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文《統計》教學反思範文
小學課文《統計》教學反思範文
在教學人教版第三冊《統計》在教學中,我採用了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實踐方式,收到了不同的效果。下面,我從這三個方面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情境地不同,吸引力不同
課本上的情境地是統計課本,但集體在統計的情況生活中幾乎是沒有的。第一次上這節課時,正巧學校馬上要召開運動會,我想不如創設運動會買T恤衫的情境。學生下了課問我:吳老師,為什麼開運動會就要買T恤衫呢?的確,由於一年級的學生根本沒有參加過運動會,對運動會一無所知,這個情境並不是學生所熟悉的,於是第二次上這節課時,我又創設了一個情境:夏天到了,今年暑假,學校要組織小朋友們參加夏令營活動,想給小朋友們每人買一件漂亮的T恤衫,有紅、黃、藍、綠四種顏色,小朋友們,你們最喜歡哪種顏色的T恤衫?因為學生透過電視等渠道,對夏令營有所感知,他們都樂於參加夏令營,可以玩,還可以學到知識,所以學生表現出的熱情相當高。可見,創設的情境越是貼近生活與實際,越有吸引力。
二、方法不同,經歷過程不同
第一次上課,我想讓學生全員參與到統計過程中去讓每一個學生都經歷調查的過程。所以一開始,我把問題提出來,讓學生想辦法統計全班喜歡四種顏色T恤衫的情況。學生想了好多辦法,然後,我讓學生每人設計出一張表格,離開坐位進行調查。這種,課堂上學生自由調查:請問你喜歡哪種顏色的T恤衫?課堂氣氛挺好,很活躍,我覺得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但是課下思考:學生雖然每人都經歷了統計的過程,但是他們50多人都用同一種方法進行調查;一個一個地問。由於統計物件、範圍不同,因而難免遺漏、重複,根本無法得到統一的結果,統計結果也難以說明問題。而學生想到的很多方法難以得到同學們的認可,無法體驗成功,也不得取得統一的意見。能不能讓學生既經歷統計的過程,又新生學生思維的多樣性,使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呢?於是,我把離開坐位調查這一環節改為:把全班同學分為6個小組,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小組內確定調查方法,喜歡哪一種方法就用哪一種。經過分組調查,學生投入到他們喜歡做的事情中,結果確實令我吃驚。
他們第一小組的方法各有不同,充分地體現了小組分工合作的意識。在中心發言人的組織下,記錄員如實地記錄了統計結果,課堂活而不亂,每一個成員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積極參與,各抒已見。這一方法,使我體會到:合理分工、方法得當,是組織有效學習的必備條件。
三、實踐方式不同,鍛鍊能力不同
學生已經初步學會了調查的方法,我又創高了一個孔校長想知道全校2070名學生喜歡哪種顏色的T恤衫多的情境。
學生們的想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讓學生真正在一種具體情境地下去做一次統計呢?上這節課時,正好市骨幹教師到我們學校聽課,臺下有幾十名老師,正好給了學生一次實踐統計的'機會。接著我指出:以後我們在調查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調查,這樣,學生既經歷了統計的過程,又體驗了統計的意義。
學生透過對小組統計和對聽課教師進行統計實踐及幫孔校長想統計辦法,親身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獲得了不同的學習體驗。學生經歷了“做”數學的過程,收穫是不同的。教師經過兩次統計教學,收穫也是不同的。由此我想到,教師應變“孝中學”,為“學中教”,真正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合作的同時,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