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的程式設計加工教案及反思範文
資訊的程式設計加工教案及反思範文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並嘗試程式設計的主要過程。
2、能力目標:體驗程式設計的獨特魅力,瞭解程式設計加工的內在機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情感目標:透過程式設計實現資訊的加工,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的成就感。
二、重點難點:
1、重點是讓學生體驗透過程式設計實現計算機加工資訊的整個過程,知道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步驟和基本思想方法,從而瞭解計算機資訊加工的內在機制;
2、難點是讓學生理解用演算法描述實際問題,理解人的思維在計算機工作中發揮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實踐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教師提問:學校要開運動會,希望用計算機來處理比賽資料,只有硬體裝置就可以了嗎?
學生回答:需要相關軟體。
再問:哪位同學用過專門的處理比賽資料的軟體?
學生回答多半是沒有。
引出課題:有一位同學已經為此設計了一個小軟體。
演示:100米決賽專案成績排序程式
學生試用。
給出總任務:體驗設計這個軟體的過程。
提問:如果讓我們對這些資料人工排序,怎麼排?
引出概念:“演算法”——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演算法:
1、 如何交換兩變數a,b中的值
在計算中處理此類問題時不能直接交換a,b的值,需臨時變數TEMP,逐步交換
類似交換兩個杯子中飲料,需藉助於另一個空杯子
如a=9,b=2,步驟如下:
(1)將a的值9賦給temp;
(2)將b的值2賦給a;
(3)將temp的值9賦給b;
二、問題解決:
演示:氣泡排序演算法
介紹陣列概念
小遊戲:請5個學生上講臺,發給每人一張大卡片,上面都有一個數字,大小不等。數字不順序,讓學生重新排序。排序規則(從小到大):從左邊第一位學生開始,與相鄰的學生比較卡片上數字的大小,數字大的排在右邊。依次比較,直到排序完成。
小任務:給定一個數組(三四個元素),用冒泡演算法排序。
三、體驗過程:
提問:計算機也會這樣思考嗎?
如何讓計算機知道我們設計的演算法呢?
引出程式設計的一般步驟:
1、需求分析(演算法分析):確定要解決的問題,即要計算機“做什麼”
2、設計算法:對特定的問題設計一組求解步驟或方法。
3、編寫程式:把人工設計的演算法轉換成計算機能識別的程式碼
4、上機除錯與維護:剛寫好的程式不一定正確,必須在計算機上實際執行,排除錯誤,測試能否達到預期的結果
學生可將程式程式碼拷入程式設計環境,藉助註釋文字瞭解程式碼的作用,除錯執行程式,檢查程式執行的結果,體驗程式設計解決問題的樂趣和成就感。
實踐:
完成總任務:體驗設計一個對校運會100米決賽專案成績進行輸入和排序的程式的過程。
四、總結:
1、回顧整個程式設計的實戰過程
指出:現在我們使用的計算機還只能按照人們事先給定的步驟工作。遇到問題時,先要一步一步設計好怎麼做,也就是設計好解決問題的演算法,最後選擇一種合適的計算機語言編寫程式,將人類解決問題的過程用計算機語言表述為指令,從而賦予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計算機是按程式所規定的內容和步驟進行工作的,懂得程式設計的原理和方法將可以更好地利用計算機
2、引導學生藉助“教材實踐”進一步探索。
教學反思:
1、學生對教材中列舉的源程式普遍看不懂。本課要求是體驗過程,能不能換一種方式;
2、在教學過程中,按小組學習是可行的。小組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可形成“夥伴教學”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