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高中地理優秀教案總彙

山地的形成高中地理優秀教案總彙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山地的形成高中地理優秀教案總彙,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山地的形成高中地理優秀教案總彙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內力作用形成山嶽的三種類型。

  2.山嶽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3.透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進一步使學生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過程與方法

  1.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斷。

  3.利用直觀的錄影、景觀圖片等進行展示,使學生理解山嶽地貌的成因與特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火山的危害和好處的分析使學生樹立辯證法的思想;透過山嶽對交通的影響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人類的活動應和自然和諧統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山嶽的三種類型。

  2.山嶽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教學難點

  背斜、向斜的判斷依據

  教學過程

  【活動】判斷背斜和向斜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從形態上可以區別它們,背斜的岩層向上拱起,表現為山嶺;向斜的岩層向下彎曲,表現為谷地。

  岩層的新老關係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層較老,兩翼岩層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層較新,兩翼岩層較老。

  【練習】褶皺構造判斷及成因

  1.判斷甲乙兩地何處是背斜?何處是向斜?

  2.甲乙兩處何處是山嶺?何處是山谷?

  3.解釋甲地形成山嶺,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岩石疏鬆、破碎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岩石緻密、堅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蝕,而保留下來形成山嶺。

  【講授】板塊學說的基本觀點

  1.岩石圈可以劃分為六大板塊,且之間還有若干小板塊

  2.板塊位於軟流層之上,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

  3.板塊內部相對穩定,交界處活躍,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

  4.板塊的相對運動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

  【活動】板塊構造學說應用

  1.為什麼亞洲多火山地震?

  亞洲位於三大板塊交界處(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

  2.‘為什麼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對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塊交界處,印度洋沿岸較少

  3.紐西蘭地震的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撞

  【活動】褶皺構造與礦產

  1.為什麼背斜多能成為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油、氣密度小,上浮,因而分佈在背斜。

  2.為什麼“向斜岩層儲水好,水量豐富容易找”?

  水的密度大,由高處往低處滲流,因而分佈在向斜。

  【講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實踐意義。

  背斜:石油、天然氣埋藏區

  隧道的良好選址

  頂部地帶適宜建採石場

  向斜:地下水儲藏區,常有“自流井”分佈

  【講授】火山活動的影響

  有利影響:帶來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帶來硫磺、建材、能源(地熱資源)和其他礦產資源;利用火山景觀發展旅遊(溫泉);有利於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響:火山噴發可能會造成當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氣中的懸浮物增多,汙染大氣;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響航空和旅遊業;還會使地面接收太陽輻射減少,引起地面溫度下降;火山噴發的有毒氣體會影響到人的健康。

山地的形成高中地理優秀教案總彙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複述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

  2.繪製褶皺構造的示意圖,判斷褶皺的基本型別。

  3.描述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4.說明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2.透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型別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3.透過分析各種山地的成因,初步培養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佈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塊學說”教學,樹立事物是運動的、是不斷髮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透過對山地形成的學習,樹立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觀點,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山地的型別的判斷。

  2.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匯入】

  透過上節課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力量,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於平緩。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嶽為例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和影響。

  一、山地的形成與分類

  【導學與自主探究】

  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P73頁內容,結合學案分析思考下列問題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係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陸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發展與內力有關。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動討論】

  請觀察褶皺形成中岩層形態發生了什麼變化?有幾種型別?

  【總結分析】

  (一)褶皺: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岩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岩層向上拱起部分稱為背斜;岩層向下彎曲部分稱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塊構造學說

  (一)地球岩石圈板塊示意圖

  活動:(課件展示板塊示意圖)說出板塊名稱並填注在板塊示意圖中。

  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二)板塊屬性

  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佈在板塊邊緣地帶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係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1)從形態上看:岩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岩層的新老關係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皺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麼?

