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教學計劃
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教學計劃
課題: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特徵,理解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概念。
2、知道變速直線運動中的平均速度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
在認識、理解、分析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變化進行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欣賞:動物世界裡的速度之最”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面,瞭解自然界的豐富多彩。
教學重點:測量速度,認識勻速直線運動。
教學難點:學習利用影象分析實驗資料。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複習提問:根據運動路線的形狀可把機械運動分為哪兩類?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機械運動:〈1〉直線運動:①勻速直線運動
②變速直線運動
〈2〉曲線運動:(較複雜)
二、進行新課
物理學裡研究問題總是從最簡單的情況著手,勻速直線運動就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下面我們首先研究勻速直線運動。
1、勻速直線運動
教師舉例:一個小球,它在2秒時運動了5米,4秒時運動了10米,6秒時運動了15米,試做出該小球運動的影象。
①教師講解勻速直線運動的'定義:沿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②特點:在任何相等的時間內,透過的路程是相等的。
勻速直線運動是速度不變的直線運動。
③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
教師講解: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透過的路程叫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用符號“v”表示。
公式:v=S/t
對於一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來講,它的速度恆定,不隨時間改變。
例題3:一個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8秒內透過的路程是20米,那麼,它在前5秒內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分析:因為物體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所以前8秒的速度和前5秒的速度是相等的,因此本題只需要求前8秒的速度即可。
已知:s=20m t=8s
求:v=?
解:根據題意,得v= s = 20m =2.5m/s
t 8s
答:它在前5秒內的速度是2.5米/秒。
④對v= s 的理解
物體的速度v由 s 確定,但與s、t大小無關。
2、變速直線運動
剛才我們研究的是勻速直線運動,但在實際生活中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情況並不多,絕大多數的物體都在做變速運動。如平時說某輛汽車在某一段時間內速度是50千米/時,是每時每刻的速度都是這麼大嗎?不是的,遇到行人過馬路時司機要臨時剎車,速度要減小,無人時可能速度又大些。那麼50千米/時這個速度是哪來的呢?
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是速度大小經常變化,變速直線運動是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
對於變速直線運動通常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它運動的快慢。
①平均速度的物理意義:表示變速運動的平均快慢程度。
②平均速度的定義: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透過的總路程,除以透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這樣計算所求得的速度,就叫做變速運動的平均速度。
③平均速度的公式:v=S/t。
v ── 表示平均速度,單位:米/秒。
S ── 表示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t秒內透過的路程。
說明:
①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②計算哪段路程內的平均速度,一定要用這段路程除以透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去計算。
教師補充強調:平均速度是指物體透過某段路程共花費了多少時間這樣一種平均快慢的概念,而花費的時間並不一定是“運動”的時間。如:某物體在10s內從甲地運動到乙地,經過路程50m,接著在乙地停留10s。若求前10s內平均速度則是5m/s;求20s內平均速度則是2.5m/s。
三、隨堂練習
四、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