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少年中國說教學反思

五年級少年中國說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少年中國說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少年中國說教學反思1

  《少年中國說》寫於“百日維新”失敗後的1900年。當時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家命運岌岌可危,帝國主義嘲笑中國為老大帝國,在此背景下,梁啟超寫了這篇文章。

  文章熱情謳歌了祖國未來的英姿及其光輝燦爛的前程,對肩負著建設少年中國的中國少年寄予了無限希望。號召“中國少年”應肩負起救國的責任,為創造一個繁榮富強的“少年中國”而努力奮鬥。課文多為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而且押韻,多處運用反覆、對偶、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大量引用典故。文章讀起來鏗鏘有力,朗朗上口。

  一、教學效果

  1、名言匯入,激發興趣。

  課前佈置學生收集梁啟超的名言以及《少年中國說》原文。一開課,便讓學生交流名言,簡單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初步從名言中認識梁啟超,既拉近與作者的距離,也為學習本文及感受人物品質作好鋪墊。

  2、批文入境,感知內容。

  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這一環節用時比較長,學生不會讀的字音比較多,足夠的練習時間才能保證流利的朗讀。還創設了生幫生朗讀和聽錄音的環節,充分營造讀書氛圍,落實誦讀目標;接著引導讀出本文的停頓、韻律美,讀出抑揚頓挫的語言美。緊接著思考課後問題:課文用哪些事物來讚美少年中國?

  在思考中再次走進文字,進一步感知文章的內容。

  3、品詞析句,體悟情感。

  少年中國和中國少年之間有什麼聯絡?這個探究性的問題一丟擲,孩子們便進入了情緒高漲的辯論理解之中,情感立刻在思維碰撞中得到感染和昇華。再次激發學生:今天的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每個學生都暢所欲言,為中華之興盛而努力的志向紮根心中,使整堂課達到了高潮!

  4、熟讀成誦,豐富語言積澱。

  “腹有詩書氣自華!”不錯的,學生積累越多,感受會越深,表達會更得心應手。

  在指導背誦時先引導觀察寫作特點,再以補充填空的形式呈現,學生背得興味盎然,而且速度非常快,準確率也很高。今天的積累,也為明天的語言交流夯實了基礎。

  二、成功之處

  文章雖然不長,但讀起來有難度,理解起來更有難度。但是,整堂課卻在我的預設中一步一個臺階穩步上升,由不會讀到會讀,不理解到感悟深刻,為國之興亡立下遠大志向可謂是水到渠成!抑揚頓挫的誦讀環節更是讓課堂熠熠生輝!

  三、不足之處

  這堂課上下來,優秀的孩子一展自己的風采,也有了自己更高的目標,但是有部分學生因自學能力和讀書能力不強做了看客,學生整體水平的發展不均衡,課堂容量也略顯臃腫,不夠合理。

  四、改進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重視創設更適合中等生髮展的教學環節,補充原文內容,在對比閱讀中提升學生的.整體水平,使我的教學效果趨於更圓滿!

  五年級少年中國說教學反思2

  少年中國說》是清朝末年梁啟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寫於戊戌變法失敗後的1900年。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強烈的鼓動性,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寄託了作者對少年中國的熱愛和期望。

  梁啟超作為中國近代維新派的領袖和一個才華橫溢的學者,在風雨飄搖的1900年,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筆飽蘸激情寫下了慷慨激昂的熱血之歌——《少年中國說》,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

  本課是一篇半文言文半白話文的過渡性的文章。把課文讀正確、流利是學習本課的關鍵。因此我把本課的重點定位在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流利,最後達到有感情朗讀的目標。本文長短句結合,交替出現,節奏感極強。因此我先要求學生藉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正確,然後用時大約15分鐘把課文讀流利。課後學生們反應,當把課文讀流利之後就發現自己的`聲調不由自主地變得高亢嘹亮,好像要把胸中那種豪邁之氣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霸氣發洩出來一樣。這就是本文的特點之一。

  在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之後,我又要求學生結合註釋,嘗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課文中每句話的意思。課文畢竟不是現代白話文,但又比文言文好理解。所以我採用的策略是,學生先自己藉助註釋說一說,然後小組內交流,最後集體訂正。這個過程中老師巡視實施點撥,但絕不越俎代庖。

  第一,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中每句話的意思之後再嘗試著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進去熟讀課文,達到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們在有感情朗讀的同時達到了熟讀成誦的目的,完成了本課設定的第二個重點——背誦課文。

  第二,內容拓展延伸。利用多媒體,讓學生重溫1940年後中國那段屈辱的歷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國之路的過程是很有必要的。

  本課的不足之處在於:

  因為本文的時代背景與現在的孩子們相隔太遠,雖然做了相關的介紹,但是對於真正理解本文還是遠遠不夠。這就需要我在以後備課的時候想盡一切辦法解決時代的障礙、歷史的障礙、語言文字的障礙,讓學生透過學習直接抓住文章的精髓,牢固地完成了學習的目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