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分析教材: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是三種反映一組資料集中趨勢的統計量。當一組資料中出現一些極端資料時(個別資料偏大或偏小),平均數會受其影響,不能很好地代表這組資料的集中趨勢。中位數或眾數雖然不受極端資料的影響,但它們不能利用所有的資料資訊,有時也不能完全反映出一組資料的集中趨勢。
二、教學目標:
讓學生透過對資料的分析,會求中位數與眾數,並能根據具體問題解釋其實際意義。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具體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合作能力。讓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統計意識,培養統計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會求中位數和眾數,能結合情景理解其實際意義。教學難點是能根據具體問題情境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資料的不同特徵。
四、教學步驟:
上課前,我先讓同學們玩“猜年齡”的遊戲,讓學生們初步感知平均數受到極端資料的影響,而不能反映出資料的一般水平。接著呈現一個超市工作人員工資的表格,引導學生討論“怎樣表示這個超市工作人員的月工資水平”在討論中學生體會到平均數受極端資料的影響,不能很好地代表這組資料,需要新的統計量。從而引入新的統計量——中位數和眾數。最後繼續創設情景,讓學生明白當資料個數奇、偶不同時,求中位數的方法也不同。
反思
1、數學活動的主人是學生,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在教學本課時,我以“小陶找工作”這一線索,組織學生思考、討論“用月平均工資1000元來描述員工的'月工資水平合適嗎”,讓學生自我探索,解決問題。
2、數學學習要聯絡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並且透過學習,可以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3、當學生的回答偏離正題時,教師要及時地引導,幫助其認識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充分教師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