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氏族公社時代的居民的教案設計
歷史氏族公社時代的居民的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下列基礎知識: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區、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製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發展階段、距今年代、製造的金屬物品和陶器的新品種、氏族公社瓦解過程中出現的貧富分化現象;黃帝其人以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貢獻;堯舜禹時期的禪讓。
2.透過講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產生活進步的特徵,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認識人類社會是在不斷髮展的觀察能力。
3.透過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們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時期就在生產技術和文化方面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激勵學生的愛國之情。
4.透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階級不是從來就有的。由於生產的發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後期出現了私有制和貧富分化,這是階級和階級壓迫產生的根源。
(二)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
①誰是我國境內最早的居民?
②山頂洞人生活在什麼時候?他們生活的集體是按什麼關係結合起來的?
③什麼叫“氏族”?什麼叫“氏族公社”?
2.匯入新課
我們上節課講到山頂洞人生活的時候,人類社會已經處在氏族公社時期。那麼,繼山頂洞人之後,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國的土地上?他們是怎樣生活的?什麼時候開始種植糧食?什麼時候會建造房屋?什麼時候有了貧富的差別?什麼時候產生了階級?這些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講授的內容。還有,關於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本節課裡也要講到。
3.講授新課
(板書: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並掛出《我國氏族公社重要遺址示意圖》或放幻燈片)
山頂洞人以後1萬多年過去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時候,祖國境內的氏族公社逐漸繁榮起來。東北到黑龍江,西北到新疆,西南到雲南和西藏,東南到臺灣,先後出現了各民族祖先的氏族。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動地展現出那時的情景。
(板書:1.生活的年代——距今約五六千年。指導學生觀看《氏族公社重要遺址示意圖》,瞭解這兩個氏族公社所處的地理位置)
我們上節課講到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了磨製和鑽孔技術,到這時候,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經普遍使用磨製石器(一邊讓學生觀看教材圖畫《半坡的磨製石器》、《河姆渡的骨制工具》,一邊講授)。這時,磨製石器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製作技術有了發展。河姆渡出土的裝有木柄的骨耜就說明了這一點。磨製石器的製作方法大致是:先將石塊敲打成所需的形狀,然後在礪石上蘸水磨光。這種石器光滑平整,比較銳利,用途更廣。考古學上把使用磨製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提問:同學們還記得什麼叫舊石器時代嗎?學生回答後,老師再叮囑要記住新舊石器時代的區別特徵)。那時,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使用弓箭。弓箭比原先的標槍射得更遠、更準,能獵獲更多的動物,這一狩獵技術的重大進步,也是生產工具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請學生看《半坡的骨制箭頭》圖)。
(板書:2.使用磨製石器和弓箭)
由於生產工具的改進,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開始出現。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時期,已經有了農業和畜牧業。
(板書:3.水稻和粟的種植)農業的發明,是婦女的功績。
婦女在長期採集實踐中,逐漸掌握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律,後來她們就在住處附近栽培一些植物,這就是原始的農業。當時的耕作方法,大概是這樣的:人們先用石斧砍倒樹木,放火燒掉,再用石鏟和石鋤平地、鬆土,然後下種,稱為“刀耕火種”。我們的考古學家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遺址裡,發現成堆的稻穀、穀殼、稻杆和稻葉,有的地方發現了米粒。在半坡原始居民遺址裡,發現了許多粟。這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國家。水稻和粟是幾千年來人類賴以生存的兩種主要糧食作物。我們祖先創造的這些成就是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原始畜牧業是從狩獵發展起來的。由於弓箭的發明,獵物多了,人們一時吃不完,就把受輕傷的動物(或活捉的)馴養起來,慢慢就成了家禽家畜。(讓學生觀看《河姆渡的陶豬和陶羊》圖)
