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地域的形成》教學反思

《工業地域的形成》教學反思

  1、總體教學效果自評。

  大部分學生能聯絡工業區位因素,根據例項,說明工業地域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能較好地達成課標中知識與技能的要求。學生透過各種正確途徑的資料蒐集,聯絡實際,自己舉例,在課堂上交流,較好地實現了過程與方法。透過學生對工業區相關資料的蒐集,較好地達成了情感與價值觀的目標要求。

  2、透過課堂實踐,教學設計思想能基本落實。

  學生能聯絡光澤工業園區,理解工業地域的形成過程,真正做到理論聯絡實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進一步提高。

  3、本節課的教學特色與創新。

  本設計最大特點是體現新課程“人文地理”課程標準強調的“案例教學”:討論案例在於讓學生透過案例學習,從案例中抽取地理規律、地理原理,如鞍山鋼鐵生產、泉州產業園區,光澤工業園區就屬於討論案例,透過案例教學,讓學生掌握工業聯絡的形式、工業集聚的意義等。運用案例在於透過設定相關問題情境,培養學生運用地理規律原理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利用人教版教材中的活動“珠江三角洲音響生產的工業集聚”。這樣,演繹與歸納相結合,案例分析與原理規律內化相結合,有利於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其意義更有:

  (1)突出“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落實。

  (2)真正提高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高思維力度,有效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能將“感知、理解、鞏固、應用、提高”等合為一體,真正提高教學效率。

  4、 存在問題或有待改進的地方。

  本節課以案例教學為主,所以在時間的把握上可再作適當的調節,讓學生從案例中充分理解本節知識點,進一步加強教學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