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土地的誓言》教案

七年級下冊《土地的誓言》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下冊《土地的誓言》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下冊《土地的誓言》教案1

  教學目標:

  1、透過朗讀,感受文中飽滿、深沉的愛國情感。

  2、瞭解作者選擇有意味的景物組成一個個畫面,展現東北大地特有的豐饒美麗的景象。

  3、學習作者採用的人稱變化、呼告、排比等表現手法。

  教學步驟: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樂,同時介紹背景,最好透過影視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後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努力喚起學生的內心情感。

  二、掃清字詞障礙

  怪誕 (dàn ) 亙古(gèn ) 默契 ( qì ) 汙穢(huì )

  熾痛 (chì ) 嗥鳴 (háo) 讕語( lán )

  三、教師表情朗讀,讓學生充分領會本文的詩意和情感、再讓學生自由朗讀,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現的家國之痛,民族之恨和愛國情感

  四、理解全文結構

  第一段:我常常詳細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之沸騰

  第二段: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鬥而犧牲。

  兩段文字在結構上如雙峰對峙,宛如對仗工整的一副對聯。

  五、問題研討

  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對土地發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誓言”。

  2、為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稱呼,而後來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哪?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激動,就不滿足於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與土地對話交流,這在修辭上稱作“呼告”/聞一多《最後一次演講》中有類似用法。

  3、這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試結合課文具體說說作者是怎樣表露的?

  作者選擇有特徵的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但有人說有些段落排列的詞語過多,不夠簡潔,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麼?

  六、反覆朗讀,選擇最能打動人心的句子,背誦出來,比賽看誰背的'句子多。

  七、作業

  1、課外閱讀秦牧的《土地》

  2、摘抄課文中優美的詞句作文《我愛家鄉的——》

  七年級下冊《土地的誓言》教案2

  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對土地、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儀器與媒體:投影儀、PP軟體、錄音機等。

  教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與方法:

  一、情境匯入

  1、導語

  2、學生上網檢索有關背景和作者的資料

  二、整體感知

  1、範讀

  2、學生自讀

  三、品讀精彩語句

  1、學生朗讀並互相評價

  2、揣摩特殊詞語的用法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湧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2)請再看這樣一個句子

  “在那田壟裡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作者為什麼不用“飄蕩著我的歡笑,迴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詞語呢?

  (3)學生討論後學法總結指導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對於這些特殊的用法,應從以下兩方面求解:

  A、明確該詞的本意;

  B、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

  最後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語的具體確切含義。

  四、擴充套件思考

  同學們你們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的呢?

  五、佈置作業(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為歷史了嗎?”以此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可以網上檢索有關資料)

  七年級下冊《土地的誓言》教案3

  教學目標

  1、透過朗讀使學生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透過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描寫,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運用自己的語言歌頌家鄉。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透過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愛國之情。

  2、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運用自己的語言歌頌家鄉。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法指導:欣賞景物,體會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啟用情感

  課前播放歌曲《生我養我的土地》

  激情導引:

  “生我是這塊土地,養我是這塊土地……”一聲聲歌唱,凝聚了人們對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親般親切的名字,每每喚起你,就像母親用那溫柔的雙手撫摸著我們,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潤著我們一樣;土地,你用你寬闊的胸懷養育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

  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勞動、奮鬥,對土地有著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感。人們不會忘記,當年走投無路漂泊謀生的農人身懷的“家鄉土”;人們不會忘記,蟄居海外的僑裔床頭上珍藏的“鄉井土”;人們不會忘記,“寸金橋”上的民眾抱著“寸土當金與伊打,誓與國土一起存亡”的信念……歲月悠悠,能沖淡許多記憶,卻帶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與悲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土地的誓言》,她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震撼?

  二、整體感知體驗情感

  1、播放影片:《土地的誓言》影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生思考:面對故土,作者發出了怎樣的誓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學生交流:作者情感(懷念、讚美、憂傷、憤怒)

  4、學生朗讀:進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畫出最能打動自己的句子和段落。

  5、學生活動:你覺得文中那些地方最能打動你?用波浪線畫出來。

  6、學生討論: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說一說?(學生朗讀自己找到的句子或語段,要讀出自己所領悟到的情感)

  7、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找句子談感受,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8、學生交流:“我心裡懷著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在那田壟裡埋葬過我的歡笑。”

  9、教師提問:

  (1)作者在文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為什麼這樣描繪?

  學生討論後明確:作者列舉了白樺林、紅高粱、馬群、黑土地等。為了展示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讚美和深切懷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學生討論後回答: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於"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這一標題應該理解“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三、欣賞品析學生探究

  學生找出關鍵詞語、句子或段落,師生共同欣賞

  教師示例:

  1、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氾濫”、“在那田壟裡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氾濫”原意是“江河水溢位,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到處擴散”。細細品味這一詞語會覺得十分貼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氾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氾濫”來形容,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於“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要知道,埋葬只用於已經死去的事物,那麼,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嗎?是的,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龔上,散發著迷人的光澤。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

  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後幾句話?

  教師點撥明確:

  他用詩人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慄著、憤怒著並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於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鬥、為之犧牲!

  學生活動學生找出詞語、句子或段落師生共同賞析

  四、質疑研討教師點撥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篩選後在班上研討:

  1、為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後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教師點撥: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盪,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2、運用排比、比喻的修辭方法有什麼好處?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衝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噴湧著血液一樣。”

  五、拓展延伸創新寫作

  1、學生交流學完本文你有什麼感想?你是怎樣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的?

  2、學生活動寫一篇歌頌家鄉的詩歌或短文,鼓勵學生對家鄉描寫讚美。(播放艾青的《我愛的土地》配樂朗誦作為背景音樂,使學生再次感悟熱愛之情,激發創作靈感)

  3、課下蒐集有關土地的詩歌或歌曲

  六、師生反思課堂小結

  1、學生反思學習本課過程中自己的情感體驗

  2、學生口頭交流自己寫作體會

  3、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土地的誓言》,我們要熱愛生我們養我們的土地,因為土地以寬厚似海的胸懷哺養著華夏兒女,土地以豐腴肥厚的身軀滋養著炎黃子孫!我要為土地吟一首詩,那就是土地之詩;我要為土地譜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請允許我輕輕地撥動琴絃,為你歌唱“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勞動,為她打扮,為她梳妝……”(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樂中結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