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棵蘋果樹是從哪裡來的教學反思
這棵蘋果樹是從哪裡來的教學反思
背景:
“蝸牛和蘋果樹”是“多彩的秋天”主題下的活動,這個故事也比較貼近幼兒的生活,並且非常符合中班幼兒的認知水平。所以,我就以這個生動有趣的故事為切入口讓幼兒們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透過幼兒生活經驗的遷移、提升,引發幼兒瞭解蘋果的核就是它的種子,能生根發芽,進而引發幼兒探索不同的水果他的核是不同的。在這個活動中,讓幼兒瞭解蘋果的核是他的籽是一個難點,為了讓幼兒進行探索,我製作了精美的PPT,易於幼兒理解,還把尋找來的FLASH進行抓怕,還加入了一些聲音。
實錄一(第一研):
在講到蘋果的寶寶是誰這個片段的時候,我先出示了一張有種子的圖片,然後再出示了一張有兩顆蘋果樹的圖片,讓幼兒進行觀察,我用激情的語言說:“第二年,在這裡長出了一棵蘋果樹,蝸牛和蝸牛小姐在這裡舉行了婚禮,蘋果樹還為他們唱起了歌。”我用驚奇的語言問幼兒:“這棵蘋果樹是從哪裡來的啊。”幼兒說:“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另一位幼兒說:“我也不知道。”這時候,發現幼兒都無法講述的時候,我的心理非常著急,心裡想:“孩子們怎麼會不知道呢,是不是我說的太快了,他們沒有聽清楚呢,還是這個問題比較難啊?”這時候,我馬上把一些片段進行了回放,把烏龜醫生指著蘋果對蝸牛說的話再一次比較緩慢的告訴幼兒,烏龜醫生說:“這是蘋果媽媽,沒有生病,正在腐爛,好讓他的寶寶鑽進泥土裡生根發芽。”還把蘋果腐爛以後,寶寶鑽進泥土裡的圖片給幼兒觀察,孩子這下才懂了,原來蘋果腐爛以後把種子留在了哪裡,這才長出了蘋果樹的,當幼兒知道了答案以後很高興。
分析和調整:
這個片段本來就是一個難點,因為故事的欣賞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感知的,而且幼兒的思維不是象成人那樣具有邏輯性,可以把前後的片段聯絡起來,然後加上自己的想象來認識的。而且,我播放圖片的時候速度比較快,一閃而過,沒有給幼兒充分的時間進行觀察;還有,烏龜對蝸牛說的話都是老師講述的,可能給予幼兒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也是一閃而過的。因此,我覺得在這個片段可以給幼兒充足的時間觀察期圖片上的變化;其次,充分發揮PPT的作用,調整一下加入一點聲音,把烏龜醫生對蝸牛說的話錄成聲音,吸引幼兒的興趣,加深印象,提高師幼之間的對話。
實錄二(第二研):
我出示圖片,圖片上是烏龜和蝸牛趕來給蘋果看病的畫面,我用焦急的聲音對幼兒說:“蝸牛很傷心,他的蘋果病的更嚴重了?於是,我馬上按了一下滑鼠,對幼兒說:“我們聽聽烏龜怎麼說的`吧?”烏龜說:“這是蘋果媽媽,沒有生病,正在腐爛,好讓他的寶寶鑽進泥土裡,生根發芽。”我馬上追問到:“烏龜說了什麼呀?”讓我們的幼兒重複一下老師說的話,好讓幼兒瞭解原來蘋果腐爛以後,他的寶寶鑽進泥土裡,就能生根發芽。有了這一個環節,對於後面的一個環節,在哪裡長出了一棵蘋果樹作了鋪墊?我問幼兒:“這棵蘋果樹,是從哪裡來的啊?”張雨蒙說:“就是剛剛那個蘋果,腐爛以後,他的寶寶就鑽進了泥土裡,生根發芽。”我馬上鼓勵說:“哇,你真聰明,說的可真好,小朋友表揚一下。”趙凝說:“我也覺得是那個生病蘋果長出來的。”我說:“哦,你們都很棒的,這棵蘋果樹呀就是那個蘋果寶寶鑽進泥土裡以後長大的。”看來,一個小小的轉變會給活動帶來不一樣的效果,孩子們的思維就活躍了,能夠順著老師的思維往下走。
教學反思:
經過第一研的分析,我對課件進行了調整。本次活動效果相對比較好了,孩子們能夠順著老師的思維進行了對話,不像前一次的活動,當我詢問幼兒蘋果樹是從哪裡來的?孩子們一片茫然,在本次活動中,我添加了一段烏龜對於蝸牛說的話,孩子們聽懂了,而且也理解了。不像前一次活動,我只是一閃而過的,沒有給予幼兒理解的時間,充分給予了幼兒想象的平臺,所以也提高了活動的效率,讓我們的幼兒能夠充分的探索,引起了幼兒極大的興趣。透過兩次實踐活動,我總結了以下的策略:
1、精心創設活動情境:在組織第二次活動中,我稍微修改了一個片段,加入了烏龜說話的聲音,孩子們就能想象這是烏龜醫生說的話語,很容易就明白了,對於後面的理解做了鋪墊。
2、精心設計啟發性的提問:在後面的環節中,透過啟發性的提問,啟用幼兒生活過程中積累的學習經驗,在經驗遷移的基礎上創造性的解決問題,深化互動層次的同時發揮互動的整體效應。
3、精心抓住幼兒探究的興趣:幼兒在瞭解蘋果的寶寶就是他的核的時候,我馬上抓住了幼兒探究的興趣,馬上請幼兒尋找蘋果的核在哪裡,為下面的實驗作準備,能夠很好的進行上下銜接,也能夠抓住幼兒的興趣,發展幼兒的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