儘管這時農業和畜牧業有了發展,但由於生產水平還是比較原始,因此,打獵和捕魚仍然在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板書:4.陶器的製造和原始紡織業)
農業出現後,糧食成了主食,這就需要大量的容器、炊具,陶器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陶器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氏族公社後的一項重要成就。半坡人使用的陶器大多是紅色底子,上面畫著青蛙、鹿形等黑色和褐色的花紋,所以稱為彩陶。科學家把發現了彩陶的原始文化稱為彩陶文化。(要學生翻開書前彩圖,觀看《陝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網紋盆》圖)大家看,這件彩陶盆上繪有人的頭像,圓圓的頭,粗粗的眉,兩眼眯成一條線,耳部各有一條小魚緊連著,形象生動有趣,可以說是一件珍貴的原始工藝美術品。同學們再看這幅圖(指《半坡出土的紡輪》圖),這說明當時已有了原始紡織業。不過,同學們要注意,這時人們所穿的衣服是用麻織成的,而不是棉花,棉花逐漸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那是宋元以後的事情,我們以後再講。
(板書:5.房屋的建造和定居生活)
隨著原始農牧業的發展,人們的衣食來源較穩定了,也就要求生活相對安定。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學會製造和鑿井,過著定居生活。(指導學生觀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頂井架復原圖》、《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復原圖》)半坡人建造的房屋式樣有方、圓兩種,通常為半地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發展而來的一種土木合築的建築,它以坑壁作牆基,在居住面和牆上塗抹草筋泥,抹平後烘烤使其變硬。牆壁依次安豎木柱,以支撐房頂。房頂用草木搭成,並且抹一層草筋泥,以便抵禦風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多為長方形,是由巢居發展而來的“幹欄式”木結構建築,它以豎立的木樁為底架,在木樁上鋪梁搭木板,在木板上建長脊短簷房屋,房頂覆蓋茅草,木構技術已相當成熟,樑柱間用榫卯接合。有了房屋,可以避風雨寒暑,防備蟲蛇猛獸,定居比自然洞穴條件好多了。
(板書:6.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
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提問: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處於哪個階段?學生回答後,接著提問:這個階段有什麼樣的特點?學生回答後,老師歸納)
(1)婦女在生產、生活中起著主導作用。因為那時男子打獵,工具簡陋,不能經常獲得東西,更不能獲得很多東西,充分保證全氏族成員的生活。在那種條件下,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成為比打獵可靠和經常的生活資料來源。而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都是婦女的工作,由於婦女的勞動能保證全氏族的生活,婦女在氏族裡就處領導地位。
(2)在氏族公社裡,財產都歸氏族集體所有,大家共同勞動,共同消費,沒有貴賤貧富之分,也沒有階級區別,人們過著平等的生活。
關於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我們除了從他們的遺物和遺址中去追溯外,還可以從有關的'傳說來印證。(讓學生閱讀教材關於伏羲氏和神農氏傳說的小字部分,老師不作講述)
(板書: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我們的祖先在同自然界的長期鬥爭中,頑強拼搏,不斷前進。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男子在生產生活中逐漸取代了婦女,佔了支配地位。距今約五千年的時候,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一帶的氏族部落,先後進入了父系氐族公社時期。
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發現的一處遺址,生動地反映了我國父系氏族公社的景象。(讓學生閱讀課文關於大汶口文化的註釋。板書:1.生活的年代——距今約四五千年2.父系氏族及氏族瓦解時期的代表)
這時,農業已是重要的生產部門,糧食有了剩餘。(板書:3.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1)農業)從遺址的墓葬中,發現了許多陶杯、陶瓶等酒器隨葬品,這些東西間接地證明當時糧食有了剩餘,因為只有在滿足了基本食用的前提下,人們才有可能把剩餘的一部分糧食用於釀酒。
(板書:(2)青銅器、黑陶和白陶的製造)
由於糧食有了剩餘,一部分人脫離農業生產,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手工業因此也有了發展。其中,一個重要表現是出現了青銅器。這說明當時社會生產力有了重大進步,已從新石器時代向“銅石並用時代”轉變,原始氏族制度已接近尾聲。另外,製陶工藝也有了顯著進步,出現了黑陶和白陶兩個新品種。(指導學生看課本圖畫)特別是白陶的製作,為以後瓷器的出現奠定了技術基礎(老師簡略介紹一下陶與瓷的區別)
