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陸地和海洋的分佈》教學反思
關於《陸地和海洋的分佈》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陸地和海洋的分佈》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陸地和海洋的分佈》教學反思1
核心提示:本課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認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學中,以“亞洲”為例,引導學生說出了亞洲的東、西、南、北各是什麼,注重了學法指導,然後讓孩子們合作說出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最後,讓孩子們在遊戲中自制。。。
本課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認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學中,以“亞洲”為例,引導學生說出了亞洲的東、西、南、北各是什麼,注重了學法指導,然後讓孩子們合作說出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最後,讓孩子們在遊戲中自制世界地圖,這節課的難點就在快樂中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的效益。
在課前我搜集了許多圖片,讓學生在課堂上藉助課件更好地瞭解大洲和大洋的知識,學生對此很感興趣。不僅如此,我還讓學生在課前蒐集了一些有關大洲和大洋的資料,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初步培養學生的蒐集資料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在課堂上,我向學生們推薦了“世界地理頻道”網站,給他們提供更好更多的資料空間。
本節課難度不大,但讀圖較多,內容豐富,教學容量大,時間略緊,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一節課下來,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收穫。我相信,這一節課雖然結束了,但是孩子們的探索之路才剛剛開始。
《陸地和海洋的分佈》教學反思2
1、說教學內容
對於這一章《世界的陸地與海洋》,是七年級上學期教材。課標的要求是使學生能夠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佈和概況。本節課《世界的陸地》是學生學習世界地理的基礎,而且也是常識性知識。但是現在的教學物件是高二的學生,不是初一的學生,這就要求課堂設計不僅要去去教授一些常識性的知識,更需要運用基礎知識來加深拓寬本節課知識,對教學目標,重難點的確定,都以高考目的來設計要求,把基礎知識點與高考試題結合起來,注重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這是本節課處理教材的恰當之處。因此,把基礎知識是“水球”還是“地球”,七大洲的名稱、輪廓,大陸、島嶼等的概念用幻燈片展示的方法帶過,做次要處理,而把七大洲分佈與概況加深拓寬,要求學生會用經緯網定位七大洲的位置並概括各大洲地形特徵,能力要求明顯抬高。把重難點確定在區域定位的學法上,大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能力。運用經緯網確定七大洲的大致範圍突出重點,運用七大洲的經緯度確定位置突破難點。這樣做符合學情,符合新課程課標要求對知識點有加深拓寬。
2、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材內容,採用讀圖分析法,問題探究法,比較法,講練結合法組織教學,有利於啟發學生思考分析問題,培養學生參與主體意識與讀圖分析能力,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利用多媒體,將文字,圖形,動畫等綜合在一起演示,可以使學生獲得較多的感性認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興奮點,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有利加大課堂教學力度,提高了課堂效果。讓學生動手動腦,透過:“一筆花世界”培養學生觀察、記憶、想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開放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
3、說臨場發揮條理清楚,思路清晰。基礎知識提升和學法指導,方法的運用,是本節課亮點。
4、說課堂結構合理,體現複習課程特點,容量大,知識點加深拓寬到位,並與高考考點接軌,一講一練,注重知識的遷移,時間分配恰當。
5、重難點突出方法得當,有效。(重點實現七大洲的空間定位,難點突破七大洲的定位方法)。運用恰當的方法突破重難點,突破過程中指導學生掌握規律,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
《陸地和海洋》是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教學內容。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和鞏固本章的主要知識點,並初步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第一節《大洲大洋》是本章的重點,也是學生學好世界地理的基礎。主要講述世界的海陸分佈,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與分佈是本課的重點內容,也是複習掌握的重點。第二節《海陸的變遷》則側重於科學觀念和科學史教育,以及科學興趣和科學方法的培養。內容包括“滄海桑田”、“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板塊的運動”三部分,教材透過大量例項說明海陸形態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從大陸漂移假說到板塊運動學說的形成,是極好的科學方法論教育素材,從假設到推理,再到實踐驗*,最終形成完整的理論,這一過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學方法。
本章是世界地理的基礎知識,看似十分簡單,但由於初一學生空間概念差,有關分佈的知識並不容易掌握。同時,本章又是學習世界地理所必需的準備知識,對七大洲地形的特點,世界火山、地震的分佈,世界的氣候、自然景觀、自然資源以及分割槽地理等整個世界地理的學習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複習過程中建議透過多種途徑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牢固掌握本章基礎知識。
按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倡導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由於是複習課,因此設計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起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回顧已有知識,實現知識重現,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加強記憶,掌握知識。所以在課堂教學設計上建議安排學生讀圖探究、回顧知識的活動較多。建議老師在指導學生活動時要注意調動學生全員參與,特別要多鼓勵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注意分層教學,難度大的問題給優秀生回答,比較簡單的內容給中下層次的學生做,做對了及時肯定表揚,樹立他們的自信心並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
練習肯定少不了,建議練習形式多樣,可以小測,可以小組互相問答。當然測試練習選擇要精,不要太濫。
《陸地和海洋的分佈》教學反思3
努力著,想進行完美的學案設計,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總會因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顯得不那麼完美了。但只要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和獲得知識,又何必在乎形式上的.完美呢。
在《海陸分佈》這一節中,我就深有體會。在學案設計這一環節上,我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讀圖、析圖能力估計過高。儘管平時學生在生活中也接觸過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識,但對一些*的地理概念如:大陸、島嶼、半島、大洲等知之甚少,自然理解起來就會存在困難。還有就是對各大洲在東西半球的分佈不能透過讀圖精確地分析歸納。這時為了便於學生理解和分析,就要改變教學方法,調整教學思路。因為只有一開始就為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學生才能在以後的學習中學懂並學好。
地圖與地球儀終於學完了,本以為難點已過去,海陸分佈應該很容易被學生接受。誰知讓學生看地圖,又沒有了方位感,大西洋周圍的五個大洲圖上找到,卻沒法理解大西洋的西側是南北美洲,從地球儀到地圖的轉化從球體到平面的思維轉化卻也這麼難,這是以前我沒注意到的。我突然意識到我讓學生以後不用拿帶地球儀上課是錯誤的,我手中的地球儀他們根本看不清楚,如果自己手中有,就可以很直觀的說出大西洋東臨美洲,西臨*與大洋洲。再看地圖就明白了。我給學生出的當堂測試中的題目;圍繞南極洲的大洋自西向東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學生理解也費了個勁。不能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讀圖、析圖能力估計過高。
我對教材內容的處理欠考慮。雖然教材是經過科學合理地編排來確定內容的,可這種安排並不是對水平不同的學生都適用。當學生的認知過程與教材內容安排不同步時,就必須隨時迎合學生的認知習慣,適當地調整內容的先後順序。但又不能讓學生感到無頭緒,越學越糊塗。在這一節裡,就可以將各洲分界線調整到前面講,然後再讓學生了解各大洲的分佈,學生就能明白、準確地判斷和歸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