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音樂優質教案《玻璃瓶裡的小老鼠》含反思
幼兒園大班音樂優質教案《玻璃瓶裡的小老鼠》含反思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大班音樂優質教案《玻璃瓶裡的小老鼠》含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活動目標:
1.根據老師的講述,初步理解"玻璃瓶裡的小老鼠"的內容
2.聽辯音樂ABA段結構,能根據音樂創編出小老鼠跳舞,吃東西,著急的樣子發展想象力與創編能力。
3.能夠在一定範圍內控制自己的動作。
4.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5.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圖片、鈴鼓。
2.音樂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幼兒跟隨教師聽著歡快的音樂進場。
(注:帶給幼兒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
二、欣賞故事,並能理解故事的內容。
教師:"你們知道貓最愛幹什麼?(抓老鼠)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關於小老鼠的故事。"
(注:小朋友對於貓和老鼠並不陌生,而且還比較感興趣,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1.欣賞故事,初步理解故事的內容。
教師有表情的講述故事《玻璃瓶裡的小老鼠》
提問:"小老鼠在草地上幹什麼?它們看到了什麼?小老鼠怎麼會鑽到玻璃瓶裡去的?小老鼠為什麼會鑽不出來?"(注:《玻璃瓶裡的小老鼠》這個故事比較有趣,幼兒第一遍聽這個故事會感到好奇,因此為下面的活動打下了基礎。)
2.再次欣賞故事,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並配以畫面。
教師出示多媒體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注:運用多媒體教學富有吸引力,能夠讓幼兒緊緊的跟著活動思路走。)
三、要求幼兒聽辯音樂ABA段結構。
教師:"老師給這個故事配了一首好聽的曲子。聽完後請小朋友告訴老師樂曲有幾段?聽起來有什麼感覺?"
1.欣賞樂曲
(注:這裡音樂出現,讓幼兒初次感受樂曲的旋律。)
2.出示圖片幫助幼兒理解音樂的ABA段。
教師:"第一和第三段一樣,我們就用小老鼠做遊戲的圖片來表示,第二段就用小老鼠鑽進瓶出不來的圖片來表示。"
(注:形象的圖片更加能夠幫助幼兒形象記憶。)
3.結合圖片再次欣賞。
四、根據音樂創編出小老鼠跳舞,吃東西,著急的動作。
1.幼兒創編出小老鼠在草地上做遊戲、跳舞的動作。
(注:這一環節,讓幼兒邊聽音樂邊創編動作。一方面讓幼兒再次感受A段音樂,另一方面,提高幼兒的表現力,發展幼兒的創造力。)
2.學會在一定範圍內控制自己的動作。
教師:"小朋友把小凳子反過來當作小瓶。"
3.幼兒在"瓶子"裡創編小老鼠吃東西,著急的動作。
4.聽到鈴鼓聲表示瓶子破了,小老鼠從小凳子裡跳出來,做跳舞動作。
(注:讓每一位幼兒都參與,做到面向全體,同時也讓幼兒感受了B段音樂,體現了教育的連續性。)
五、合著音樂完整的進行表演。
(注:進一步完整的熟悉樂曲,要求幼兒適當地控制自己的動作和情感。)
六、結束部分
放小貓的音樂,引導幼兒說一說小貓來了該怎麼辦。
活動反思:
這節語言活動是學而樂中的一個故事,根據新課改的理念,我設計了這樣一節幼兒遊戲活動方案。透過活動,能過使幼兒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學習故事裡的對話,發展了語言,啟發了幼兒的想象力,並能用清晰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整個活動主要圍繞重點,突破難點。從幼兒的表現上看,本次活動的目標還是達到了,只是對幼兒的.發散性思維的發展還是有待加強。
教學過程中第一部分我改變以往故事教學的教師一人說,幼兒聽,而是先讓幼兒對這個故事有個自己的猜想,並且鼓勵幼兒說跟別人不一樣的,體現獨創性。沒有聽故事內容之前,讓幼兒透過看看,聽聽,想想,猜猜,說說,故事的內容,使幼兒對本次故事活動有個耳目一新的感覺,雖說幼兒不習慣這樣,但是透過這樣的活動,給幼兒樹立了自信:瞧,我也可以猜故事,說故事,編故事。
透過幼兒邊猜邊說邊看,理解故事的內容,哦,原來是這樣的,同時說,誰和故事裡一樣,他們就會有種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和故事裡的不一樣我們更應該保護他們的積極性,並且鼓勵他們的想法。
透過層層推進,幼兒已經能複述整個故事內容,不僅開動了腦筋,還從故事裡學習了規範正確的語言。
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第二大部分是遊戲,幼兒透過角色扮演,滿足了想說的慾望,創造了機會讓他們大膽地說,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如果讓我再重上這一次這節課,我會鼓勵幼兒更大膽地說,大膽地演,充分發揮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快樂每一節課,開心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