(板書:4.私有財產的出現,貧富分化和階級的產生)
由於生產的發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後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的分化。我們在大汶口遺址墓葬中發現隨葬豬頭、豬下顎骨的墓佔總數的34%,豬頭少者一、兩個,多者達14個,這意味著家畜已開始變為私有財產。私有制的出現,必然產生貧富分化的現象。(指導學生觀看課本圖畫)這是大汶口原始居民一個墓裡出土的綠松石(作簡要解釋)項鍊。類似這樣的珍貴製品,此人墓裡共有180多件。可見這個人十分富有。而在另一些墓裡卻沒有或只有少量的石器、陶器,差距很大,具有明顯的貧富之別。隨著貧富分化的加劇,逐步產生了階級。有了階級,就有了階級壓迫。請大家閱讀一下教材17頁關於河北邯鄲父系氏族公社晚期遺址的小字部分。這個遺址與大汶口遺址屬於同一類文化的遺址,通稱大汶口文化。因此,它可以代表大汶口文化晚期階級產生的情況。
(板書:三、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
與父系氏族公社後期情況相印證的,除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物資料外,還有廣為流傳的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板書:1.黃帝及其對華夏族形成的貢獻)
我們中國人,都喜歡“炎黃子孫”這個稱呼,那麼,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哪個同學知道嗎?(可請一個學生回答)
相傳在大約4000多年以前,黃河流域有許多部落聯盟,黃帝就是一個部落聯盟的領袖(叫學生看教材《黃帝像》)。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促使這個部落聯盟逐步強大。炎帝是居住在西方的一個部落聯盟的首領,蚩尤是南方部落聯盟的首領。在向我國中部地區發展的過程中,(懸掛《和禹的傳說時期地域示意圖》,指圖講解)他們發生了衝突。先是炎帝部落被蚩尤部落打敗。炎帝求救於黃帝。黃帝和炎帝聯合進攻蚩尤,雙方在涿鹿發生了大戰(在圖上找出涿鹿的位置),蚩尤施展法術,製造大霧,對面看不見人,黃帝命令製造一架指南車,識別了方向,打敗了蚩尤,最後將其擒殺。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聯盟結合在一起,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黃帝被奉為華夏族的祖先。後來各族都自認為是黃帝的後代,稱為“炎黃子孫”。這就是中華民族被稱為“炎黃子5a03_112孫”的由來。
(板書:2.堯舜禹禪讓與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先後有堯、舜、禹,那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由推選產生。堯年老了,也同樣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作“禪讓”。(板書,並解釋詞義)請大家閱讀一下教材第17—18頁的小字部分(可叫一個同學朗讀,其他同學看書。讀完後,作概括性講授)從這段文字敘述中,同學們可以看出,被推選出的部落聯盟首領必須德才兼備,以身作則,沒有特權,是社會的公僕。(老師也可適當補充例子,說明堯舜禹的功德,特別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可增加講授內容)
禹做部落聯盟長的時候,我國原始社會已經走到了盡頭。階級社會來臨了。這時,私有財產不斷增加,據說禹家裡很富有,禹的父親為保護自己的財產,修築了土城。部落聯盟首領的權勢也越來越大。有一次,禹召集部落首領在會稽聚會,到會的首領都要帶玉帛來。有個部落首領來晚了,禹竟獨斷地把他處死。為了擴大權勢和財富,部落首領常常驅使成員進行掠奪戰爭,由於有了剩餘產品,戰爭中捉來的俘虜不再殺掉,而變成為奴隸。他們強迫奴隸勞動,強佔奴隸們的勞動成果。禹晚年,用武力平服了不順從他的部落,俘虜這些部落的成員,罰作奴隸。這些事實說明,那時階級、階級壓迫開始產生。至於我國的階級社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下節課我們會講到。
4.鞏固小結
提問:(1)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怎樣生活的?
(2)為什麼說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
學生回答後,教師再依教材要點進行小結。
5.作業
(1)製作《中國原始社會簡表》
(三)教法建議
1.本課考古材料較多,學生自學理解有一定困難,應以講述為主。
2.本課以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產狀況、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貧富分化現象、黃帝對華夏族形成所作的貢獻為重點,以母系轉為父系和階級的出現“禪讓制”為難點。在突破難點上,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向學生講解清楚。
3.講課時要注意把出土文物資料與古代傳說互相印證,說明課文所引傳說反映原始社會哪些發展階段的情況。
4.充分運用直觀教具,利用掛圖或圖片、幻燈片增強學生的認識能力。
5.本課教學結束,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我國原始社會的歷史作簡單的總結,並讓學生製作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