。

  五、反思:

  上一堂滿意的課不容易。

用小道具啟用歷史課_歷史教學反思2

  作為政、史、地、生這幾門“小科”,一直倡導課上完成所有學習任務,包括學生的預習、展示,不留課下作業。我一直感到困惑:課下不預習,課上怎麼展示?課上先預習再展示,那麼時間夠嗎?課堂上如何讓所有的學生都動起來?帶著困惑終於有幸在薛校長的帶領下來到蒼山縣長城中學。

  我第一節聽得是語文課,整堂課老師就是充當了一個配角,起到了一個引導的作用。從學說明文的方法到課文的分析都是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師在路子上稍加引導,由學生展示,教師及時的對學生的展示進行激勵性的評價,從而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當然,在學生互學、助學的過程中,也有個別同學東張西望心不在焉的,同組的同學馬上“警告”,讓他很快找回感覺。所以不會使學生掉隊,而是全員參與了。

  第二節的地理課上,學生先是對照學案對基礎知識進行整合,然後由多名學生上臺展示,小組在整合的時候,自主的思考、發現,大膽的去質疑,組長起了很好的引導,先讓差的在本組展示,不會的及時指導,以便在全班展示。這樣即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又加強了團體合作精神。當然,由於某些環境節學生展示的時間過長,所以學案上的題目學生沒展示完。我想並不能否定這節課。就象徐科長所說的“任務是否完成看前面的內容是否學的紮實,前面學紮實了,知識的鞏固也不是非有不可。”

  透過這次學習我有了新的感悟:首先,對於預習只要學生用心去學,當作自己的事情,不是為完成作業而做,那麼效率提高了,當然問題也就完成了。其次,對於“金口”難開的同學,先讓其在本組內大膽開口,給予自信,然後再面對全體,展現自我。

  雖然我們在課改的道路上還會存在很多問題,只要我們不斷實踐,勇於探索,一定會創造出我們自己的特色。

用小道具啟用歷史課_歷史教學反思3

  作為老師,我們天天上課,在課堂上面對學生期待的眼神,老師或許會激情高昂,但是,我們也一定會遇到學生沉悶的課堂氣氛,這樣我們一定會激情低落。前幾天我就又一次遇到這種情況:上課過程中我針對問題問同學們“這個問題明白了嗎?”結果教師裡無人應答,我又問了一遍,三兩個學生有氣無力的答:“明白了”。當時我觀察著每一位學生的表情,說實話當時真的已經怒火中燒,本想借機好好訓他們一頓,但還是忍了下來。突然學生可能意識到了什麼,馬上鴉雀無聲地看著我,他們以為我會發火,並狠狠地訓他們一頓,從他們的表現看得出,他們正等待著接受我的批評。

  經過短時間的沉默,我轉念一想:這不正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機會嗎?於是我壓住了心中的不悅對學生說:看來同學們累了,我給大家講個笑話吧。學生們有些茫然,你看我,我看你,臉上露出了一絲不太自然的微笑,然後教室裡響起一陣笑聲,後來學生很快融入課堂的討論中。接下來師生都變得很輕鬆。大家也可以想象得到我這節課的效果,比平時要好上幾倍,學生掌握的也非常好。

  反思:

  試想一下,如果課上看到學生的這種現象,就劈頭蓋臉的一頓批評、教育,學生會接受嗎?能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嗎?我的這節課的效果還會那麼好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有時試著換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是簡單一個笑話改變了課堂上的尷尬的氣氛,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同時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所以嘗試換一種思維去解決問題,結果會更精彩。

用小道具啟用歷史課_歷史教學反思4

  未來學家預言:未來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不會自己鑽研問題、缺乏預見能力的人。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歷史這一學科的知識有著具體性,它包括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條件、過程、地位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絡,即每一社會、每一個國家的發展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

