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孤獨之旅》的教案設計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孤獨之旅》的教案設計

  一、教材分析

  《孤獨之旅》節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課文講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輟學後隨父親一起到荒無人煙的蘆葦蕩放鴨子,經歷了從開始的恐懼、孤獨到暴風雨之夜找鴨子變得勇敢堅強起來的故事。小說語言凝練,含義深刻,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文鑑賞能力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和評價,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語言。九年級的學生,在初一初二時已經接觸過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具備了一定的分析作品的能力。而且即將面臨中考的考驗,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品析和鑑賞能力。因此,教學本文,要緊密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小說的主題,分析人物形象,同時要引導學生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使學生從陌生空曠的自然環境和恐懼孤獨的心理活動等細節描寫中理解“孤獨”的涵義,教給學生一種勇敢,豁達的人生態度。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理解小說內容,體會“孤獨之旅”的含義,深刻理解小說的內涵。

  (2)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說意味深長的語言,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3)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麵對孤獨,樹立勇敢豁達的人生態度。

  重難點:

  (1)理解小說內容,體會“孤獨之旅”的含義,深刻理解小說的內涵。

  (2)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說意味深長的語言,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四、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在新課改理念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陶行知說我們教的法子,來源於學生學得法子,教師在課堂上依據學生學的情況加以適當的引導,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文章內涵。

  五、學法:

  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進入文字,讀出獨特的感受。同時,重視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促成思想的碰撞,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導語:第一次見面,老師非常渴望能和同學們有一個深入的瞭解。同學們能說一說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嗎?(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對學生的發言予以激勵性評價)老師也有自己的愛好,那就是旅行。一路走來,可以欣賞到大自然美妙的風景,可以領略到各地的風土人情。可是,你知道有這樣一種叫做《孤獨之旅》的旅行嗎?你能猜一猜它的內涵嗎?現在,我們就在作家曹文軒的筆下去體驗一下這種獨特的旅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透過與學生的交流,可以拉近與學生的情感距離,調節課堂氣氛,同時,同時,設定懸念,激發學生興趣,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速讀課文,整體感知小說內容,概括故事情節。

  文章較長,可以要求學生採用速讀的方式,快速的瀏覽課文,同時用筆圈畫體現時間地點和人物心理變化的語句,梳理故事情節,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內容。

  學生速讀,勾畫語句。教師

  提醒學生注意把握主要人物和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復述。

  依據課文內容梳理情節:一天早晨,家庭變故中途輟學杜小康迫不得已跟著父親去放鴨——剛離開油麻地時想放棄——確定無法改變時對未來感到擔憂——終於來到目的地面對無邊的蘆葦蕩感到巨大的恐懼——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孤獨越來越強烈——面對蘆蕩,不再突然感到恐慌——暴風雨之夜找到鴨子感到自己長大了,堅強了

  內容概括為:課文講述了少年杜小康輟學後隨父親一起到荒無人煙的蘆葦蕩放鴨子,經歷了從開始的恐懼、孤獨到暴風雨之夜找鴨子變得勇敢堅強起來的故事。

  設計說明:儘管文章很長,但是閱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根基,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要求學生圈點勾畫表現時間和地點的語句,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更好的梳理故事的情節,同時,也是教給學生一種有效閱讀的方法,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為下文的探究和品析做鋪墊。

  (三)、深入探究:

  在理清故事情節和把握主要內容之後,探究題目“孤獨的旅程”中“孤獨”的含義。結合前文的情節分析和內容把握,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解決疑難。

  明確:(1)指空間上的孤獨。杜小康遠離了熟悉的學校,村莊,來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

  (2)指心理上的感受。自然環境的恐懼和對前途的恐懼,以及因為缺少交流的寂寞。

  透過學生的討論,既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又可以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主動的深入的去挖掘文章的深層內涵,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便於下一環節妙點品析的進行。

