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

  我所執教的是教材第117頁的內容,主要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這節課我完全受柏繼明老師的手與數學思想所影響,今天做一節關於《植樹問題》的數學課,我的設計初衷是希望學生可以自始至終都圍繞著手來研究這一典型問題,讓學生明白點與間隔的關係。學生開始似乎可以依據小手來了解點與間隔的關係。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是運用這樣的教學理念:以問題情境為載體,以認知衝突為誘因,以數學活動為形式,使學生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以此為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透過課前活動,以大家都熟悉的手為素材,從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手指數的關係。

  二、以一道植樹問題為載體,營造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研究物件,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

  四、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一、創設淺顯易懂的生活原型,讓數學走近生活。

  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課前活動時,我選擇學生的小手為素材,引入植樹問題的學習。學生在手指併攏、張開的活動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個數與空格數之間是相差1的。使學生直觀認識並總結出了間隔和植樹棵數的關係,為下面的學習作了鋪墊,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關注植樹問題模型的拓展和應用

  植樹問題的模型是現實世界中一類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於現實,又高於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意義,加強了模型應用功能的練習,本課練習有以下兩個層次:

  (1)直接應用模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課堂上,安排學生自主完成已知總長和間距求棵數、已知棵數和間距求總長的練習,讓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出發,直接應用模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訓練學生雙向可逆思維的能力。

  (2)推廣到與植樹問題相近的一些問題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如公共汽車站的事件,上樓問題等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以圖片的形式讓孩子們瞭解生活中與植樹問題相似的現象,

  不足:

  我依然出現了課堂調控差的問題,學生能夠理解我出示的第一個有關植樹問題的鋪墊問題,我也總結了植樹問題的間隔數×間隔長度=全長的公式,因此,在出示例一後,就急於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而學生對於公式中的各部分名稱可能還不是很熟悉,因此,公式變形困難,需要教師還要講解的地方教師反而放手了。

四年級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分析(結合課程標準說明本節課學習完成後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透過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使他們發現間隔 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關係;

  2、透過小組合作、交流,在理解間隔數與棵數之間規律的基礎上解決簡單 的植樹問題。

  過程目標:

  1、使學生經歷感知、理解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發現規律, 並應用規律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2、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生藉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良好的交流習慣。

  情感目標:

  1、透過實踐活動激發熱愛數學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學習者特徵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心理特徵、知識結構等方面進行描述):

  透過平時的觀察,我發現四年級學生的思維仍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抽象邏輯思維有了初步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類梳理的數學活動經驗。但這種能力不是那麼強,在學習中很難獨立的完成學習任務,但學生的合作意識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學習中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學習,完成學習任務。適當的鼓勵是激勵學生學習,克服困難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經驗方面,學生們看到過“道路兩旁每隔一定距離會種有樹”,但是,在這樣的現象中包含哪些數學概念他們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師針對此予以明確;在數學知識方面,他們知道“依此類推”和“除法的意義”,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們可以透過計算和畫圖的方法解決,只是對這些量之間存在的數量關係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教學過程(按照教學步驟和相應的活動序列進行描述,要注意說明各教學活動中所需的具體資源及環境):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猜謎匯入揭題

  師:“兩棵小樹十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手)

  師:對,我們都有一雙靈巧的手,請你們伸出右手,五指張開,用數學的眼光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

  數一數,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空格?在數學上,我們把空格叫做間隔,也就是說,5個手指之間有4個間隔?間隔數為4。(師伸出4根手指、3根手指、2根手指)現在有幾個間隔?

  師:生活中“間隔”隨處可見,比如,每相鄰兩棵樹之間的距離,也是一個間隔,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和解決一些簡單的、與間隔有關的問題——植樹問題。(板書課題:植樹問題)

  【設計意圖】以學生熟悉的手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數與間隔數有的關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在不知不覺中展開對數學問題的探索,激發探求植樹問題的慾望。

  二、經歷探究,發現規律

  1、激趣引入,啟發探究積極性

  (課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學為綠化環境的招聘啟事及設計要求

  招聘啟示

  學校將進行校園環境美化,特誠聘環境設計師一名。要求設計植樹方案一份,擇優錄取。

  江口小學

  20xx.6

  設計要求:

  在一條長20米的小路一邊等距離植樹,兩端要栽。

  【設計意圖】透過招聘啟示讓學生設計植樹方案的出發點是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平等的、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在參與中學習和構建新的知識、形成能力。

四年級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3

  “植樹問題”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資料,本課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在於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

  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狀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並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藉助資料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必須的思維潛力。