  這就要求學生鍛鍊思想,獨立鑽研,透過動腦、動手、動口,獨立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此外,在歷史教學中還必須要求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其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包括培養學生利用已學歷史知識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認識現在、預見未來,“鑑古知今”、“鑑往知來”的能力。“授之以漁”是我國曆代教學的經驗結晶,從現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自己學會讀書,教會學生學習,才是傳授了開啟資訊之鎖的鑰匙。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學頂峰的階梯。

  在平日的歷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學法指導貫穿在歷史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學法指導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

用小道具啟用歷史課_歷史教學反思5

  今年中考歷史考試依然以基礎題為主,但與去年相比,其考試的難度有所增加,題型有所變化,考題有所創新。考試後我進行了反思,總結出以下幾點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不斷改進。

  一、 研究新課程標準,提高教學效率。

  認真鑽研教材,學習新課程標準及解讀,轉變觀念,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備,講,批,輔,改的常規教學,準確把握重難點做到周密設計,科學複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努力提升教學水平。

  加強備課組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廣泛閱讀與教學相關的書籍,認真學習,積極參加課程培訓和繼續教育及聽評課活動,從知識、能力全方位充實、提高自己。

  三、加強中考資訊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考命題趨勢。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考意識,要多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誌,多留意每年中考方面的資訊,便於更好的把握中考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考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並不斷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

  四、切實做好培優輔差工作。

  在本學年教學中,雖然在班主任的配合下開展這項工作,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今後在教學中應多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有效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自我調整與改進。給予更多的表揚和鼓勵,從而增強努力學習的信心。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一一注重以上問題,營造和睦、融洽的課堂氣氛,並扭轉學生“開卷考,只要瞭解知識點在什麼地方就可以”的錯誤觀念。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學生樂於學習,並且提高成績。

用小道具啟用歷史課_歷史教學反思6

  3月29日,我校領導請來了徐以山一行教研員領導來我校指導教學,整天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中午各科聽評課。第二階段,下午高玉叢上了一節公開課,然後徐主任對126教學策略做了深刻的報告。

  第一階段,由於我校推行了課改,實行小組合作學習。中午每科兩位老師各講了一節課,各科教研員組織了聽評課和指導。對我校的課改和落實情況得到了落實和充分的肯定,並給予了評價。指出了不足和困惑。

  下午高玉叢舉行了公開課,全校老師和領導們都去聽了這節課。然後徐主任又對126策略進行了闡述。並對初三的複習做出了要求和指導。不足之處:1、小組合作學習處於現狀,學生不入門,深入不下去,不能做到互幫、互學、互評。2、重點難點不明顯,整堂課平鋪直敘。3、學生的參與的少,老師要注意選題,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改進之處:1、注重應試能力的落實。2、126策略的落實問題。3、學校的課程改革老師們要從思想上去改。。4、應用現成的資料時要進行篩選、改造和加工。不要拿過來就用,心中沒數。5、解決問題的方式不能僅僅侷限於統對答案。6合作學習時老師要多多關注中差生,針對問題要分組分層次的讓學生去展示。要建立評價機制,這樣小組才有競爭合作意識。

用小道具啟用歷史課_歷史教學反思7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中,合作學習能力是必備的。學生的合作能力、合作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老師透過正確的途徑精心培養。

  1、培養學生傾聽的能力。歷史課本知識的確有些枯燥,學生不認真聽講總是有的。如何才能讓學生願意聽、喜歡聽,我進行了很多嘗試,其中兩種方法比較有效:一是將歷史知識和現實影視劇相關內容結合;二是與其他學科知識聯絡。比如,在組織學生討論學習清朝歷史時,讓學生結合電視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來討論,效果也非常好。平時學生難記的清朝皇帝名稱等知識,他們記得都很清楚。當然小組合作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善於傾聽同伴的觀點,學會彼此相互尊重。課堂上一定要注重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並適時指導學生的傾聽方法——邊聽邊思考,吸收、質疑和反思。

  2、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學生的層次不同,其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也是參差不齊的。小組合作學習中,為進一步推進整個小組的進步,可以嘗試小組長輪換法,就是讓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第一討論組長,在他代表小組發言後,再由各小組成員輪流擔任組長髮言。這樣就能充分調動態度消極同學的參與,也能增強基礎差的學生的信心,從而讓她們積極思考、敢想敢說。