  歸納展示:

  一般:背斜成嶺,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性較疏鬆,容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巖性較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1.利用向斜構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構造有利於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彙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於氣最輕,分佈於背斜頂部,中間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確定鑽礦的位置。如果岩層中含有某種礦產層,如煤、鐵礦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鑽井或打井應在向斜構造處;因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岩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搬運掉了。

  四、斷塊山

  (一)斷層的形成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體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後,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二)斷層的基本形式

  上升巖塊(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

  下沉巖塊(地塹):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斷層位移與地表形態

  (四)斷層構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於山西省中、南部。這裡在地質史上為一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地塹,南與渭河平原相接,北與滹沱河谷地相連,後經汾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糧、棉產地。

  (2)渭河平原

  又稱渭河盆地,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位於陝西省中部,介於秦嶺和渭北北山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古代稱“關中”。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號稱“八百里秦川”。是陝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五)斷層的實踐意義

  1.利用斷層找水。斷層由於岩層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築、工程隧道選址應避開斷層。在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後果,造成建築物塌陷。向斜構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現為盆地,修築鐵路、開鑿隧道時應避開向斜部位,因為如果在向斜部位開鑿,向斜是地下水彙集區,隧道可能變為水道。

  3.斷層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發生時,有斷層處的地區裂度會變大。

  課後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兩種山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地貌特徵及其實踐意義。在山地形成學習中瞭解了板塊運動的基本特徵。

  板書

  第二節山地的形成

  第一課時

  一、山的形成與分類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係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一)褶皺: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三、地球岩石圈板塊構造學說

  (一)地球岩石圈板塊示意圖

  (二)板塊屬性:內部穩定、交界活躍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係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1)從形態上看:岩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岩層的新老關係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1.找水、找油

  2.確定鑽礦、修建隧道的位置

山地的形成高中地理優秀教案總彙3

  教學課題:

  山地的形成

  所用教材: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節

  教學內容:

  本節課主要是介紹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作為典型案例,說明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透過褶皺山、斷塊山等例項瞭解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層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徵,向學生介紹內力作用是如何影響它們的形成和變化的。按照“標準”的要求主要是透過例項瞭解內外力對地表形態影響,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緊密圍繞著課文內容中所列舉出來的一些例項,如褶皺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從而要求學生學會分析內外力以及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在前一節課的內容當中學生已經學習過了內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對於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態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還是知之甚少,對於板塊構造學說在初中時學生知道有六大板塊的基礎。大多數學生外出旅遊的機會並不多,很多地質構造沒有親眼見過,或者見過但是不知道其名稱以及形成的原因,本節課應該多培養學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點。

  設計思想

  本節課涉及到比較多的地質構造和地理原理,難度比較大,所以應該利用多媒體裝置透過圖片和山地的形成過程的演示過程讓學生了解這節課的知識點。還可以透過實驗和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總結地理現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透過褶皺山和斷塊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掌握褶皺和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並能夠繪製褶皺構造的示意圖,判斷褶皺的基本型別。讓透過讀圖、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思考和分析地理現象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5、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1.山地的型別的判斷。

  難點: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2.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過程設計

  【匯入新課】同學們一定見過和聽說過許多山脈,如喜馬拉雅山、太行山、華山、日本的富士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山脈的形成原因是什麼?他們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樣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

  【板書】第二節山地的形成

  【板書】一、褶皺山

  【板書】=1GB3MERGEFORMAT①褶皺

  【引導】什麼叫褶皺呢?

  (在講課時可利用隨手教具--書本、紙張進行演示,並強調岩層的受力方向)

  【講解】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岩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我們下面先來了解一下褶皺山的有關知識。

  【板書】②背斜和向斜

  【提問】同學們仔細觀察,從外部形態上看褶皺有什麼不同呢?

  【學生回答】從外部形態看,有的岩層一般是向上拱起,有的岩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

  【教師講解】我們將岩層向上拱起的稱作背斜,岩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稱作向斜。在地貌上,背斜常成為山嶺,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這只是一般情況,還有特殊情況。

  (教師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筆添繪上一部分,變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態。)

  【引導】大家請看!有的時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嶺變成為谷地,而向斜由谷地變成了山嶺,這是怎麼回事呢?

  【學生回答】略

  【板書】=3GB3MERGEFORMAT③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與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師講解】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結果。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作用,巖性比較疏鬆,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風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蝕,所以就有可能變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擠壓力作用,巖性比較堅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所以我們在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種現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區、礦山等地帶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形態上來判斷背斜或向斜。

  【引導】那要怎麼判斷是背斜還是向斜呢?大家請看PPT。

  【教師講解】背斜中心部分岩層較老,兩翼岩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層較新,兩翼岩層較老。無論岩層怎樣變形,依據岩層的新老關係來判斷都是可靠的。

  【板書】④背斜與向斜的比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