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自己單元的教案設計
我們自己單元的教案設計
三、我們自己單元
(一)觀察我們的身體
教學要求
1、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我們的身體。
2、嘗試自己提出研究問題,能透過看、聽、摸等手段對自己和同學的身體結構有個粗略的瞭解,並由此產生進一步觀察和認識自己身體的興趣。
3、能用文字、圖畫等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和同學交流,相互評價觀察結果。
4、初步瞭解人的身體由頭、頸、軀幹、四肢等幾部分組成,左右對稱。
5、在對人體的基本組成的觀察中,發現人體構造的精巧與和諧之美。體驗身體殘障所帶來的不方便,愛護自己的身體,關心和善待身體有殘障的人。
教學準備
白紙、全身圖投影片、殘疾人圖片、放大鏡、尺子、紙筒等。
教學活動過程
1、觀察身體的基本組成和外形特點。
同學們,你們喜歡畫畫嗎?
我們來畫一畫人。先想一想你準備畫誰?畫些什麼?然後仔細觀察一下再畫一畫。
先說一說畫了身體的哪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有什麼特點?
再讓大家猜一猜:你畫的是誰?
出示人體全身圖(投影),認識人體各部分的名稱:頭、頸、上肢、下肢、軀幹等。
觀察同桌同學身體各部分的特點(包括結構靈活、左右對稱、長短粗細等),然後介紹給大家。
2、體驗身體對稱及平衡的好處。
出示一張殘疾人的圖片,觀察描述殘疾人身體外形的特點。
說一說:圖片中的殘疾人在生活工作中會遇到哪些困難?
體驗:只用一隻手拉衣服上的拉鍊。只用一條腿走一段路。
想一想:以前你遇到過哪些殘疾人?怎樣做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幫助?
3、感知身體裡面有什麼。
先猜一猜:我們的身體裡面有什麼?
關於身體裡面有什麼,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老師也有幾個問題,(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補充)如:
心臟在哪個部位?
肋骨在哪個部位?有多少根?
……
你還能用眼睛的觀察來解決這些問題嗎?那你能想出什麼好辦法呢?在小組裡交流一下。
集體交流:我們小組想出了這些辦法:……你對他們小組的辦法有什麼建議?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用得到的方法解決自己提出的各種問題,像以前一樣做好觀察記錄。
交流小組研究的成果:我們知道了身體裡面有……。我們用的方法是……
4、後續活動。
哪些問題我們在課內不能解決,但可以在課餘用查資料的方法解決?
抽時間到校圖書室或街上的書店裡查一查,看看我們能解決哪些問題,同學間互相交流,用摘錄的方法向老師彙報。
(二)我們在生長
教學要求
1、採用舉例的方法描述自己在生長變化。
2、經歷和體驗測量身高、胸圍、心跳、呼吸、肺活量等活動的過程,激發今後繼續測量、分析的興趣。
3、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學會測量前討論、分工,測量後及時記錄資料。
4、透過測量了解自己的身高、胸圍、心跳、呼吸、肺活量等情況。
教學準備
生長變化圖投影片、空白表格、鋼捲尺、直角三角尺、紙筒、帶指標的手錶、貼有刻度的大可樂瓶或雪碧瓶(250ml)、可彎頭的吸管、自己從小到大的照片。
教學活動過程
1、引入新課。
出示6幅生長變化的圖片(投影),觀察是按什麼順序排列的?你是怎樣發現他在不斷長大的?
說說從哪些現象感覺自己也在不斷長大?記錄學生舉的事例。
揭示課題:我們在生長
2、身體的哪些方面在生長變化。
分小組討論:剛才同學們例舉的事例可以分成哪個方面?
交流歸納:身高、胸圍、體重、肌肉、骨胳、心臟、肺
3、怎樣才能準確地知道自己身體的生長變化。
分小組討論:怎樣精確地知道自己身體生長變化的情況?