  3、指導學生合作技巧。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任務的分配很關鍵,要保證小組成員能獨自承擔一定的`學習任務。另外,要指導小組分配學習任務、輔導同伴、提問同伴、相互交流、解決分歧並學會歸納學習成果。

  總之,作為老師我們應相信學生,大膽放手,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自主學習、探究、討論、合作交流等,在合作學習中讓他們發現、掌握和提高。

用小道具啟用歷史課_歷史教學反思8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教師待遇有了明顯提高,但橫向比較,中小學教師的待遇仍然較低。很多教師與當年同時分配到國家機關或其他部門以及下海經商的同學相比,其經濟收入相差甚遠,於是導致他們心態失去平衡,產生了自卑感。有的教師為了避免這種因囊中羞澀而造成的尷尬場面,儘量減少與同學、朋友聚會和各種社交活動。長此以往,造成一些教師性格孤僻,難以與人溝通,甚至產生人際交往障礙。一些中老年教師由於受經濟收入的限制,無錢買房子,無錢送子女上重點學校,產生了對家庭、對親人的內疚感、負罪感。一些青年教師尤其是小學男教師因經濟收入低、生活和工作條件差等,連找物件也困難,因而產生了焦慮、憂鬱、自卑等心理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作為一名教師你可以這麼想一想:雖然我們工資低一點,但是至少我們還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一份穩定的收入,還有節假日,還有寒暑假,等等。而私企白領雖然收入高我們許多倍,但是,他們工作壓力比我們大許多倍,同時還要面臨被炒魷魚的可能。休息無定時。如此想想,你一定就會心平氣和了。作為教師,雖然有許多壓力,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我們就應該耐得住清貧,忍得了寂寞。這樣,你就會保持好良好的心態投入到工作中去。

  作為一名教師,今後我們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工作壓力。我們應該做到:時時擺正自己良好的心態,調整好自己正確的教學心態才行。做到這樣,你就會把工作的壓力變成工作的動力,才會有良好的心態去對待教學工作。

用小道具啟用歷史課_歷史教學反思9

  初二下歷史第四課講《工業化的起步》,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們來說,工業的內容與他們平時的生活相距較遠,而六十多年前的工業對他們也沒什麼吸引力,學習很容易浮於表面,以往聽講的情緒並不高。本學期在備課時,我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改變。

  一五計劃的背景兩個方面,國民經濟的根本好轉結合第三課土改,溫故知新,便於理解。工業水平低結合與美國鋼產量的數字對比,並把生硬的數字轉化為具體的事物。如中國人均鋼產量2。37千克大概可以造一個手榴彈,美國538。3千克大概可造一個坦克。一下課堂內容就生動了起來。學生對中國工業水平有了形象的認識,聽講情緒有了提高。

  一五計劃成就中長春一汽,老樹也能開新花,今天的解放6,紅旗L9能使學生對中國的汽車工業有全方面的認識,一汽20xx年全年銷售額4179億,連續七年成為全球五百強。而它的成立是在一五計劃時,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講到這裡,再問下學生知道今天我們在經歷的是第幾個五年計劃,讓學生對發生在身邊的事有歷史認同感。

  在講交通運輸業成就時,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成離不開第一課講的西藏和平解放。把所學的歷史知識融匯通,歷史不是割裂的一課課知識,而是生動的豐富的內容。學習歷史為產是古為今用,以史為鑑。這種歷史觀要貫穿整個歷史教學全過程。

用小道具啟用歷史課_歷史教學反思10

  在6班講到美國用原子彈逼迫日本投降,以避免登陸戰給盟軍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時。我說:當時美國軍方準備把兩顆原子彈扔在東京的,但後來因為一些原因臨時改變了計劃。學生挺好奇,就問我,什麼原因呀?我就陳述了一個理由,當時由於技術的限制,美國飛行員定位不準確,再加上緊張,錯誤地投放了地點。我自以為給了學生一個恰如其分的回答,滿足了學生對歷史之謎的好奇。

