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關於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案範文

政治關於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案範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政治關於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案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政治關於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案範文1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懂得既要認真讀書,更要努力實踐的道理。培養學生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等。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分析“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從具體到一般的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結合實踐是認識來源的教學,引導學生樹立實踐意識,積極投身社會實踐。透過實踐是認識的目的的學習,培養好的學風,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教學難點】: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仰望夜空,星光點點,惟月為大。缺缺圓圓,變幻搖曳。從舊石器時代刻在甲骨上的簡單符號,到如今詠歎唱和的詩歌文章;從東方傳說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九天攬月,人類從來沒有停息對茫茫蒼穹中那輪皎皎玉盤的追求。

  新課講授:人類對月球的探索

  1610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首次用望遠鏡觀察了月球,發現月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1959年,前蘇聯科學家利用無人駕駛的火箭,飛過月球的背面,對它進行了拍照,使人們瞭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國宇航員乘坐“阿波羅”宇宙飛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進行了實地考察,並帶回了岩石和土的樣本,使人們對月球有了更清楚的瞭解。

  20xx年,中國“嫦娥一號”衛星成功撞月,使人們獲取了全月球影像圖、月球部分化學元素分佈、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認識。

  20xx年,美國宇航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運載火箭將兩個月球探測儀發射升空。科學家對月球坑觀測和感測衛星獲得的撞月資料進行初步分析後確認,月球存在水。

  20xx年,中國“嫦娥二號”衛星成功發射,國際上第一次獲取7米解析度全月球影像圖。

  探究一:人類的這些對月球的認識是從哪兒來的?

  一、實踐及其特點

  (1)含義

  兩層基本含義:

  ①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物件的物質性活動。

  ②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可以把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中國探月三階段(影片介紹)

  第一期繞:20xx年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對月球表面環境、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物理場進行探測。

  第二期落:20xx年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二號”,目標是研製和發射航天器,以軟著陸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進行探測。

  第三期回:時間定在20xx至20xx年,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取樣返回。

  探究二:(分組討論)

  (2)特點

  ①探月工程是實踐活動嗎?有哪幾個要素構成?它們共同的特點是什麼?

  ②為何要進行探月工程?這與蜘蛛織網有何本質不同?這說明實踐又具有什麼特點?

  ③探月工程靠一個人的力量能成功嗎?我們祖先就有嫦娥奔月的夢想,為何至今才變為現實?這說明實踐還具有什麼特點?

  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材料一:20xx年2月6日,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局釋出了探月工程“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獲得的7米解析度全月球影像圖,這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畫質的全月球影像圖,表明我國探月工程又取得了一項重大的科研成果。

  思考:我國發布的全月球影像圖是如何獲得的?這說明了什麼道理?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材料二:由於需要為“嫦娥三號”任務的備選著陸區進行高精度成像,“嫦娥二號”衛星於20xx年10月1日發射。“嫦娥二號”一個重要特點是,其搭載的CCD相機解析度比“嫦娥一號”高出許多,能獲得更清晰更詳細的月球表面影像資料和月球極區表面資料。“嫦娥一號”的空間解析度是120米,而“嫦娥二號”的則達到了7米,由此我國獲得的全月球影像圖的清晰度大大提高。

  思考:我國獲得的全月球影像圖的清晰度為什麼能大大提高?這說明了什麼道理?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材料三:李白在《把酒問月》中曾寫道:“白兔搗藥秋復春,姮娥孤棲與誰鄰?”,李商隱在《常娥》一詩中也曾寫道:“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在我們熟悉的古代傳說中,月亮上有嫦娥、玉兔、吳剛和桂花樹。而我國探月工程卻一再證明,月球上有的只是大量的幾乎覆蓋了整個月面的環形山,既沒有玉兔、桂花樹,更不可能住著吳剛、嫦娥,那只是個傳說。

  思考:我們是怎樣證明古人對月球的認識只是“一個傳說”的?這說明了什麼道理?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材料四:研究發現,月球表面土壤中富含大量的氦3,初步估計有上百萬噸。而利用氦3參與的核聚變發電向人類提供能源,是科學家目前正在研究的課題。如果能夠解決將氦3運回地球這一問題的話,8噸的氦3就可以解決全中國一年的能源供應總量。相關專家告訴記者,“嫦娥二號”攜帶新型伽馬射線譜儀奔月,更加精確地探測出月球上各種元素的相對含量,進而發現月球表面資源富集區。

