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使沉在水裡的固體浮起來》教學反思範文
科學《使沉在水裡的固體浮起來》教學反思範文
本課是本單元的最後一課,本課是圍繞“怎樣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這個問題進行的。本單元是依據《課標》物質板塊中“物體的特徵”來建構的,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體現“要想全面認識一個事物,就要用多種多樣的方法”的設計思想。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讓學生透過嘗試沉在水裡的物體浮到水面,並討論其原因;讓學生親歷探究,從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知識點為:知道改變物體形狀、藉助漂浮物、改變自身重量、水裡加鹽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
基於這些因素,我又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採用了六環三步教學模式,我帶領學生一同探究了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的.方法並感知其中的道理。
這節課一開始,我就給學生創設情景,讓他們——提出問題。我先拿一團橡皮泥放在水面上方,“設想一下,如果老師鬆手那麼橡皮泥是沉下去還是浮起來呢?說說你的理由。”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老師的手上,由此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呢?(橡皮泥沉下去,怎樣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
這樣很自然地進入了教學的下一環節——解決問題、探究新知。這也是教學的中心環節,我採用了三個步驟進行教學,我首先讓學生在組內交流自己的設計思路、方法,這一步驟我基本沒有參與,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我只有傾聽。然後小組合作完成設計一套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並預測可能出現的現象。最後,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案進行動手操作,老師適時的點撥指導,以便實驗更加順利、現象更加明顯。(改變物體形狀、藉助漂浮物)
在研究潛水艇的沉浮原理時,我找來了一個小潛水艇模型,讓學生仔細觀察它的構造,老師簡要說明,讓學生動手操作。之後,讓學生說出潛水艇是怎樣進行沉浮改變的, 引導學生說出潛水艇裡面灌進空氣,重量變輕,就會上浮;灌進水,重量變重,就會下沉即可,並把沉浮的原因寫在活動記錄上。(改變自身重量)
關於死海這部分內容,我先給學生講一個傳說:就是教參中的《關於死海的傳說》,在我繪聲繪色的描述中,學生瞪大眼睛、屏住呼吸、盯著我,臉上的表情隨著故事情節一會陰、一會晴的……最後隨著故事中“奴隸”的獲救,而長長出了一口氣。“你從中瞭解了什麼?”隨後,學生自然而然地會想到讓雞蛋浮起來的方法。(水裡加鹽)
接下來的環節,是讓學生簡單概括本節所學的知識。(由感性到理性,對所學知識內容達到領悟、理解、掌握)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應用了物體沉浮的性質?”學生暢談,並幫助漁民把漁網立起來……(把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實踐)
本課的最後一個環節——生成創新,學習了本課,你還能提出哪些新的問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是對本課知識的延伸)
雖然,本課我採用了六環三步的教學模式,但有些環節落得不實,表面上看似探究得很好,但個別同學積極性不高,不能很好的參與到探究之中。
總之,本課很適合採用六環三步教學模式,教學中存在許多不足,有待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多鑽研、多學習、多實踐,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