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上冊《共同的家》教學反思範文(通用4篇)

一年級語文上冊《共同的家》教學反思範文(通用4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語文上冊《共同的家》教學反思範文(通用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語文上冊《共同的家》教學反思1

  教學本課時,我充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融入到新課標理念,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讓學生自由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透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積極巧妙地開發了學生智慧,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思維的空間裡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於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對家的熱愛,同時也滲透了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

  整節課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主動探索的願望很強。在最後一個環節裡,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展想象的空間,我還設計了這樣練習:“藍天是()的家,()是羊群的家,泥土是()的家,()是()的家。”讓學生充分說誰的家在哪裡,發散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這節課裡,我看到孩子們個個絞盡腦汁,認真十足,偶爾還興奮得手舞足蹈,我心裡有種說不出的高興。讓我倍感意外的是他們精彩的回答。不足之處是閱讀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朗讀不夠到位,效果不夠突出。

  一年級語文上冊《共同的家》教學反思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對一年級的孩子而言尤為重要,他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用於上課的課件,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學習中來。

  在教學時,我的設計思路是按照“引學第1行——自學2—4行——共同體會第5行”為主線,以讀為主,配以精美的課件把課文內容變得更直觀,邊讀邊展開想象,互相提問題,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在讀、提問、彙報的同時,讓孩子們初步具有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較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協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勇於表現自我。師生間平等、民主;學生間團結、合作、友好、競爭,同時情感也得到了體驗,讓孩子們願學、樂學。

  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融入新課標的理念,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巧妙地開發學生智慧,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思維的空間裡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於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對家的熱愛,同時也滲透了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著缺點:由於獎勵機制不夠,課堂氣氛較冷,學生都討論不起來。課上學生說得比較多,但所說的話還不夠完整,有的孩子還不能自己說出一段話,學生的口頭語也不夠豐富。今後在語言積累上還要加強。

  閱讀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朗讀不夠到位,效果不夠突出。最後的說話練習涉及面不夠廣,學生的語言訓練沒有充分的發揮出來。對低年級學生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學習提高。

  一年級語文上冊《共同的家》教學反思3

  一年級學生閱讀《共同的家》並不容易,需要教師在三個層面幫助孩子們建立起思路的鏈條,完成一次認知的飛躍。從具體的我家開始,進而理解共同的家,最後理解我們共同的家。為此,教師對文字必須進行深入鑽研,然後才能以六歲兒童可以接受、理解的方式,讓孩子們在愉快的閱讀中,情感得到昇華。同時,自己享受一次成功教學的喜悅。

  首先,以孩子們熟悉的家為話題,交流自己的家在哪,家中有哪些成員,成員之間對家的感情如何。在交流的情境中完成識字:家。教師及時小結很重要,要點是溫暖:家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的住所。我們上學從家裡來,放學回家裡去,它是溫暖的港灣,帶給我們許多美好的記憶。然後質疑:我們共同的家在哪裡?引起學生閱讀興趣。

  其次,以其他動物、植物、物體的家在哪為話題,讓學生自由的討論交流,學習理解他人的家在哪。理解:白雲家在藍天,禾苗家在土地,小鳥家在樹林,魚兒家在大海。完成識字:土、禾苗、樹林。完成寫字:大、土、雲、禾。此環節重在建立這樣的認識:自己有家,她們也有家,我們共同都有家,為理解我們有共同的家做鋪墊。

  最後,以我們共同的家在哪,有哪些成員為話題,交流體會: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在交流中完成學習生字:共同、地球。在這一環節突出三個要點:一、共同的家值得共同珍惜;二、共同的家包括家庭中所有的成員;三,地球的所有成員就是本課“我們”指代的內容。“我們”所指代的內容比第一課更加廣泛。指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上的所有物體。

  原文的插圖限制了對“我們”的這種理解。如果“我們”單指人類或者少年兒童,顯然不符合原來文字的含義。如果將地球比喻成一個家庭,那麼地球的家庭成員不僅包括所有的人種,也包括地球的所有生物,也包括所有的無生命物體,比如:藍天、白雲、土地、大海,這才是“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的真正含義。不可自我設限。

  教師對教材文字理解到位,訓練學生語言才會找到著力點,也才會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將學生的情感引向保護我們共同家——地球。地球成員之間需要相互關心,成員之間可以相互依賴,成員之間誰也離不開誰。這樣才會強化體會“共同”的確切含義。突破理解“共同”詞義的難點。《共同的家》為我們提供了貫徹“深入淺出”教學原則的最好文字範例。

  一年級語文上冊《共同的家》教學反思4

  一、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化解難點。

  小學生由於其年齡的特點,注意力不能夠長時間的集中。而枯燥的文字,更不會喚起學生的興趣,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考慮了這一要素。在開始的匯入中,從學生熟悉的“家”引入,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家,說說自己在家的感受。問題很簡單,但是卻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們有了一種親切感,體會到家的快樂,從而自然的引入到本節課的內容《共同的家》。在深入理解課文時,分別用圖片、錄影、卡通漫畫、童話故事等形式展示給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來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家”對於每個生物的重要性,依賴性。

  《家》這課中句式“(什麼)是(誰)的家”的遷移有兩次。一是在學習課文“地球就是我們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透過句式的拓展練習使學生對於事物之間關係的感悟,從藍天白雲、樹林小鳥以及其他的生活經驗遷移過來,無需說教,一樣親切感人。既突破了難點,又達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二是在學完整首詩後,讓學生用此句式仿寫兒童詩。這種仿寫,是學生超越生活經驗的創造思維,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在運用積累詞語和句子,豐富閱歷,積澱對語文內涵的感悟。

  二、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

  一年級學生的識字、認字、寫字是根本,在教學中並沒有因為理解課文內容而忽視這一點。在教學的初始,就透過(把文章中的內容畫成圖片)識圖,認字展開。在整體感知課文(拼音)後,把生詞揀出來,讓學生讀、認。然後脫掉拼音認讀,最後又回到課文中認讀。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過程。

  對句式的教學又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在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透過句式填空,根據圖片內容仿說一句話,最後透過仿寫一首詩的形式練習,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三、注重朗讀的指導,體驗閱讀,讀中見悟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課教學以朗讀為主,在讀中成誦,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

  以讀為主,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與多樣的讀書形式,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學《共同的家》一課,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結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藍天萬里,白雲朵朵;田野裡,棵棵禾苗茁壯成長;樹林裡小鳥在歡唱;無邊的大海里,魚兒自由自在地遊……”從而進一步悟出“家”的內涵——溫馨、快樂,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教師適時的評價點撥給了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透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

  一節課把識字、閱讀、背誦、寫字都進行完成,課堂容量比較大,對課文的品讀不夠深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