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教學反思
乙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乙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乙酸教學反思1
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烴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類物質的代表物,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實際密切相關,從知識內涵和乙酸的分子結構特點上看,乙酸既是醇、酚、醛知識的鞏固、延續和發展,又是學好酯(油脂)類化合物的基礎。故本節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乙酸的結構和性質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特別是酯化反應的特點和過程分析即對酯化反應演示實驗的觀察和有關問題及資料分析、推理又是性質教學中的重點。
我認為這節課的特點是:
(1)乙酸的酸性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
(2)為了突出酯化反應的過程分析和加深對酯化反應本質的理解,提出兩種可能的脫水方式,給學生介紹同位素原子示蹤法並運用多媒體配合講解。透過酯化反應過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從宏觀到微觀、從實踐到理論的自然科學思維方法。
(3)增強了學生對實驗過程及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的分析推斷能力,達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效果。
但這節課也有諸多不足,探究點的設計還值得推敲琢磨。首先,這堂課的重點應放在酯化反應上,對於酯化反應兩種脫水方式的探究應大步走,在學生充分討論後再給出“同位素原子示蹤法”,由教師總結。對於酯化反應的實驗,可以採用讓學生分組做實驗,比如:第一組用乙酸、乙醇加熱,第二組用乙酸、乙醇、飽和的碳酸鈉溶液加熱,第三組用乙酸、乙醇、蒸餾水加熱。透過這樣三組實驗的對比,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催化劑的重要性,並認識到飽和碳酸鈉溶液的優點。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刻體會到,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地進行探究,必須大膽地進行問題的設計,而且將一堂課的重點突出來,不要小步走。要善於給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情舒暢,思維活躍,快樂學習,健康發展。
乙酸教學反思2
透過對乙酸這節新課的講解與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根據學生的生活背景,興趣和認知水平,要求學生基礎紮實,綜合素質好,並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發揮學生的思維水平優勢,提高探究教學的質量。但是由於實習學校的.學生基礎差,可能理解不到位,不過總體表現不錯。
本節課基本上是根據實驗讓學生觀察,歸納和總結乙酸的物理性質,簡單地完成乙酸酸性的探究實驗。並根據實驗總結實驗現象,認識乙酸的酸性,會書寫相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而且實驗材料易得;從氣體的產生,固體的消失等實驗現象容易收集資訊;利用表格,比較碳酸和醋酸的酸性強弱,加深對弱酸的理解。將化學與生活相聯絡,讓學生感覺更親近,從而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課的結尾,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當年賜給房玄齡幾名美女做妾,房玄齡不敢受,李世民料到房玄齡的夫人是個悍婦,可能不肯答應。於是唐太宗派太監持一壺“毒酒”傳旨房夫人,如不接受這幾名美妾,即賜飲毒酒。夫人面無懼色,接過“毒酒”一飲而盡。結果並未喪命,原來壺中裝的是醋,皇帝以此來考驗她,開了一個玩笑,於是“吃醋”的故事傳為千古趣談。以一個小故事來放鬆學生的心情,根據本課所講的內容聯絡化學史,讓學生感覺學習化學還是很有趣的,讓學生對化學產生興趣,這樣更有利於教學。
乙酸教學反思3
對於本節課教學我覺得有這麼幾方面需要注意:
(一)重難點突破:
乙酸內容的教學設計,透過大家熟悉的調味劑食醋創設情境,引導教學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生活經驗中醋酸物理性質瞭解和冰醋酸實物觀察,糾正學生對乙酸認知的偏差,形成乙酸物理性質的縱橫向聯絡。
關於乙酸酸性的教學,可從複習初中已經學過的有關乙酸的知識入手,重點說明乙酸的弱酸性並且設計實驗加以證明,同時將前面學過的乙醇的性質透過比較聯絡起來。透過乙酸電離方程式的書寫,理解乙酸的的酸性是乙酸分子中O—H鍵的斷裂,結合學案“請你設計簡單可行實驗方案,證明乙酸具有酸性。”的方式,透過學生自主動手實驗,探究乙酸的酸性,鍛鍊學生的實驗探究物質性質能力;以“生活小竅門”食醋為什麼能洗滌電熱水壺中水垢為問題,進行乙酸酸性知識的應用,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現象的聯絡。
而對於乙酸的酯化反應,在說明生成物酯的結構的同時要提醒學生注意,與中和反應不同,酯化反應生成物水中的水是由醇提供氫和羧酸提供羥基的,並要求學生理解化學反應得歷程不是根據化學反應式推斷的,而要以事實為依據,以同位素作為示蹤原子進行實驗就是研究反應歷程的一種重要手段,透過實驗驗證方式解決乙酸與乙醇反應的教學難點;以“你對實驗還有哪些疑問?”養成學生細緻觀察和質疑的習慣,同時解決實驗教學中的相關注意事項,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假設、猜想、分析能力;透過實驗驗證方式解決乙酸與乙醇反應的教學難點。
(二)探究活動的開展
