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精選5篇)

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1

  本課從認識簡單機械中的撬棍引出槓桿的概念,讓學生了解槓桿的三個點:支點、用力點、阻力點。接著,引導學生區分槓桿類工具和非槓桿類工具。最後,用槓桿尺做實驗,從而進一步探究槓桿什麼時候省力,什麼時候費力,什麼時候不省力也不費力。

  教學時,我就是按照這樣的步驟來的。結果,每個環節進行都很順利,特別是一班的學生做槓桿尺的實驗時非常有序,對操作步驟也是一點就明。課堂提問中,也是一班的學生對槓桿和非槓桿的認識最準確。而二班的學生,四個組中有兩個組的學生操作中出現違規行為,有三個組在往槓桿尺上掛鉤碼時,竟然在支點兩邊掛了幾處,相當於找出了很多個阻力點和用力點,沒能準確理解槓桿的定義。而且,在距支點的距離把握上,不能發散思維,導致每次槓桿平衡時支點兩邊的距離和鉤碼的個數都是一樣的,都成了不省力也不費力槓桿,給接下來的探究規律帶來難度。

  分析一下原因,與學生的素質有關,也與班級的教學環境有關。科學就應該讓每一個學生大膽推測大膽動手,可是有些學生卻習慣於啃書本,讀死書,這樣就不利於科學的學習了。另外,二班上課的時候竟然還有一個學生在人家做實驗的時候玩悠悠球被我逮到了,可見學習習慣的養成很重要,當然,我以後也應該注意科學實驗時的引導,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進來,讓每一個學生都樂於做實驗,會做實驗。

  最後一點不滿意的地方時,課堂結尾總結槓桿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時,下課了,沒能把這個讓學生研究透,只能留到下節課。以後應該注意課堂時間的把握!

  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2

  《槓桿的科學》是六上科學第一單元的第2課,在生活中,學生也經常會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如用剪刀剪紙、用老虎鉗夾斷鐵絲、用螺絲刀擰螺釘、用鑷子夾東西,等等。會使用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經驗的積累,學生們可能並不清楚或者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課的教學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分析使用撬棍的過程,觀察撬棍工作的特點,從而認識槓桿類工具。並且透過槓桿尺的實驗,來分析認識槓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本課我加強了實驗前的指導,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來學科學,儘可能用好課程資源,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悟,整堂課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聯絡生活實際,認識槓桿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而我們科學的教學本來就是來源於生活而服務於生活,因此在第一部分的教學時,我先呈現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等生活中的情景圖,讓學生判別這兩種槓桿,它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麼地方。然後又出示了羊角錘拔釘子、老虎鉗、剪刀、天平、螺絲刀、擀麵杖,讓學生判斷這些工具是不是槓桿,並說說自己的理由。透過老師的引導,再加上一些生活情境的再現,學生基本上都能正確判斷,並說理由。

  二、加強實驗指導,發展能力

  本課的重點部分是最後一個環節槓桿尺的研究實驗,由於有了前一年上課的經驗,我在實驗前加強指導,強調:

  1.暫時規定把槓桿尺左邊掛的鉤碼,看作是重物,當作阻力,鉤碼掛的格數就是阻力點的位置;右邊掛的鉤碼看作是我們用的力,鉤碼掛的格數就是用力點的位置。

  2. 問學生: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是幾格?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又是幾格呢?(一個小孔就是一格)左邊掛1個鉤碼,右邊掛2個鉤碼達到平衡了,你認為這個槓桿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

  3. 我們要求只在左右各選一個位置掛鉤碼,並且演示。

  4. 儘量掛出更多的平衡。有了這些實驗前的指導和提示後,學生實驗效率明顯大大地提高了。

  三、用好課程資源,拓展思維

  在第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出示了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等生活中的情景圖,最後在拓展運用時,我又再一次地出示,並且問學生:他們是屬於什麼槓桿呢?為什麼?讓學生馬上用課上所學進行判斷並作出解釋,不但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了鞏固,更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一舉兩得。