  孰料,6班平時一個性格活潑的女生打斷了我,她指了指她後面一個男生:老師,他不同意你的解釋。我沒有生氣,相反,很友好且微笑地看著那位小男生,他沉穩、樸素,我有點印象,他經常在我講一些內容之前,能預先說出我要講的主題,是一位對歷史有濃厚興趣且歷史儲備豐富的學生。我示意他發言。他說:當時美國軍方沒有準備轟炸東京,對長崎和廣島的轟炸是事先定好的,並不是飛行員的失誤造成的。我讓他坐了下去,實際上我對這個事件並沒有細緻查詢資料。課堂上剛才的這番解釋記憶裡也是聽某位同行說的。後來回到辦公室,迅速查了相關資料,果然學生的觀點是正確的,我不禁汗顏,看來,我的備課還必須再充分些,不然弄出些知識性錯誤可不是好現象,會誤人子弟的。同時也要感謝我的那位學生,師生相長,的確,我們要平等地和學生相處,不僅在人格上,也要在知識上。

用小道具啟用歷史課_歷史教學反思11

  華東師大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材第十九課講的是《文字演變》,我在這課的教學設計上,把漢字字型演變這部份內容做了如下處理:事先用不同字型(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在多張紙片上書寫“魚”字,上課時先讓學生看課本中不同字型的漢字列表(列表中沒有“魚”字),自己對照比較出不同字型的特點,老師則趁此空隙,把準備好的不同字型的“魚”字紙片貼在黑板上,然後請同學上來“揭榜領魚”,規則是說對所揭“魚”的字型,老師就把那隻“魚”送給他。沒想到同學們熱情相當高,爭先恐後地上來“揭榜領魚”,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在此活動中,學生不僅掌握了漢字演變的知識,也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有了初步印象,老師再適機地啟發學生觀察、還使學生揣摸到漢字演進的一些規律,如漢字由象形到抽象,由繁體到簡體,由單純表意到藝術化的發展等等,總之,那堂課上得出人意料的成功。

  平心而論,有關文化部份的歷史課,要調動學生的興趣是比較難的,而本堂課教學效果卻較為理想,在課後的教學反思中,我著重分析了這堂課成功的因素,感覺課堂的亮點就在“揭榜領魚”上,此環節把老師的教學意圖,融在寫有“魚”字的小紙片上,最後透過“送魚”遊戲來實現。不難看出,這個教學設計的基本載體只是幾張小紙片,準備起來並不複雜,但恰恰就是這幾張小紙片把一堂課演繹“活”了!想到此,我突然對歷史教學產生了一絲靈感,能不能借助些小道具

  來啟用每堂歷史課呢?經過再實踐和深入思考,我有了下面一些認識:

  一、小道具在歷史課上的作用大

  歷史都是過去的事情,過去的東西學生想象起來是比較抽象的,很多時候學生還要了解這些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摸索歷史發展的一些規律。如果學生不借助一些小道具來做為歷史和現實的聯結點,做為想象的依託點,哪整堂歷史課就成了教師語言搭建的海市蜃樓,既虛無縹緲又稍縱即逝,有時還會陷於單調枯燥的境地,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厭倦,持續下去,歷史課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假如歷史教師能儘量製作一兩件小道具,在課堂中展示出來,甚至透過有效的活動,讓學生即看得見又摸得著,充分參予進來,哪整堂課就會由“死”(史)變“活”(現),學生印象也會非常生動和深刻,再者,小道具自身的表現力往往還能免去教師很多口舌,甚至彌補教師語言所不及。

  反覆地對比,我的結論是道具雖小,但使用上後,它對歷史教學的輔助作用確實很大。

  二、小道具起畫龍點睛之用,一定要用在經脈處

  明白小道具的作用後,教師在選用小道具上還得有所講究。小道具一般應圍繞課文的重點,有利於突出課文重點或突破難點,絕不要在課文細枝末節處或無關緊要處設定道具,不然就可能為道具而道具,走形式主義,沖淡課文主題,偏離教學目標。

