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方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精選6篇)

列方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精選6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列方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列方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例3。讓學生在已有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經驗基礎上,在解答較複雜的應用題中,探索解題思路。現對於本節課談一些自己的感想。

  一、利用實物幫助解題。

  教師在依託教材進行教學的同時,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程度學會對數學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這樣更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例如,這節課在教學例3時,我改變了直接看應用題列方程的做法,而是讓學生帶來了家裡的水費帳單,這樣做有兩點好處:一是分散瞭解應用題的難點,讓學生根據帳單說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從而逐步滲透到等量關係;二是為後面的變式應用題打下基礎,讓學生潛移默化透過例3感受到在解答較複雜應用題時,如何根據所給條件正確找出等量關係相等,從內心上接受用列方程的方法解此類應用題的優勢所在。

  二、合理組織安排教材。

  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是透過例題、模仿變式練習題和綜合練習題(練一練、試一試)所呈現的。其呈現的內容不是在同一個背景下,而是以獨立的形式逐一呈現,這樣的分割呈現方式不利於學生進一步提煉解此類應用題的一般解題思路。因此,設想改變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數學學習經驗基礎上創設情景,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由於要解決的問題以遞進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其內容又處在同一背景下,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幾個問題間的聯絡和差異,使學生明此類應用題的一般特徵,根據特徵有利於學生在各種關係的比較中尋找解答此類應用題的共同方法,便於學生進一步提煉解此類應用題一般解題思路。

  三、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

  自主探索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五年級的學生已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的積累,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和解題策略。因此,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民主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自主權和評價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如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學生透過親身經歷看水費帳單說等量關係、小組討論、嘗試解方程、相互評價,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在評價中學習的熱情很高,充分體驗自主探索獲取成功的喜悅。

  應用題教學有利於學生靈活地綜合應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數學實際問題,教師要善於培養學生觀察、發現、概括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提煉數學方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列方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2

  這節課是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簡易方程》最後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學會利用線段圖分析簡單的相遇問題,並找出題中的等量關係,用方程解決簡單的相遇問題。

  在這節課開始回顧舊知:小青和小紅同時從家裡出發,相向而行。小紅每分鐘走75米,小青每分鐘走45米,4分鐘後相遇。她們兩家相距多少米?學生透過數量關係得出兩個不同的算是:(紅速+青速)×相遇時間=兩地距離(75+45)×4=480(米);紅走的路程+青走的路程=兩地距離75×4+45×4=480(米)。透過這道題目喚起學生的舊知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期,從而為下一環節做好準備。因為解相遇問題學生本身理就很困難,再加上經過這麼長時間,漸漸淡忘了。所以這一環節的效果不太明顯。

  教材上的例十直接給出了兩人同時相對而行的情境,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時,我先讓學生讀題充分理解題意,知道題中出現了哪些量,然後理解“相向而行”“相遇”和“同時出發”這幾個相遇問題的要素。

  在本節課中,畫線段圖分析題意,從而找出等量關係列方程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為了更好地達成這個教學目標,在充分理解題意後,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完成例題中的線段圖。然後學生利用畫線段圖分析題意,找等量關係式有了深刻印象,形成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書上的例題、練一練和練習安排的題目都是“相向而行”的相遇問題,在作業中又出現了同向而行的問題,學生解答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課外又把這種型別的題目帶著學生理了一遍。

  列方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3

  列方程解決問題是在學生掌握瞭解方程的方法並且能夠根據圖式列方程並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這一章節內容中包含用方程解簡單的實際問題,也包含用方程解複雜問題。

  成功之處:

  學生在學習中最大的困難是如何正確找到等量關係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透過例1的教學讓學生明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可以得出如下等量關係:

  一個數=另一個數+幾(或-幾)

  一個數-另一個數=多幾(少幾)

  還透過練習中出現的倍數之間的關係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得出如下等量關係:

  幾倍量÷一倍量=倍數一倍量×倍數=幾倍量

  單價×數量=總價總價÷單價=數量總價÷數量=單價。

  速度×時間=路程路程÷速度=時間路程÷時間=速度。

  在例2的教學中透過一個數比另一個數的幾倍多幾(少幾)讓學生自己得出等量關係:

  幾倍量=一倍量×倍數+多幾(或-少幾)。

  在例3的教學中透過找兩個量的和(或差)得出等量關係,如梨的價錢+蘋果的價錢=總錢數一個量-另一個量=相差數。

  在例4的教學中,是比較典型的倍數和(差)問題,可以根據例3的方法去尋找等量關係。

  在例5的教學中,是典型的相遇問題,其等量關係既可以根據例3的方法尋找,也可以採用速度和×時間=路程速度差×時間=路程之差。

  不足之處:

  在練習中出現個別學生找不到有關等量關係的資訊,導致無法正確列出方程。

  再教設計:

  在之前的算術法教學中,也應強調等量關係,這樣學習方程的時候,學生不至於感覺有難度。

  列方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4

  今天教學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這個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等式與方程,並學會應用等式性質解一步計算方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需要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相關方程的解法,積累分析數量關係以及把實際問題抽象為方程的經驗,進而適時地把獲得的知識和方法應用於解決其他一些類似的問題。

  因為之前我們學習的是列方程並解答,今天這是解決實際問題,我是按“寫設句——列方程——解方程”這樣的步驟來引導學生的。其中最難的是讓學生找出題中的等量關係,所以在教學之前我板書了2題應用題,專門和學生一起來分析數量關係,待學生知道怎樣找數量關係後再進行本節課的教學,就容易了一些。