  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課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動且為學生熟悉的事實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進入猜想,要求他們不要盲目猜想,而應根據現有的知識或體會,進行有科學依據的猜想,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並自然地進入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在實驗過程中,透過巡視及時糾正學生操作上的錯誤,避免錯誤的資料誤導學生,使每一組都能順利完成實驗。課上能及時對學生作出客觀、科學、合理的評價,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探究的樂趣,收穫成功的喜悅。

  這一節課的關鍵是對資料的進行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但實驗結論隱藏在資料中不易被發現,因而在教學中選擇適當的資料展示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尋找資料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地得出結論。

  透過引導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產生各種的猜想和結論,激發更多的學生髮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這個實驗中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猜想——設計實驗——實驗——資料分析——歸納整理等。每個環節教師只作適當的引導,而大部分讓學生自己思考、分析、發現、實踐、歸納。透過該節的學習,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還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領會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激發了主動探究的意識,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的精神。

  實驗基本達到自己的預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學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實驗室提供的相同規格的鉤碼、槓桿,以至各小組的實驗資料十分類似。若實驗中槓桿由學生自己製作,用身邊的一些小物品作為阻力,實驗的資料不會類同就更有說服力,實驗的效果可能會更好,所以這一個探究實驗還有待完善。

  另外,一下幾點在教學中應該注意:

  1.槓桿這節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根據槓桿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槓桿模型和理想的理論模型結合起來,比如剪刀、夾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這節還有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畫支點和力臂,這裡既牽扯到數學點到直線距離,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點和力的示意圖,學生感到非常困難。

  3.畫力臂並比較力臂大小是下面槓桿分類的基礎,一定要多練並讓學生過關。

  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4

  《槓桿的科學》一課主要有兩個內容,分別是“認識槓桿”和“研究槓桿的秘密”。這節課上下來,給我的感覺是不順暢,很糾結!問題出在哪呢?作為教師,我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製作課件,安排探究活動,已經做得夠到位了。反覆斟酌,我覺得應該是這一課的教材存在問題,那就讓我來給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從撬棍引到槓桿,太急!

  本課開頭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們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右邊是一幅卡通插圖,畫的就是一個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後馬上就引出來: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槓桿,並馬上介紹槓桿的三個重要位置。

  對學生來說,“撬棍”是個新概念,它有什麼特點,它的工具原理是什麼,在學生對這些知識還沒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輕率引出槓桿,還說“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槓桿”,學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這樣的機械呢?

  我覺得,這個內容完全可以作為一個教學點,標題為“撬棍的秘密”。讓學生看圖或者實踐,充分討論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類推出螺絲刀撬東西、開瓶器開啤酒蓋,都是和撬棍相似,它們共同點就是有個支點,另外還有用力點和阻力點。這個時候,再提出“槓桿”的標準,就比較恰當了。

  撬棍和類似撬棍的機械是由一根杆組成,那剪刀、鉗子、筷子這些工具和撬棍形狀明顯不同,那它們是槓桿嗎?學生肯定有爭議,那就讓他們繼續深入討論吧!當他們在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點、用力點和阻力點,我們就可以總結:這些工具也是槓桿。

  第二根刺:概念名詞不合理,煩瑣!

  中學科學老師抱怨,小學科學常常把錯誤的概念教給學生。這個問題出在哪?除了是因為許多科學老師的專業知識素養不高之後,還有就是教材編寫中的問題,在教材中有些編者生造的概念名詞,和通用的科學術語不一致。

  比如本課中的“用力點”,在初中科學上描述為“動力點”,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稱不統一肯定會製造麻煩。還有在分析槓桿的時候,有一種情況是不省力也不費力,因為字多,學生常略寫成不省力,導致表達不準確,我就納悶了,為什麼這裡不用初中的“等臂槓桿”來描述呢?

  第三根刺:問題描述不嚴謹,有歧義!

  書本第4面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槓桿呢?說說我們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圖,分別是:羊角錘拔釘、老虎鉗、剪刀、天平、螺絲刀、擀麵棍擀麵。

  粗粗看,好象沒問題。仔細分析,有4幅圖僅僅出示工具的名稱,容易產生歧義。比如螺絲刀,如果用來擰螺絲,那它就是輪軸而不是槓桿,可如果是用來撬蓋子呢,那就要歸類到槓桿了。再比如老虎鉗,用來剪鐵絲是槓桿,用來釘鐵釘也是槓桿,用來夾擰螺帽就是輪軸。

  延伸到我們的作業本和考卷,有些出題人小氣的連圖都不給,就提供一個工具名稱讓判斷是不是槓桿,真的是很過分。

  第四根刺:探究活動難掌控,耗時!