  (四)妙點品析

  在瞭解了文章的主要情節和內涵之後,著重對文章進行品析。

  什麼叫妙點品析?就是在這篇文章裡面,哪個字用的好,哪個詞用的好,那種修辭方法用得好,哪個地方描寫的好,哪種構思方法好,好在哪裡。這也叫多角度品析。如何揣摩呢?請同學們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我覺得哪個地方好,好在它寫出了什麼,它表現了什麼,它點明瞭什麼。好文章無處不精彩,只要你覺得好並且言之成理即可。

  然後學生要求速讀課文,找妙點並且揣摩。同時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覺得好的地方進行圈點勾畫,作批註,做好發言的準備。

  這一環節要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品味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以此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環境描寫對於表現人物形象的'作用,更為深刻的去理解小說主題。

  比如:學生在妙點分析時,可能會提到文中大量的景物描寫。本文中有著大量的景物描寫,卻並不使人感到單調、乏味。聯絡學生已知的學習經驗可以知道,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除了交代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為人物活動提供具體的背景和推動情節發展,最為重要的作用就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如:“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他望著父親,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此句運用形象的比喻,把蘆蕩比作萬重大山,生動形象的表現了杜小康內心恐懼害怕的心理。蘆蕩之所以如萬重大山,是因為它和萬重大山所給杜小康的感受是一樣的:一種透不過氣來的單調,孤獨。表面上是在寫眼前對蘆蕩的感覺,其實是在寫心中對孤獨的感受,所以說,圍住小船的是蘆蕩,也是孤獨。而後文中暴風雨後對天空和月亮的描寫,營造了一種寧靜的氛圍,表現了杜小康經過風雨之後成長的喜悅。

  再比如學生們可能會提到文中對於鴨群和暴風雨的描寫,開頭結尾的處理,都可以藉助學生的分析去深入理解文章藝術特色,

  文章的妙點比比皆是,設計這一個環節,主要是為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透過讀析結合,以讀促析,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文章的魅力。

  (五)、體驗與反思:

  (1)你如何理解杜小康這一形象,他的成長過程對你有什麼啟示?

  (2)你如何理解“孤獨”這個詞語的內涵?生活中你有沒有孤獨的體驗?你可以談你對孤獨的真實理解,也可以為我們講述你的經歷或者是學完本文之後的收穫。

  設計意圖:杜小康的成長經歷對於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每個人都要面臨孤獨的境地。孤獨不僅指遠離人群的寂寞,它還指內心的一種更為深刻的體驗。屈原是孤獨的,所以他才大喊“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李白是孤獨的,所以才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魯迅是孤獨的,所以他“荷戟獨彷徨”。但他們的孤獨都跳出了自身的狹小範圍,是一種普遍意義的深層,孤獨一種偉大的孤獨。而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對於孤獨的體驗也比較普遍。此處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麵對孤獨,一方面是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切實體驗深刻的理解文章內涵,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六)、小結:

  作者透過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許許多多的孤獨,如何使自己成為生活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老師在這裡有幾句話想送給大家,與大家共勉:“太陽是孤獨的,所以在經歷了黑暗的煎熬之後溫暖人間;月亮是孤獨的,所以在經歷了缺失的痛苦之後明媚夜空;風是孤獨的,所以在經歷了冷熱的碰撞之後詩意漫然;雨是孤獨的,所以在經歷了艱苦的積累之後滋潤萬物;欣賞孤獨吧,當你經歷了淡泊與執著之後,你將如此的與眾不同!”

  (七)、作業:

  1、摘抄本文中精彩的語句,並進行賞析,注意表達的規範性。

  2、將你對孤獨的獨特感受或者經歷寫下來,適當的運用環境描寫。

  教學設計說明:

  1、這節課為了體現新課標的精神,重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深入探究的能力,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吸納語文營養和提高自身素質的樂園。如果課堂時間允許,儘可能地多給學生展示和發現的機會。

  2、學生對於孤獨的理解可能會後不同的聲音,教師應做好充分的預設。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孤獨的內涵,引導學生自我覺悟和調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