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優質課教案
《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優質課教案
《千里躍進大別山》寫的是劉鄧大軍遵照黨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躍進大別山的過程中強渡汝河的戰鬥,表現了劉鄧首長的英明果斷和解放軍戰士勇猛頑強的精神。教學本課,可以緊扣課題中的“躍進”,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
一、整體把握,感知“躍進”過程
1.板書課題後,以“躍進”為切入口,引導學生根據預習討論:①“躍進”是什麼意思?“大別山”在何處?③誰“千里躍進大別山”?教師相機介紹時代背景,使學生知道劉鄧大軍是奉黨中央的命令躍進大別山的。
2.圍繞“躍進”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①從文中找出“躍進”的近義詞;③劉鄧大軍在“躍進”大別山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緊急情況?③面對這一緊急情況,劉鄧首長是怎麼做的?戰士們是怎麼“躍進”的?④“躍進”的結果怎樣?然後組織討論,讓學生將與問題相對應的段落找出來讀一讀,並理解有關生字新詞。
3.扣住“躍進”,出示提綱,讓學生按照提綱分段:第一段(1節)黨中央命令“躍進”;第二段(2-3節)“躍進”途中遇阻;第三段(4-6節)首長指示“躍進”方法;第四段(7-8節)戰士奮勇“躍進”;第五段(9節)“躍進”取得勝利。
二、層層剖析,理解“躍進”內涵
1.先讓學生默讀第2、3節課文,思考:劉鄧大軍的先頭部隊在什麼地方遇到了什麼情況?為什麼說是“緊急情況”?再組織討論,重點理解第3節,弄清這一節的四句話:第一句講敵人在後面追,在前面堵;第二句講敵人把渡河的船破壞了;第三句講河水很深;第四句總的概括情況十分緊急。四句話之間的關係是先分述再總括。
2.指讀4-6節課文,思考:①面對緊急情況,首長們是怎麼辦的?②劉司令員做了什麼指示?接著組織討論。討論思考①時,指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4、5兩節,使他們明白劉鄧首長進行了實地察看,認真分析了形勢,從而體會首長的英明果斷。討論思考②時,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第6節,使學生知道劉司令員下達指示的三個要點:第一是強調要靠進攻開啟通路;第二是強調必須迅速前進,必須完成黨中央交給的任務;第三是勉勵戰士們要勇、要猛。在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照插圖複述課文4-6節。
3.讓學生帶著“劉鄧大軍是怎樣殺出一條血路躍進大別山的”這一問題讀課文7、8節。從兩個方面去思考:一是戰鬥前的情況,二是戰鬥時的場面。然後透過討論,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理解第7節時,要讓學生體會戰士們遵照首長的指示,做了充分的準備,所以決心大,信心足。理解第8節時,先要讓學生弄清共有幾句話,每句話講什麼,再讓大家想想哪幾句意思相近可以合併,然後給這一段分層。可分為三層:1-2句為第一層,寫搭浮橋,為強渡汝河作準備;3-5句為第二層,寫先頭部隊開啟通路;第6句為第三層,講部隊渡過了汝河。在此基礎上,還要扣住“搭起”、“殺向”、“攻佔”、“撲向”、“拿下”、“進攻”、“開啟”、“衝”等詞,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戰鬥場面,體會戰士們勇猛無比的氣勢。
4.默讀1-9節,想想:①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有什麼重大意義?②開頭與結尾有什麼聯絡?讀後組織討論,讓學生明白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完成了黨中央交給的任務,在敵人的心臟插上了一把鋼刀。課文的開頭與結尾相呼應。
三、品賞佳句,體會“躍進”精神
1.朗讀全文,討論:劉鄧大軍能夠實現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計劃,原因是什麼?課文中哪句話可以集中概括?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幾次?讓學生找出“狹路相逢勇者勝”這一句,並緊扣這一句,分析它三次出現的不同背景,理解它的含義:第一處是劉*承首長的叮囑,是首長對戰士們的勉勵;第二處是說明這句話已深入到了戰士們的心田,變成了大家的決心和行動;第三處是說明劉鄧大軍個個都是“勇者”,同時劉鄧大軍的勝利又再次證明了這句話是非常正確的。
2.“狹路相逢勇者勝”,劉鄧大軍就是勇者,所以取得了勝利。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找出最能反映戰士們是勇者的語句。接著,指名讀出這些語句,並說說理由。然後指導學生完成下列填空,比較這幾個句子有什麼相同之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從而體會出比喻句的作用。
①先頭部隊的戰士_________,殺向敵人。
②_________大軍,向西南方向奔流。
③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_________插進了敵人的心臟。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指導完成造句練習,先讓學生找出“叮囑”“佈置”所在的句子讀一讀,再體會詞語的含義和用法,拓展學生的思路,然後造句。
《冀中的地道戰》作業設計一例
作業是課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單調乏味的抄寫、默寫、詞句練習、單一重複的.作業容易導致學生厭學,降低訓練的效果,因此,課外作業的設計一定要講究技巧,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業,融知識的學習、方法的引導和技能的訓練為一體,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便更好地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教《冀中的地道戰》後,我設計了這樣一項作業:根據課文中介紹的地道的式樣,以任丘地道為例,結合課文中介紹大洞、小洞、氣孔的特點,以及供民兵自己用的“警戒洞”和對付敵人的“陷坑”“迷惑洞”和“孑口”,展開自己豐富的聯想,再動筆把冀中地道繪成一幅圖,結果得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種作業設計,大大提高了學生作業的積極性、創造性,真正把思維活動貫串於語文訓練之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聯想能力和創造能力。學生動筆繪圖的過程也是他們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他們在作業時感受到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為了打擊敵人,什麼辦法都想出來了,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因而地道戰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是一個驚人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