在整個案例中,總共可以進行三次探究活動。第一次探究是在乙酸的酸性中,由已知的生活小知識推測乙酸的酸性,然後,讓學生設計實驗來論證乙酸的酸性,這樣一來可以鞏固學生對酸的認識,同時也得出乙酸和碳酸的酸性強弱對比,二來讓學生參與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二次探究是在探究乙酸的酯化反應,由現實生活中糖醋魚的製法入手,讓學生猜測原因,同時設計實驗以論證,用乙酸直接和乙醇反應,或在加入一些催化劑條件;第三次探究針對酯化反應實質的探究,教授學生用同位素示蹤法來探索反應的本質,從資訊中得到提示,將提示應用與實際問題中。
在本節的教學中充分以自然現象、科學實驗為基礎,用提出問題—探索分析—解決問題—遷移發展(再提出問題)的方法展開探索的過程。教會學生對實驗資料的分析和處理能力。讓學生設計實驗、實物感知、圖表資料分析和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等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共同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教材難度的把握和教材深度的挖掘
教材將乙醇放在乙酸之前,讓學生學習有機物有一定的基礎,不會十分陌生,但掌握的僅是一些非常基礎的知識,知識缺乏系統性。高一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與人類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的一些有機化合物的重要知識。按舊的教學大綱和使用舊教材學習有機物,講究官能團的學習、知識的遷移與應用、知識的系統性。而根據新課標和新教材學習有機物,在化學②《有機化合物的獲取與應用》中對官能團的學習有所體現但沒有強化,學生主要學的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一些重要有機物的知識。在選修模組《有機化學》中對有機物知識的系統性則要求很高。因此,在化學②《有機化合物的獲取與應用》的教學中並不需要去追求知識的系統性,這些工作留待學生選修《有機化學基礎》模組後再去做。
(四)新教材的探究過程中要注意的方面
1、創設問題載體,樹立情景意識:良好的問題情景容易喚起學生的探究慾望和探究興趣,以問題為載體創設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思維的激情,是探究活動是否成功的先決條件。問題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創設一種情景或介紹某些背景引出。
2、注重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探究性學習是一種深層的教育民主的追求,絕不能以所謂“優等生”為尺度,也不試圖建立作為評價標準的模式,而是面向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和具體性。它注重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思惟方式、個人體驗及對資訊的處理和整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
3、注重探究活動的評價方式,營造和諧氣氛: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課堂喚發出生命活力;營造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以真情和信任感染學生,以讚許和肯定激勵學生,發揚教學民主,給每一位同學平等參與的機會,一定的自主選擇權利,留下充分思維、提問、質疑的空間。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充分利用我校高效課堂的優勢,不斷努力,積極探索,從學生認知的規律出發,讓學生來參與課堂教學,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喜歡學,願意學,主動,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乙酸教學反思4
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烴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類物質的代表物,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實際密切相關,從知識內涵和乙酸的分子結構特點上看,乙酸既是醇、酚、醛知識的鞏固、延續和發展,又是學好酯(油脂)類化合物的基礎。故本節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乙酸的結構和性質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特別是酯化反應的特點和過程分析即對酯化反應演示實驗的觀察和有關問題及資料分析、推理又是性質教學中的重點。
在本節的教學中,我從日常學生熟悉的食醋引入,為了使教學具有更強的邏輯性,突出教學重點內容,充分說明結構決定性質,對教學程式做了調整:
(1)將乙酸的結構特點放在乙酸的性質之後去認識。當學生對乙酸的性質有了感性認識後,再提出為什麼乙酸會有這些性質呢?必然使學生聯想到它的結構有何特點呢?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觀點的認識,又能反映出化學思維的主要特點:由具體到抽象,由宏觀到微觀。
(2)乙酸的酸性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加強基本操作訓練,培養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和求實、創新、合作的優良品質。
乙酸教學反思5
《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酸》是人教版化學必修Ⅱ第三章第3節第2課時的內容,我在本節課中能夠完成教學目標的要求,突出重點內容——乙酸的化學性質,突破難點——乙酸的酯化反應,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活躍,能夠很好的接受新知識,教學效果良好。
自我感覺最成功之處在於引導學生分析思考酯化反應時能夠環環相扣,由淺到深。
美中不足的是,本節課很難開展學生分組實驗,酯化反應若改成分組實驗,則需要花費大量課堂時間,影響教學進度。所以本節課學生動手實驗能力不能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