  如課例《文字演變》教學的重心,在於讓學生了解漢字發展的過程和規律,在於讓學生理解漢字不但起著形聲表意的作用,蘊含深厚的學問,而且還逐漸演化成一種藝術形式,使中國漢字與他國文字相比具有相當的獨特性。把握住課文重心後,老師據此設計小道具,就取得了較滿意的教學效果。假設老師沒把住課文的主脈,而在課文次要之處編用道具,比如準備一根繩子來反映文字萌芽時期的結繩記事,或者準備幾塊骨片,在上面刻上符號,以便學生對甲骨文有一個直觀的印象,粗看未嘗不可,但細究起來,這些道具的使用就沒有緊扣課文要旨,使課堂教學達不到最理想的效果。

  有人可能會順便想到,這堂課若是把繩子、甲骨、紙片都用起來怎樣?這我也不贊成,當然,我並不是說一堂課就只能用一個道具,我只是堅持道具的使用要圍繞課文重點。原則上緊扣重點的道具才能用,但也要切忌過多過濫,我主張一堂課使用一到兩個就合適了,因為道具多了會加重課前準備的負擔,上課時還會降低中心道具的影響力,使整堂課顯得拖沓、零散。

  總之,我推崇的道具選用要領是準,是少而精,寧缺毋濫。

  三、小道具製作簡單,使用方便,形式不拘

  從上述課例看,作為道具的就是幾張小紙片,準備起來很容易,與製作完整的歷史課件相比,它所花的精力和時間是非常少的,但教師在課堂上操作起它來卻很簡單,只需順勢一引就可充分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功效是實實在在的。我建議使用的道具就是這種簡單靈活的小物件,可以隨時構思隨時採用,而不是可望不可及的龐然大物,也不是上表演課時的精雕細琢,那樣的話就變成不實用的“做秀”了。

  在形式上,小道具還可隨教師使用經驗的豐富而更為靈活,可以是實物,比如石器;可以是畫像,比如黃帝畫像;可以是一段傳說或故事,如大禹治水;可以是一本小說或歷史典籍;還可以是一段史料、一張照片、一首歌謠、電視電影片斷、報章雜誌篇章。甚至可以是一個能講出歷史的人……,只要教師不斷實踐、留心挖掘,就會達到隨手拈來的境界。

  需要提醒的是,創作小道具不是隻靠教師自己,有時還可藉助他人的幫助,甚至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這樣說起來,使用小道具教學的意義就不僅表現在課堂上了,還可以向課外延伸。

  以上所談看起來有些抽象,但同仁們如果多嘗試用小道具上課,就會明白其中深意,我還相信憑同行的智慧,完全可以超越本人認識的侷限,把小道具對歷史教學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用小道具啟用歷史課_歷史教學反思12

  在平時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對於如何處理好教師的講述與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之間的關係?我認為教師的講述與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之間關係應該是共生共存、相輔相成。

  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不是就要排斥教師的講授呢?在有些教師的課堂上,為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歷史教師很少“講”,甚至是一堂課都不開口說幾句話,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角,教師卻似乎成為一位旁觀者。對這一點我心有存疑,我們必須全面、正確地評價講授式的教學方式,既要反對“滿堂灌”,又要改變當前那種因追逐“時尚”而完全排斥教師講授的現象。當然老師的講授新課不等於滿堂灌與死記硬背,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並不是取消講授。新課改並不是完全摒棄講授法的合理運用,知識傳授的基本特徵決定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講授法永遠是一種必須的教學方法。講授法中教師精彩的描繪、縝密的分析論證、詼諧幽默的語言可以使學生愉快地投入學習。新課改要求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的教學過程,主要應該看教師的角色和講授內容上的轉變,即教師的角色由主角變成引導者,講授的內容由灌輸生硬的結果變成注重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的過程。

