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網路上的芳鄰資源》課後教學反思

《共享網路上的芳鄰資源》課後教學反思

  資訊科技課程是一門新課程,它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資訊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探索適合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將資訊科技教育的每一堂課真正轉變為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的金土地。以下是我對一堂小學資訊科技課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共享網路上的芳鄰資源》時,剛開始我的教學設計只是讓學生根著課本上的例題做,一瀏覽網路上的芳鄰資源、二共享資源供他人訪問,例題完成後再做課本後的習題。一節課下來,覺得教學效果不好,雖然學生一直在動手實踐,但是他們只是照著課本上的操作步驟一步步完成練習,學生的積極性無法激起,創新精神根本無從體現,頂多也就是一次計算機操作技能訓練而已。

  課後我對教學進行了反思。為什麼不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呢?這樣不是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了嗎?於是我重新規劃了此節課,設計了“太空旅行”這一主題。把這節課教學目標由一維(知識)轉變成立體三維:知識、能力、情感。

  具體如下:

  (一)知識目標:掌握瀏覽網路上的芳鄰資源;掌握共享資源供他人訪問;

  (二)能力目標:逐步提高合理設定共享許可權的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互相學習、互相啟發的合作精神;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於探索的精神;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進行創造。

  在教法設計上不再是“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是“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

  首先,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主動探究、積極進取、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這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的基礎。有了良好的氛圍,原本單調的學習過程變成了一個充滿樂趣、充滿想象、不斷創新的過程,一個科學的、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其次,設計的任務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學生們敢於獨立思考,敢於大膽想象,並透過實踐探索實現了自己的想法,這為學生的創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臺。

  簡要教學過程如下:

  1、全班學生自願組成學習小組,每組8人。教師引入話題——“太空旅行”。學生在已經掌握如何瀏覽網路上的芳鄰資源的基礎上,自主探究如何共享資源供他人訪問,圍繞“太空旅行”這一主題,瀏覽網路上的芳鄰資源,共享資源供他人訪問。在自主探究後,教師可藉機進行“共享”技能的小結。完成任務後,各小組學生可進行評價挑選兩位“樂助宇航員”。

  2、碰到問題,鼓勵學生自行解決,或小組內、小組間共同協作解決。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原本拘謹的`學習環境變得寬鬆了,民主了,師生間有著融洽的溝通、啟發、交流、互動,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以上教學策略我運用的是“學生主體性教學”。其指導思想是:一切從學生主體出發,讓學生成為知識技能的“探究者”、難點問題的“突破者”,使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實踐證明,以此做為原則的課堂是生動的,學生所樂於接受的。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把它做為永遠不變的中心法則,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臺。

  但是,這堂課還存在不足的地方——沒有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這也是資訊科技學科普遍需要面對的一個難題。學生完成任務的時間長短不一,他們的這種差異是由主客觀原因造成的,光是教師一人的力量,難以面面俱到。在課堂中,對於很快完成任務的孩子,教師應該及時給他們安排一些新任務,如可以請他們作為教師的助手,去幫助學有困難的同學。這樣,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幫助。在今後的備課環節,我將要多注意分層次教學有關的研究探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