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上學期社會教案《99釐米高的彼得》

幼兒園大班上學期社會教案《99釐米高的彼得》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大班上學期社會教案《99釐米高的彼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感受長大的一些變化,萌發對成長的嚮往和期盼。

  2、知道生活中許多事情與身高有關,個子高矮各有好處。

  3、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4、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掛圖1號,幼兒用書;磁帶。

  活動過程

  1、匯入活動。

  有個小朋友叫彼得,他的個子沒有媽媽高,於是彼得想到了許多事情。下面我們一起來聽聽這個故事,名字叫《99釐米高的彼得》。

  2、傾聽故事,瞭解故事內容。

  ①教師播放故事一遍,幼兒傾聽。播放完後幼兒一起討論。

  ②師:故事裡有誰?

  ③故事講的是什麼事情?

  3、出示掛圖,教師分段講述故事,與幼兒討論故事細節。

  ①講述故事第一段。提問:媽媽比彼得高了許多,還有哪些地方比彼得大,比彼得長?(鼻子、手、腿和胳膊)請幼兒仔細觀察掛圖講述。

  ②講述故事第二段、第三段。提問:長成大人就不再長個子了,還有哪些地方會繼續長呢?(頭髮、手指甲、腳趾甲、身體中間)請幼兒仔細傾聽並講述。

  ③講述故事第四、五段。提問交流:彼得覺得長成大人有什麼好處?

  ④講述故事最後兩段。彼得希望自己長到多大,多高呢?請幼兒仔細觀察掛圖,看圖理解並講述。

  4、再次傾聽故事,幼兒表達願望。

  聽故事後,討論:你希望自己能長多高、多大?為什麼?(引導幼兒自由想象和表達)5、與幼兒一起討論,個子高矮的優缺點。

  教學反思

  “我叫彼得,今天早上媽媽給我量了身高,剛好99釐米高。媽媽說,快一米了。可是,媽媽還是比我高許多,足足有76釐米!而且她的鼻子比我大,手比我大,就連腿和胳膊都比我長。怎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媽媽已經長成大人啦……”

  《99釐米高的彼得》是一個繪本故事,根據故事內容,我設計了兩個目標:

  1、理解故事,感受長大的一些變化,萌發幼兒對成長的嚮往和期盼;

  2、知道生活中的許多事情與身高有關,個子高矮各有好處。於是我依據活動目標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活動:第一個環節是匯入,討論:“你覺得個子高好嗎?為什麼?”第二個環節是幼兒傾聽故事,瞭解故事內容;第三個環節是結合掛圖,教師分段講述故事;第四個環節是幼兒再次傾聽完整故事,表達願望;最後教師小結。

  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孩子並不能對故事完全的瞭解,在討論個子高矮的優缺點的時候,孩子們也沒有很好的意識到身高所帶來的好處。我還從孩子們的操作中,觀察到部分幼兒的傾聽習慣不是很好,導致幼兒理解故事內容的時候,不能完整回答教師的問題。這個現象讓我知道了原來的教學設計的不足之處,幼兒的學習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是被引導的。

  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孩子的細微變化,將孩子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設計實際操作時,應該將生活與幼兒實際聯絡起來,舉例說明,讓幼兒體會到身高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它在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雖然活動已經結束,但是我覺得孩子們對故事內容中的身高沒有太多意識,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孩子也還是沒有了解故事內容,我認為以後還是要多教導孩子生活常識,將孩子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孩子懂得結合生活中的實事,從而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