  由此可見,我國實施的探月工程,就是為人類開發利用月球資源作準備。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政治關於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案範文2

  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高二《生活與哲學》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第一框題。本節課所揭示的實踐第一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的觀點,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表現在:

  第一、探索世界的本質、正確看待和把握周圍的世界,實際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二是實踐和認識的關係,所以本課實際上是對上一課的延伸和繼續。

  第二、本節課所揭示的實踐第一的觀點是屬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理論的範疇,是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起點,只有深刻理解,牢固樹立這一觀點,才能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追求。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透過前面的學習,對哲學的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哲學的學習比較抽象,不易理解,本節課的容量偏大,理論性較強,需要老師的適時啟發、引導和點撥。

  三、設計思想

  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基本理念。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組織教學,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各種小欄目、身邊典型事例、社會實踐以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努力把基本觀點、原理融入生活題材,構建學科知識和生活現象、理論邏輯和生活邏輯的有機結合,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獨立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及社會實踐能力。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能夠說出實踐的含義;能夠結合例項比較實踐的三個基本特徵;結合相關名言,分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二)能力目標:

  1、透過對實踐概念的學習,特別是與舊唯物主義關於實踐含義理解的比較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結合實踐三個基本特徵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綜合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結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觀點的學習,引導學生理解實踐第一的觀點,充分發揮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實踐具有三個基本特徵、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相關內容

  教學難點:實踐的社會歷史性、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相關內容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學活動設計意圖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創設情境

  引出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情景匯入

  猜謎語,聽《愛情蘋果》的故事,匯入新課《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明確人的認識是從實踐中來,同時明確本節課的目標和任務,自然過渡到實踐含義的學習。

  透過猜謎、聽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目標,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自覺進入學習狀態。

  (一)、實踐及其特點

  1、實踐的含義

  創設情境1

  展示探究活動一:

  請學生找出哪些活動屬於實踐,為什麼?

  1、燕子築巢

  2、學生討論數學題的解題方法

  3、農民種莊稼

  4、于丹利用電視媒介講《倫語》

  5、建設和諧社會

  6、科學家繪製人類基因組圖譜

  7、人們自覺改造“三觀”

  8、航天工作者研製“神州九號”

  在學生充分討論回答的基礎上展示圖片、分解實踐含義,瞭解實踐的形式。

  閱讀課本42頁找出實踐含義併合作完成探究活動一

  透過對圖片事例的對比分析,使學生理解實踐含義,為下面學習實踐的特徵奠定知識基礎。

  2、實踐的特徵

  創設情境2

  展示探究活動二:嫦娥飛天圖片

  請問:

  1、嫦娥一號研製成功需要那些要素?

  2、嫦娥一號的飛行軌道是否可以隨意確定?

  3、科研人員研製嫦娥一號和蜜蜂築巢有何區別?

  4、嫦娥一號能靠一個人力量研製成功嗎?

  5、古人的夢想為何到今天才能實現?

  教師總結引導學生把實踐的特徵與實踐的含義相結合理解,並強調三個特徵之間相互聯絡不可分割,三者的統一性體現了在實踐問題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

  學生自由討論交流,發言。並舉一反三,獲得感悟,形成理念。透過探究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歸納出實踐特徵。

政治關於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案範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實踐的含義、特點。

  2.理解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二)能力目標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初步確立科學的實踐觀,明確生活、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初步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一切知識來源於實踐,一切知識都要服務於實踐。

  二、教學重、難點

  實踐的特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三、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教師總結。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勸子的兩句詩告訴我們要對一件事物有深刻的認識,一個很好的辦法是親自去實踐。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觀點。本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實踐的含義、特點、基本形式、實踐和認識的關係。

  (二)進行新課

  一、實踐及其特點

  1.實踐的含義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

  它有兩層基本的含義:其一,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物件的物質性活動。其二,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透過對實踐含義的分析,引出實踐的基本形式:生產實踐、社會實踐、科學試驗。

  透過提問檢查學生對事件含義的理解。

  教師組織活動:以國家體育館的建設為例,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此實踐活動是如何體現實踐的三個特點的。

  學生回答問題:略。

  教師總結:實踐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

  2.實踐具有三個特點

  (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這是由實踐的構成要素的客觀性決定的。

  實踐的基本要素有:實踐的主體、實踐的手段和實踐的物件。在實踐活動中,不僅實踐的構成要素是客觀的,而且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到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因而也具有客觀性。

  (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