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遠方來綜合性活動教學反思(精選2篇)
有朋自遠方來綜合性活動教學反思(精選2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朋自遠方來綜合性活動教學反思(精選2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朋自遠方來綜合性活動教學反思(精選2篇)1
早上第三節課,我帶著忐忑與懷疑的心態走進了七年級六班的教室,簡短的課程安排後,我帶同學們進入了今天的綜合性學習的學習狀態中。其實,還沒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準備效果時,我就想當然地認為今天的綜合性學習肯定不會盡如人意,想想平時那一幫讓人頭疼的“野小子”,他們就連最基本的語文學習要求都難以達到,這次提前給學生布置的蒐集資料和較高標準的預習工作,對他們來說,從心底上就會摧毀他們那一點點在心裡燃起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但這是大綱明確要求的教學內容,我不會也不可能不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
按課前的準備,我用了一兩分鐘匯入了新課,進入了第一個教學內容的學習成語積累。我先是按常規形式抽學生說說自己蒐集到的成語,第一個回答問題的同學就讓我對他的表現有點吃驚,他蒐集的成語有學過的,也有沒有過去沒有學過的,有的連我也有點陌生。緊接著第二個、第三個學生陸續作答,同學們蒐集的關於友情的成語加起來遠遠超過了我備課時準備的成語,此時我有點對學生們刮目相看了。
到了第二個教學環節——關於友情的詩句的積累。好傢伙,同學們發言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都爭先恐後地想把自己積累的詩句分享給大家,隨著同學們說出的更多詩句的出現,我自己在心裡漸漸地感到都有點不好意思,和學生積累的詩句比起來,我為了上課準備的詩句顯得知識水平太過淺薄。我只積累了學過並耳熟能詳的幾句,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五六句詩,而學生們積累的全是比較經典的友情詩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結交在相知,何必骨肉親。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元鳴而鱉應,兔死則狐悲……此時,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們的潛力的何其的大,這對我來說,又怎麼不是一次虛心和同學們相互學習,共同掌握,攜手共進的好時機。與我而言,知識的充實倒是其次,帶給我心靈的震撼和觸動是好久沒有過的。這是我平時為了應付檢查即使寫一百遍教學心得體會也不及的心靈深處的思想轉變。
在心底,我反覆地對自己說,今天與其說是我給學生們上課,倒不如說同學們的優秀表現帶給我的思想上的巨大觸動是真真切切地給我上了一堂更新思想意識的一課。課後,說真話,我沒有以前新課後常有的成功感,反正心裡怪怪的,一種說不出的滋味讓我落寞、失落、有點小抑鬱,我在想,那是這次教學活動後的壓力、愧疚、驚奇、或許還帶有一絲絲欣慰等心緒經過我的思想醞釀、發酵後奇怪的感受才對。
有朋自遠方來綜合性活動教學反思(精選2篇)2
一、教學思路
教學思路是老師執教課堂的內在的邏輯起點,雖然不全然外顯出來,但卻是一節課成敗的根本和關鍵。反思我在課前對這次教學的思考,現在看來存在的主要不足有以下兩點:
一是對教學課題缺乏宏觀的總體的把握,對《有朋自遠方來》綜合性學習所屬的中國傳統文化板塊沒有充分的關注,比較注重了對學生交友現實問題的'關注。這就使得這堂課似乎有些“思品”的感覺,而“語文”的味道卻“淡”了些。
二是教學環節的推進設計,比較注重了知識本身的邏輯和層次,而對學生的學情,特別是七年級學生“尚未成熟”的年齡心理特點關照不足。這是課堂氛圍較為僵化而不夠活躍的根本原因。
二、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學思路的外化和顯現。內容上,它是教學思路的具體表現,形式上,它是教學理念的具體構成。我這次教學的設計,主要有兩個方面改進:
一是教學目標的呈現形式,沒有按照“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形式目標呈現。雖然表達的內容本質上也體現了對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和提高,但是缺乏“三維”表現形式的規範。(更能表現教學的維度之寬和程度之深)
二是一定程度地受到了“學教練”教學模式的束縛。誠如光校長所言,任何模式都是正確理念指導下的方法和技術,模式本身並不是神秘的,運用模式所帶來的教學效果才是應該關注的根本。就語文學科而言,機械照搬套用“學教練”的模式,可能並不符合語文學科的具體實際。
三、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的呈現形式和最終結果,既是課前“預設”的,也是當堂“生成”的。反思我的教學,預設“有餘”,生成“不足”。師生的教學嚴格地按照此前的“設計”路線推進,缺乏對課堂中學生和內容“接觸反應”的足夠關照。現在看來,有些內容還可以有進一步“深化”的餘地,而也有些內容則可“淺嘗輒止”。根本上,還是近年來比較疏於課堂駕馭的深度實踐和思考,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自信明顯不足。正所謂“流光容易把人拋”。
四、觀課議課
感謝所有來到我的課堂觀課的老師們。雖然並不是所有的老師們都發表的自己的觀課感言,但是他們一定都有自己對這一堂課的判斷和評價。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沒有你們的參與,我就不會有課後深刻的體會和收穫。綜合老師們的觀感發言,我的主要體會有:
對教材的全面理解和深度把握還要加強,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只注重“點”上的挖掘,忽略了“面”上的拓展。這堂課的“語文”味不足和“思品”氣較重,我認為這是主要原因。
不能以“知識體系”覆蓋“學生體系”。雖說知識本身的嚴密邏輯也是“美”的,但是我們不能不顧及七年級學生的具體現實。只有“教”,沒有“樂”,不能“寓教於樂”,不自覺地用成人的眼光“高估”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教學的效果實際上就會有所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