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上冊資料的分段整理教學反思範文

小學四年級上冊資料的分段整理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四年級上冊資料的分段整理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四年級上冊資料的分段整理教學反思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應該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

  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在教學中我靈活採用談話法、觀察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透過蒐集全班同學的身高資料、根據服裝型號分段、用畫“正“字等方法整理、繪製統計表、利用統計資料到服裝廠定做校服等。用統計方法解決問題。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對本來枯燥的統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每個學生都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學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透過調查訪問、探究嘗試、合作商討、交流反思等多種學習方法,真實經歷用統計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特別是學會了資料的分段整理的方法,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

  A、重視啟用學生的生活經驗

  本課的匯入,給學生做校服的情境,使學生能想到要按身高資料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後引導學生自主分段整理資料。學生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感受到統計表與身邊的人和事是息息相關的。最後,佈置學生寫一份建議書,也是深有教育價值的。

  B、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資料統計的全過程有資料收集,資料整理,統計製表,分析資料,得出結論五個環節,其中分析資料是重要的環節,也是課程標準中強調的內容。在“女生1分鐘跳繩檢測”一題中,我引導學生嘗試分析“你看了這張統計表,你知道了什麼?”在“空氣質量”一題中,我讓學生說“看了這些資料,你覺得常州市的空氣質量情況如何?為什麼?作為一個常州的小市民,你覺得能為改善常州的環境做些什麼?”學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豐富多彩的,是符合孩子心理實際的。設計這樣的分析,我認為是統計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教育的良好載體。

  小學四年級上冊資料的分段整理教學反思2

  本節課,我著眼於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極力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貫穿於整個教學始終。重在培養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在進行了《資料的分段整理》一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爭在設計中體現以下幾點:

  1.數學生活化,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

  “數學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因此,我在引入新課時,創設了一個學生比較生活中常見的話題——空氣汙染指數,空氣質量,較好地激發學習興趣。雖然在此以前,學生不知道如何分段整理。但藉助這一情景,學生感受到了分段的必要,並嘗試分段,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統計活動中來。讓同學們感到非常親切,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使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新課的學習之中。

  2.數學活動化,讓學生參與統計的全過程

  統計的'基本過程即收集資料,整理資料,製成表格、分析資料。在課中,我讓學生在讀一讀、分一分、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動中初步感受資料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過程。只有讓學生經歷知識,體驗知識的形式過程,才能把新知識納入原有認識結構中,才能成為有效知識。活動中,我還根據同學們的已有經驗整理資訊,組織同學們討論並確定較好的統計方法,變教師的“教”為“引”,學生的“學”為“探”。

  3.數學問題化,讓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整節課,我用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展開思維:如你能一眼看出汙染指數最高的是多少?最少呢?按照這個標準,你準備用什麼方法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怎樣知道統計的對不對等等。組織學生共同交流想辦法,讓學生按照想出來的辦法去統計。這樣,辦法是學生自己想的,統計的過程是學生親身經歷的。對統計結果的分析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我針對學生的意見適時加以引導,他們在這些思維的碰撞中進一步發展了思維。

  本節課中,我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認識水平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生括實際出發,豐富統計的內容,強化統計的過程,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初步統計知識、方法和思想,拓寬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教給學生如何正確地對待問題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教師的教學狀態不佳;教師對學生整理的方法示範不到位;課堂上的評價激勵語言不夠;新知告知的較多,引和導不夠,學生探究的空間太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