  所以說在任何一個教師的歷史教學中,在任何一節成功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裡,老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都是共生共存、相輔相成,不可能只有其中一方面而毫無另外的一方面的蹤影,真正處理好二方面之間的關係,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用小道具啟用歷史課_歷史教學反思13

  最近聽了部分老師的公開課,感到老師們都在努力實踐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看得出他們都付出了很多心血,這很可貴,值得我學習。

  我想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是看課堂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效果的實效性。學生自主學習,互助學習,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在互助和展示自我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找到學習的快樂和自信。課堂是學生的,老師是為學生服務的,不要干預學生過多,整堂課按老師精心設計的思路走,這樣老師累、學生循規蹈矩,失去教改的本意,教師應該儘量少作為,“無為而教”。學生出現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引導解決,學生展示的精彩老師及時肯定,學生表現得不夠好,老師要給予鼓勵,不要表現出不滿或批評,一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以後不願參與。小組合作學習不能重形式,模式化,模式化的東西沒有了發展的空間,是學習了別人外在的東西,好像“買櫝還珠”,這無疑是課改進入了誤區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在展示學習成果時,不說廢話,去掉自我介紹,直接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課堂時間才能有效利用,學習的內容更明確。課堂是不是自始至終都應是熱鬧的?我想應該是靜動結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期需要安靜的課堂環境,自主完成學習目標後,同桌互換交流,解決不了的小組內交流解決,然後展示學習結果及遺留問題,老師及時評價並解決遺留問題。練習的處理也應動靜結合。這需要老師耐的住寂寞,給學生留足自主學習的時間,最後出場收拾殘局。以上是我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正確,只是紙上談兵,自知在教學上遠遠落後於其他老師,說出來與大家交流,希望老師們不要見笑。

用小道具啟用歷史課_歷史教學反思14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介紹的是我國在改革開放後,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及我國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其中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是學習重點。這一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絡非常緊密,所以我把學生分成以“衣、食、住、行”為主題的四個探究小組,指導學生積極開展與各小組主題相關的調查訪問活動。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圖片和小字部分的資料,抓住改革前的“單調”“限制”等關鍵詞,透過學生的討論交流小組合作,充分感受改革開放前人們生活方式的單一,同時展示改革開放後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變化,從而使學生產生對改革成果的深刻認識,進而引導學生奮發圖強,為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而努力奮鬥。

  對於本課的難點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透過設定歷史情境“公費醫療”讓學生了解“鐵飯碗”與醫療改革的必然趨勢,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感受歷史。透過課前投入、分組探究交流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的收集、整理、歸納各種資訊資料的能力,增強了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透過展示、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述能力、思考分析問題能力,真正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本次是同課異構,在聽完其他兩位教師的課後覺得有些地方的設定還可以更好,如在新舊四大件對比是可以讓學生自己各自代表不同的物件,然後陳述自己的變遷史這樣課堂氣氛會更好。

用小道具啟用歷史課_歷史教學反思15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普遍對歷史感興趣,但是最大的缺點是不願意記,導致基礎知識掌握較差,成績普遍不好。學生成績斷層較大,前五名和第六名距離很大。後層落差更大,對歷史的學習有畏難情緒。

  2、教材分析:

  高二歷史主要是學習經濟史和文化史,同時在學完本學期的內容的同時,歷史班要把選修二學習完畢。

  二、教學目的及任務: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透過高二歷史課程學習,擴大掌握歷史知識的範圍,深入地瞭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有所瞭解,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會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歷史和現實問題,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和關注民族與人類命運的人生理想。

  三、具體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落實備教輔批改的各個環節,上課力求精幹、實在。上課要求每個人做好筆記,課後進行知識整理,定期檢查筆記情況,將做得很好的作為樣本展出。

  2、抓好課前預習及課後及時鞏固。落實每個人的作業,作業實行輪流當面批改,做到每次當面批改三分之一以上。單元複習和考試落實到個人,完善課前檢查和試卷的單獨評講。

  3、落實個別輔導計劃,著力培養優生。

  4、幫助學生樹立學科信心,大幅度提高歷史成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