  出示本課例題後,我讓學生認真讀題審題並表述題意,請他們找出題中的數量關係。大部分學生找出的數量關係是“去年的體重+2.5=今年的體重”,還有學生找出“今年的體重-去年的體重=2.5”。關於如何解設的,我是先讓學生看書自學,然後根據自己找出的數量關係列方程進行解答。結合介紹我板書出設句,以示範書寫格式。列出方程後,我鼓勵學生透過獨立思考,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最後要求學生寫出答句。“今年的體重-去年的體重=2.5”根據這個數量關係列出的方程是“36-2.5=Χ”我告訴學生這樣列方程不能體現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特點,所以一般不要這樣列。

  一節課下來,整個解決問題的流程和步驟學生已經掌握了,但是對於題中的等量關係還有些生疏,列方程解答已經沒有問題了。下節課要重點練習找應用題中的等量關係,因為只有會找題中的等量關係,才能列出正確的方程,加強練習,爭取使學生能熟練解答此類應用題。

  列方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5

  這節課學習的是列方程解決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學生基本對列方程解答實際問題的思路、方法步驟已經熟悉,解各種方程也熟練,現在我們主要解決的是如何分析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這是本節課的關鍵。但關於行程問題,學生學習過一步解法,知道速度×時間=路程,但兩人有關的行程問題較難,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這節課是相遇問題的基礎,其拓展的問題會比較多,且更難。我從學生實際出發,並利用實際行動展現,逐步引導學生探究。

  一、複習等量關係,做好鋪墊。

  學生已學習了一人行走的行程問題解答方法,我上課開始,舉例一步問題,讓學生解答,並說出等量關係。同時改變問題,問等量關係。使學生進一步熟悉行程問題的解答依據。

  二、學生上臺展示,變抽象為直觀。

  相遇問題比較抽象,我讓兩名學生上臺走路,現場照題目要求直觀演示。為了讓學生觀察清楚,也為了更好地貼合問題,直觀展示,我特地喊口令,讓兩學生依口令一秒一秒走,並掌握步幅大小,保證三秒相遇:第一秒,你兩步,我三步;第二秒,第三秒相遇。

  理解了題意,問題來了,兩學生同時走,到相遇,時間有什麼關係?(相等),這段路程幾人走完的?總路程怎麼計算?透過提問,發現有學生模糊,剛才關注點和問題脫鉤,於是剛才演示的兩名同學再次演示,這次學生帶著問題觀察,問題逐一解答。

  三、畫線段圖,幫助學生建構模型思想

  對走路演示,學生銘刻在心,腦中有相遇問題的全過程和細節,如兩人的時間啦,哪一段路程誰走的?相遇點會靠近誰?等等。首先要求:已知條件要全部表明,連同單位,問題也要標註。師生一步一步,共同完成線段圖畫法,把心中的'理解都畫出來。再次直觀展示,使學生對相遇問題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幫助學生建構相遇問題的模型思想,兩人共同走完,即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總路程。同時兩人時間相等,即:速度和×相遇時間=總路程。學生很快列出方程解答。

  數學實際問題往往比較抽象,老師需藉助各種手段,想方設法變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實際問題。

  列方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6

  教學背景

  列方程解應用題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它和用算術方法解應用題一樣都是以四則計算和常見的數量關係為基礎,但在解題思路上有所不同。學生在一至四年級的應用題學習中,已經養成用算術方法解題的習慣。因此,本課教學以讓學生初步掌握用方程來描述等量關係為重點。在根據題意尋找等量關係的過程中,倡導學生能說出2~3個等量關係。透過自主選擇等量關係列式的環節,構建新舊知識的矛盾衝突,從而自然的引出“將未知數設為x來列式”的新知。在師生共同探究得到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基本格式後,透過再次自主選擇以鞏固解題步驟。例2則以嘗試題的形式出現,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

  教學設想

  本課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改變課程內容繁、難、窄、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習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包括資訊科技在內的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1.改革例題呈現方式,增大學生探索空間。

  數學的學習不應成為簡單的概念、法則、公式的掌握和熟練的過程,而應該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鼓勵學生經歷數學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探索與創新精神。基此認識,我們把要講解的例題變成適合學生探究瓶的素材,呈現出真實的有探討價值的實際生活問題情境,以《今天我當家》中的上街購物用錢找錢的實際情境,讓學生在嘗試解決身邊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增強應用數學的信心,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

  2.突破練習常規作法,激發學生髮散思維。

  現代的數學教育觀認為,每個學生都可以學數學,不同的學生要學不同水平的數學,允許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學數學。只有個性化的學習,才能使不同的人學到不同的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讓這些具有不同思維特點的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用統一的模式要求所有的學生。為此,我們打破傳統教學的"鞏固練習"常規,把數學教學與兒童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在課堂上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提供具有一定開放性、靈活性、多變性的生活情境,給學生的求異思維創設了一個廣闊的空間,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養成創新習慣,發展思維的創造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採取合作學習、自主探索的方式,面向全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以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3.最佳化數學建模過程,加強學生思維訓練。

  以真實生活的原型進行數學建模,透過建模解模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結合教學內容,積極創設思維情境,引導學生在視聽採頓有關資料中掌握多種型別的問題特點的基礎上將應用問題與數學問題聯絡起來,從己知的數量關係推理、聯想、判斷出屬於哪類問題,如本節課的開放性練習,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之後,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來解答純數學問題。學生解答應用題的過程就是在獲取問題資訊、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把實際問題抽象轉化成數學問題,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再利用數學知識對數學模型進行分析研究,得到數學答案,然後再把數學答案返回到實際問題中去。即引導學生解模的過程正是對學生思維訓練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科學性、深刻性、靈活性、多樣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