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生死夜》第二課時教案
《印度洋上生死夜》第二課時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文篇幅較長,但是脈絡清晰,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在完美的結構裡,延展著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遇到危險——化險為夷——感到欣慰),富有藝術感染力。
2、透過對心理活動的描寫,突出並揭示人物品質。當感覺到所處位置要發生海嘯時,皮埃爾的心理產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是“立即離開這兒”,還是向來往船隻通報這一資訊。當責任心讓他選擇留下打燈語時,它為客輪開始沒有看清燈語而急得發瘋;為妻子生命垂危心在抽搐;當客輪轉航後,他心情反而變得分外平靜;得知沒有船隻和人員傷亡時的欣慰。這些作者都作了細膩的描寫,從而突出並揭示了人物的崇高品質。
二、設計理念:
1、熟讀: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學會閱讀和發展語言,那麼,閱讀能力和語言能力獲得的根本憑藉和途徑是什麼呢?古人告訴我們:最佳也是唯一的辦法就是多讀、熟讀,虛心涵泳,反覆吟誦。也就是說,課文“範型”是憑藉,閱讀實踐是根本。以課文為憑藉,以讀書活動為根本的外部語文(範文語言)資訊的加工內化過程。張田若先生曾經說:“我認為一課書教完之後,成敗的第一個標準應該是學生是否讀熟了課文。”
2、精思:不加咀嚼的朗讀真能讓學生感悟、理解、內化嗎?不啟動思維,不用心體悟,在囫圇吞棗的朗讀中,精彩的詞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學生的大腦中閃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消極被動的“接受式閱讀”向質疑問難的“探究式閱讀”轉變,鼓勵積極探究,大膽質疑,讀出共性中的個性。
3、感悟:我國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勸學》篇中早就認為語文學習的關鍵是感悟自得,“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這種傳統的語文教學精華用到今天的語文教學中,就是強調“披文入情”、“體情悟道”、“遵路識真”。即指導學生邊讀書邊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解讀課文裡的語言文字,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思路,然後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課本中走出來,變成自己的經驗能力。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學習課文內容,理解皮埃爾的心理活動。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皮埃爾船長捨己救人,危險中將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
重點、難點:
理解皮埃爾的心理活動,體會皮埃爾船長捨己救人,危險中將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撰寫批註:
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如此美麗,生命又是如此脆弱,有時生死僅距一步之遙。這節課讓我們走進課文,與書中人物進行一番心靈的對話。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劃出主人公皮埃爾在生死考驗面前的表現,寫上批註。靜靜地讀書,用心去體會。(保證充分的時間寫批註)
二、學習課文:(交流感悟)
緊扣生死主線,讓學生自由提問,自由感悟,逐一解決。
1、方法引路,漸入情境。
尋找自己感動的地方,評價皮埃爾,感受英雄形象。
出示:“不,我不能走!現在我可能是世界上惟一確切知曉這場海難即將發生的人。我有責任向來往船隻通報這一資訊。”
以這句話為例,重點指導學生交流自己讀後的感受、理解、體會,相機讓學生板書皮埃爾是一個怎樣的人?聯絡《船長》一文。
2、文字交流,進入情境。
A辨析文中兩個“抽搐”的不同含義:
(1)此時,克勒松的手腳不停地抽搐,嘴裡吐出大團大團的白色泡沫。
(2)皮埃爾的心也在抽搐,他知道,這很可能是生命力即將耗盡的訊號。
讓學生針對這兩個句子和這兩個“抽搐”質疑。這兩個“抽搐”意思一樣嗎?(查字典、聯絡上下文理解)
克勒松的手腳為什麼會不停地抽搐?
(3)指導朗讀:是呀,皮埃爾的心在抽搐,我們的心也在抽搐;皮埃爾的心十分痛苦,我們的心也十分痛苦;皮埃爾的心異常焦急,我們的心也異常焦急。
(4)朗讀比賽,男生、女生、教師進行朗讀比賽。這時學生的思維火花和迸發的`情感交融在一起,透過朗讀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也走進皮埃爾的內心世界。
3、文字交流,情感體驗
B、他反而變得分外平靜,只是在亡妻的耳朵邊輕輕地說話:“親愛的,原諒我……”
讓學生個性化的讀,教師點評,滲透個性化的朗讀。
C、“謝天謝地,”皮埃爾自言自語,“克勒松,現在你可以安息了……”
配樂《愛無止境》,指名學生朗讀。
三、拓展想象,延伸情境
給課文補白,此時皮埃爾醒來了,看到了最新訊息,但身體狀況還不是非常好,我們只能派五六個代表進去採訪,你們準備問他什麼問題?
上臺表演。
四、探討生命,拓展延伸
我們學過許多有關生死的課文,學習了這一課,你對生命有了什麼新的感悟?寫上一兩句話。
生命感言:_______________ 。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在海嘯這樣的天災面前,人本身是渺小的,然而皮埃爾在生與死的嚴峻考驗做出的抉擇,卻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一個靈魂的偉大,將永遠震撼著我們的心靈。希望同學們在人生的旅途上揚起不朽的生命風帆,樹立起一塊不倒的豐碑。
五、向同學推薦有關生死的文章、書目、電影
六、板書設計:
印度洋上生死夜
皮埃爾 (學生板書對皮埃爾的感悟)
七、江蘇省特級教師、蘇州市語文教研員許紅琴評課:
薛麗芬老師上的六年級的《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課,聽後感覺大氣,充分放手讓學生讀、悟,師生交流順暢。
第一、凸現一個“讀”字,讀有層次,螺旋上升,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時間,充分體悟,讀得順暢。師生相互交流,理解更深了,將文字的情感與自己體驗相結合。學生讀不到位,啟發學生想了再讀。
第二、凸現一個“學生主體”。給學生思考、探究時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學生自主選擇,文字是學生自己讀懂的,情感是學生自己理解的,感受是學生自己體悟的,師生交流融通,教師定位準確,收放自如。教師的點撥使薛老師做到了“理性的教師權威”“平等中的首席”。
第三、凸現學生對文字“多元的解讀”。學生個性化解讀,想自己所想,想別人所想,想別人所未想。
商討:
1、老師的引導也應滲透。如:可讓學生聯絡上文度假時的歡樂,救一個人與救一船人;兩個“抽搐”的理解。
2、師生散點式的討論,最後串成一體,應有一條主線。情感時進時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