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計劃

初中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工作計劃

  一、教材分析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的主題是工業文明的誕生和發展。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又稱為現代化。工業文明發展程序又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6世紀初到18世紀工業革命前,工業文明的早期階段,也稱原初現代化。在這一階段,工業文明首先在西歐興起。第二階段是工業革命開始以後到19世紀末。在這一階段,經過工業革命後,人類真正進入工業社會,同時工業文明從西歐擴散到全球。第三階段是20世紀上半期。在這一階段,由於工業文明的全面到來,人類社會有許多不適應,出現了巨大的震盪,也進行了調整和探索。第四階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20世紀70年代初。在這一階段,人類吸取了上一階段的經驗教訓,工業文明得到順利推進。第五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是工業文明深入發展的階段。

  以往的歷史教學體系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分開,分別教授。這種作法有利有弊。本教材採取了中外混編的方式。中外混編不是簡單的世界史和中國史的拼盤,而是要把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需要正確地在世界文明程序中給中華文明定位。

  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工業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區封閉孤立發展的狀態,使世界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各個國家相互聯絡,相互依賴,即全球化。當前,全球化迅猛發展。從人類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歷史程序,對於深刻理解現實是十分必要的,也構成本冊教材的重要內容之一。

  本冊涉及的歷史時期內,與工業文明的三個發展階段相對應,全球化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單元敘述了新航路開闢後,整體世界即全球化的開始。第二單元敘述了工業革命後,在尋求市場的力量的推動下,整體世界最終形成。第三單元敘述了整體世界形成後,西方列強爭奪殖民地引起的災難性後果——世界大戰。

  全球化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歷史的進步。人員的流動,物種的'傳播,商品的交換,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進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的發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歐興起的工業文明傳播到世界,使亞非拉民族走上現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擴張為載體的,伴隨著侵略與掠奪。全球化過程,特別是早期全球化過程,又是亞非拉地區殖民化的過程。即使在殖民體系瓦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發達國家依然居於全球化程序的中心主導位置,建立了對發展中國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本教材力圖全面把握全球化的這兩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單元中分別做了敘述,既揭露全球化程序中西方殖民擴張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進步和積極作用。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本人任教的班級是801、802兩個班級,這2個班級的學生,他們在初一的社會課中對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對於初二的下學期的歷史內容相對較為陌生,所以針對學生的這種狀態,教師需要在近段時間內對學生的學習歷史的習慣進行引導,以便他們形成較好的學習習慣,為了適應初中的學習節奏、學科知識以及學科特點,都需要我們教師花大力氣去引導和點撥,因此我們的教育教學任務並沒有絲毫的減輕,放鬆不得。

  2、從這幾周的課堂教學看,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的學習習慣很不好,尤其是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思考問題的主動性、聽課與做筆記以及完成作業的質量上存在明顯的偷懶現象。

  (2)學生對社會學科也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其中有部分優生對社會學科也不感興趣,這對他們提高學習成績是很不利的,所以這學期,要想提高這兩個班級的歷史與社會成績和學習能力,困難很大。

  (3)學生對學科的一些歷史知識概念、基礎知識掌握不紮實,經常表現為“鬍子眉毛一把抓”,沒有進行分析得出正確的答案。

  (三)、學期教學

  初二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絡。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透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透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透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透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四)、改進措施:

  1、做好教育常規工作

  (1)認真鑽研教材、教參、教綱;認真備課;上好每一堂課;細緻批改作業;耐心輔導學生,教書育人。

  (2)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吸取歷史科有經驗教師的教法,深入學習教學理論,積極撰寫論文,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教研能力。

  (3)最佳化課堂教學。嚴抓紀律,採用多種教法,如討論、評論、閱讀、自學等方式,啟發學生動口、動手和學會學習。

  2、基礎知識教學

  (1)對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進行具體描述,講清線索。每課突出重點、基礎點讓學生掌握鞏固好。

  (2)經濟、文化、政治方面讓學生知道,並瞭解發展情況,追溯本源,充實內容,聯絡當代與環保相關知識,及時教育。

  (3)對課文知識進行歸納、綜合,讓學生系統掌握,教會學生學法、記法,充分利用課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強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3、思想品德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

  (1)進行愛國主義優良傳統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實,增強學生愛國認知,學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愛國事蹟,為實現人類理想而奮鬥。透過戰爭的破壞作用,及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初步用歷史辯證唯物主義觀教育。使學生學會科學分析評價革命時期的史實及人物,培養分析歸納能力。

  (3)進行維護祖國統一,增進民族團結教育。我國曆史發展,是統一鞏固發展,即使是革命時期同樣是統一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民族發展,樹立民族團結、民族平等的觀念。

  (4)進行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我國古代有無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優秀品德,值得發揚光大。

  (5)進行國情教育,增強時代責任感,讓學生了解認識中國近代的屈辱史,內外對比,更要為國爭光,樹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4、其他措施。

  (1)做好學生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提高學習效率。

  (2)幫助學生對課本知識點的梳理和掌握,以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鞏固。

  (3)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審題和解題,提高做題的正確率。

  (4)幫助差生提高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多引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以提高合格率。

  (5)做好中等生的學習情況,解決他們的學習困難,提高優生率。

  (6)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教學進度

  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週至第三週

  第一單元

  共17個課時

  第五週至第七週

  第二單元

  共13個課時

  第八週至第九周

  第三單元第四課

  共12個課時

  第十週

  期中考試

  第十一週至第十二週

  第四單元

  共12課時

  第十八週至十九周

  期末複習和考試

  共6課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