  書第5面提出“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嗎”,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些好笑,難道用撬棍還會故意採用費力的方式嗎?然後提出用“槓桿尺”來研究槓桿作用,又說把“槓桿尺”當“撬棍”,我是真的被搞糊塗了,到底是研究槓桿呢,還是研究撬棍?

  算了,還是按小標題“研究槓桿的秘密”來理解吧。問題是我們的實驗材料不夠精確,比如兩邊都掛一個鉤碼,左邊掛在第三格右邊掛在第四格,居然也差不多平衡。還有的學生在槓桿尺的一側選了兩個地方掛鉤碼。看來這個探究實驗設計還需改進或更換。

  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5

  今天下午的自習課,決定在六(2)班上新課《槓桿的科學》。由於昨天在六(1)班上課比較成功,所以對今天的課信心滿滿,讓學生拿走實驗器材就去上了。

  第一步,認識槓桿和槓桿上的三個點,抽了不愛發言的學生到大螢幕前,就上面的蹺蹺板、天平、鉗子、剪刀找三點,完成不錯。對於正常使用情況下不是槓桿的擀麵杖和錐子也進行了分析——找不到支點,所以不是槓桿,大家學得也不錯。

  第二步,研究槓桿的秘密。為了讓同學們收集資料的時候能有規律,我先進行了示範,選定左邊第二格,作為固定的阻力點,分別在上面掛一個、兩個鉤碼,看右邊第幾格掛幾個時槓桿平衡,根據學生的.回答,我們進行了嘗試,成功後列出資料,讓大家看我記錄的方法。接下來就是學生動手的時候了。我在教室裡巡視,這個組看看,那個組看看,發現沒有章法的就指導一下。可是這一看不得了,二十分鐘過去了,有的組只列出三四組資料,稍一仔細看,發現有的資料根本就不對。一共十五行呢,這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測完?放學鈴響了,我等不及了,就讓大家看著我在黑板上寫的資料進行指導,得出左邊鉤碼數乘以格數等於右邊鉤碼數乘以格數,然後讓大家加快速度繼續測。我繼續巡視,發現有的組把原來的資料全擦了,有的組組長和組員爭執,有的組裡一部分人在測,一部分人在打鬧或者趴在那不動。這哪是科學實驗課?於是,我叫停了測試,讓大家就我在黑板上寫的資料分析,生拉硬拽著總結了槓桿省力或不省力的規律,讓大家放了學。

  放學後,我的心情沮喪到了極點,費了這麼大的勁,用了這麼多的時間,連想要的基本效果也沒達到,原因到底在哪呢?我在懊惱中反思著。

  首先,天時不對,上這節課時已經是自習了,而且學生二節課後沒下課休息,直接上的自習課,還學的是新課。

  其次,地利不利,窗外面有一個辦喪事的,鞭炮聲、音樂聲,念詞的聲音那麼響,直接傳到了教室裡,學生難免分心。科學探究課,分了心怎麼行?

  第三,人和不和。作為教師,我沒有考慮到以上具體情況,只認為自己準備好了,就能去上課了;在1班上好了,就能在2班上好。作為學生……算了,他們畢竟是學生,還處在可塑階段,如果說學習習慣有待養成,或者合作狀態有待磨合,那也首先是我這個教師該考慮的問題。也許,這個班就是鍛鍊我的一個班呢!抱怨沒用!

  接下來,想想補救措施。下節課上,

  1、複習槓桿有三個點。

  2、說說槓桿處在平衡狀態時的意義(可以清楚地看到哪邊力大)。

  3、掛鉤碼,讓學生嘗試利用乘法口訣使槓桿平衡。

  4、觀察槓桿省力時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和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進行作比較,看能發現什麼共同點;依次找出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時的共同點。完成這四步,學生難道還不會?那就得讓會的去教不會的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