  我這節課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我在十幾年前僅接觸過一年小學數學教學,今參加賽課,感覺個性好,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我執教的這節課整體是成功的。

  首先,設計流暢簡單易懂。

  整節課設計基於我班學生實際狀況,課前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要學習的資料,緊之後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不規定間距,同時改小資料,將長度改成20米。目的在於,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在那裡改小資料,有利於學生的思考,主要照顧後20℅的學生。然後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動腦、動手反覆驗證,最終總結出:段數+1=棵數。這節課的設計依據了認知規律:透過例題感知間隔,以例題為載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探討物件,瞭解植樹問題實質,多角應用拓展植樹問題的認識。整節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淺顯易懂,始終圍繞重點資料進行難點的突破。

  其次,注重實踐體驗探究。

  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帶給多次體驗的機會,注重藉助圖形幫忙學生理解建構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教學中我先激勵學生自己做設計,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採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多媒體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使學生髮現植樹時準備樹苗的問題並不能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後,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緊之後提出問題:“你能找出什麼規律?”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最後按照教材要求應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前面自己設計的植樹問題:間隔2米、4米、10米,而栽樹的棵數比段數(間隔數)多1。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並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再次,聯絡生活拓展思維。

  有好處的學習是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體驗自主建構,體驗和建構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體驗是建構的基礎,沒有體驗,建構就沒有好處。體驗是學生從舊知向隱含的新知遷移的過程。設計中,雖然創設了情景,但一次的體驗不能到達繼續建構學習的水平。所以,這節課我多次向學生帶給體驗的機會,而且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情境。從自身、教室、做操、樓房等身邊熟悉的事物,引發學習興趣,產生共鳴,激發探究慾望。

  這節課雖紮紮實實,但問題也存在著。

  一、針對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棵數=間隔數+1”卻無法運用這個規律求路長的問題,因為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以為學生能發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學習的潛力,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律卻不會用規律。也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的連結,我要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律時,能夠說說“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X間隔長”等等知識的擴散。

  二、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就應思考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透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到達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我能夠利用線段圖或者例項來幫忙學生學習。讓學生有能夠憑藉的工具,藉助數形結合將文字資訊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藉,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

四年級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4

  上午我上了四年級數學《植樹問題》結合自己上課情況和市三小教研員,橡膠所教研員,和本學期邢教研員的評價,做課後反思如下,我認為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一、創設情境,讓數學走近生活。

  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課前匯入我用學生了解的主席、國家總理植樹活動,讓學生知道植樹的重要性,我選擇學生的小手為素材,引入植樹問題的學習。學生在手指併攏、張開的活動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個數與空格數之間是相差1的。然後做快速問答的遊戲,使學生直觀認識並總結出了間隔和點數的關係,為下面的學習作了鋪墊,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線段來分析給學生以清楚表示,找出規律。

  在處理教材時我把例題改為條件開放的植樹問題,例題的數學有點大,先找出小資料,將路的長度變成20米。如此修改的意圖是,讓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突現學生的知識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在這裡資料小了,便於學生利用線段圖操作,建立數形結合,有利於學生的思考,降低了學習的難度。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體驗探究樂趣。

  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柺杖。有了這根柺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教學中我先激勵學生自己動手拭操作,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採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多媒體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使學生髮現植樹時準備樹苗的問題並不能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後,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緊接著提出問題:“你能找出什麼規律?”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最後按照教材要求應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前面的植樹問題:100米長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個間隔,而栽樹的棵數比間隔數多1,因此一共要準備21棵樹苗。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並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三、關注植樹問題愛護環境。

  植樹問題的模型是現實世界中一類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於現實,又高於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意義,加強了模型應用功能的練習,本課練習有以下兩個層次:

  (1)直接應用模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課堂上,安排學生自主完成已知總長和間距求棵數、已知棵數和間距求總長的練習,讓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出發,直接應用模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訓練學生雙向可逆思維的能力。給學出示建公車站,和生活中鐘錶問題。

  (2)推廣到與植樹問題相近的一些問題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公共汽車站臺的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

  四、改正措施

  這節課充分利用了多媒體裝置,所以課堂容量較大,時間的點緊張,但是也造成個別學生吃不透的現象。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適當進行取捨,照顧好中差生。謝謝老師們指導。

四年級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5

  “植樹問題”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容,本課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在於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

  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情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並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藉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一定的思維能力。

  我這節課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我在十幾年前僅接觸過一年小學數學教學,今參加賽課,感覺特別好,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我執教的這節課整體是成功的。

  首先,設計流暢簡單易懂。

  整節課設計基於我班學生實際情況,課前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內容,緊接著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不規定間距,同時改小資料,將長度改成20米。目的在於,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在這裡改小資料,有利於學生的思考,主要照顧後20℅的學生。然後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動腦、動手反覆驗證,最終總結出:段數+1=棵數。這節課的設計依據了認知規律:透過例題感知間隔,以例題為載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探討物件,瞭解植樹問題實質,多角應用拓展植樹問題的'認識。整節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淺顯易懂,始終圍繞重點內容進行難點的突破。

  其次,注重實踐體驗探究。

  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注重藉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建構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教學中我先激勵學生自己做設計,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採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多媒體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使學生髮現植樹時準備樹苗的問題並不能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後,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緊接著提出問題:“你能找出什麼規律?”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最後按照教材要求應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前面自己設計的植樹問題:間隔2米、4米、10米,而栽樹的棵數比段數(間隔數)多1。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並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再次,聯絡生活拓展思維。

  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體驗自主建構,體驗和建構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體驗是建構的基礎,沒有體驗,建構就沒有意義。體驗是學生從舊知向隱含的新知遷移的過程。設計中,雖然創設了情景,但一次的體驗不能達到繼續建構學習的水平。所以,這節課我多次向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而且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情境。從自身、教室、做操、樓房等身邊熟悉的事物,引發學習興趣,產生共鳴,激發探究慾望。

  這節課雖紮紮實實,但問題也存在著。

  一、針對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棵數=間隔數+1”卻無法運用這個規律求路長的問題,因為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以為學生能發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學習的能力,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律卻不會用規律。也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的連結,我要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律時,可以說說“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X 間隔長”等等知識的擴散。

  二、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透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我可以利用線段圖或者例項來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有可以憑藉的工具,藉助數形結合將文字資訊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藉,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

四年級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6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教材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並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藉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一定的思維能力。

  我所執教的《植樹問題》選自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教材共安排了三個例題,兩端都種,兩端都不種,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本節課我主要研究的是三種情況都種的植樹問題。經過深思熟慮,我在課堂教學實施中著力想解決好以下問題:

  如何讓學生經歷一個“將複雜問題轉化為一個簡單的問題來研究,再運用所發現的規律來解決複雜的問題”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透過對五指的手指個數與手指縫之間關係的探究,在直觀形象的手指演示中學生直接感知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創設了問題情境使學生了解了間距在生活中的應用;在突破本課難點部分我透過一棵一棵的種樹的課件演示使學生產生了對植樹問題中這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是否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一棵一棵的種太麻煩了….”學生產生了這樣的思想,確定了“轉化的需要”,接下來,實施策略的產生與方法可行性驗證;學生給出了例題不同的答案,此處留空白,讓學生透過學具的擺、數、畫等方法探究出棵數與間隔數之間存在:棵數=間隔數+1,反過來驗證例題哪個答案是正確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透過不斷的觀察、思考、操作完成了數學思想的建模。但在做題的過程中,學生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為什麼植樹問題屢教不會?”我進行以下反思:

  首先,我只是在奧數課上系統講解了植樹問題,在我們的數學課本中沒有作為一個知識點出現,只是出現在練習題目中,所以我們沒有在課堂上拿出時間進行系統的講解。

  其次,無法將腦海中的數學模型與實際的植樹問題聯絡起來。雖然記住了“五根手指四個空”但是卻無法與實際的安裝路燈、插彩旗以及種樹等問題聯絡起來。他們不知道手指的間隔與種樹、安燈和插彩旗有什麼關係。

  再次,當我們在講解植樹問題的時候,我們往往是這樣講解的:“同學們,600米的小路,每隔5米一棵樹,咱們現在求間隔?”學生很容易列式:600÷5.然後我們問這樣結束了嗎?學生說:“沒有,還要加1”。只是在一問一答的模式中教學,從來沒有讓學生自己透過畫一畫的方式來種小樹。如果在講解的時候。結合手指,然後讓學生結合實際來畫一畫,數一數到底間隔數和數學的棵樹之間的關係,自己動手發現的規律遠遠比我們告訴的記得牢的多。

  有了這次植樹問題的教訓,以後再遇到像“植樹問題”這樣的典型問題時,我一定會在建立模型的基礎上然學生透過充分的動手體驗去獲得知識,這樣遠比老師告訴他的效果好!沒有一堂課是完美的,我的這節課依然如此,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放棄努力,不放棄前進的腳步,我們會繼續不斷的探索下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