交流彙報。(不一定有統一的結果,鼓勵學生有自己的想法)
教師介紹:測量並記錄自己現在的身高、體重、胸圍、鞋的尺碼等資料,以後定期測量、記錄,比較這些資料就會發現自己在不斷地生長變化。
4、在老師的指導下測量。
(1)測量身高。
分小組進行。先小組討論一下:測量的方法和步驟、怎樣測得準、怎樣分工,然後相互合作測量(測量過程中可吸收其他小組的測量方法),並討論一下怎樣記錄到表格中(教師提供空白表格),記錄下來。
班級 姓名
(2)測量胸圍。
先集體討論確定胸圍測量的位置,然後按測量身高的合作模式進行測量胸圍,記錄測得的資料。
(3)測每分鐘心跳和呼吸的次數。
先安靜一會兒,使自己全身放鬆,心情平靜。
讓學生說說怎樣測量心跳的次數。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補充。(主要是兩種方法:用紙筒聽和數脈搏的次數,讓學生找到脈搏的位置)讓學生任選一種方法。
讓學生討論分工:聽紙筒數數、計時、記錄。
測三次,取中間的`一次記錄下來。
按上面的合作模式測呼吸的次數。教師強調並示範呼和吸為一次。
(4)測定肺活量。
拿出帶有刻度的瓶子,灌滿水,用玻璃片蓋住瓶口。
倒過來放入盛水的盆內,瓶口朝下。
移去玻璃片,插入吸管(短的一頭)。
深吸一口氣,銜著吸管用嘴撥出氣,讓氣進入瓶內,把瓶內的水排出。
讓瓶子豎直,從瓶子上的水面刻度處讀出數,就是自己的肺活量,記錄在表格裡。
學生根據自己測得的資料進行小組間的交流。
5、後續活動。
制定一份以後定期測量、記錄的計劃表。(主要是時間)保管好表格,以後使用。
(三)猜猜我是誰
教學要求
1、透過遊戲進一步激發觀察自己體形及五官的特徵的興趣。
2、能細緻地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之處,學會抓住特徵進行描述,並用較準確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特徵。
3、體驗幫助別人和獲得別人的幫助。
教學準備
集體照片投影片、白紙片、小鏡子。
教學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
出示一張集體照片(投影),觀察照片中的人長得有什麼不同?
我們每個人都長得不一樣。今天,我們就利用自己的特徵來做個有趣的遊戲,遊戲的名稱就叫做:猜猜我是誰。
2、做遊戲的準備。
集體討論:
這個活動要做得成功,要讓大家容易猜到是誰,最主要的問題是什麼?
身體的哪些方面可以體現一個人的特徵?
交待遊戲的程式:
(1)觀察自己的體形和外貌特徵,寫在紙片上;
(2)先說給小組裡的同學聽,聽聽自己描述的像不像,能不能根據描述的特徵猜到是誰,請小組裡的同學幫助提出些修改意見,在卡片上作一次修改。
(3)在卡片的背面寫上自己的名字;
(4)推選幾名遊戲的主持人,輪流主持遊戲。
(5)主持人、念卡片,大家猜猜卡片上說的是誰。
學生按遊戲程式做準備。
3、做遊戲:猜猜我是誰。
主持人輪流擔任。
4、拓展。
集體討論:描述一個人的特徵可以做遊戲,還能幫助人們做什麼?
5、後續活動。
回家和鄰居的小朋友一起做這個遊戲。
(四)我的手
教學目標:
1.能查閱資料,瞭解人體的有關問題。
2.透過實驗證明手的靈巧與它的構造有關。
3.手是重要的感覺器官,又有感覺的功能。
4.在對人體基本組成的觀察中,發現人體構造的精巧與核心之美。
5.體驗身體殘障所到來的不方便,愛護自己的身體,關心和善待身體有殘障的人。
6.觀察自己的指紋,瞭解指紋的用途。
教學重點:證明手的靈巧與它的構造有關。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我的手
(教學準備:襪子和衣服,用針扎或用顏料點成的盲文數字,冷熱、軟硬、輕重、光滑等不同的物體,有褶皺的飲料管、能套住手指的圓筒,膠帶紙,有關圖片和人體骨骼標本等)
一、引入。
謎語匯入。
二、手的用途。
師:我們的手能幹什麼?
學生討論手的用途。
學生展示手的用途。比如:在投影機的燈光下做手影的遊戲等。
三、提出問題:手為什麼這麼靈巧?
1、師:我們的手為什麼能做這麼多的事?
讓學生產生問題:手為什麼這麼靈巧?
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如:觀察手的結構和形態,手是什麼樣的(手上有什麼)?五個手指是怎樣長在手掌上的?
學生探索活動:觸控手瞭解它的內部,如有多少塊骨頭,哪些地方有關節等?
學生觀察手作握、捏、伸展、彎曲等動作時,皮膚、肌肉、骨的變化。
2、師出示手的骨骼照片,數一數手部的骨頭數量。
四、分組討論:用什麼辦法驗證自己的設想。
師:你能用什麼辦法驗證自己的設想?
學生分組討論,並把討論的結果,驗證的題目和驗證的辦法記在本子上。
五、驗證。
由學生用自己的辦法進行驗證。
手指關節處皮膚上的褶皺,其作用和飲料管上的褶皺相似,具有幫助活動的功能。除了用膠帶紙粘住這些褶皺去體驗手指是否容易彎曲外,還可以給學生準備一些飲料管,讓學生 用手分別去彎折有褶皺的地方和沒有褶皺的地方,比較有什麼不同。
師出示手部骨骼模型,觀察手部關節活動的靈活性。
體驗關節的作用,可用小木片和膠帶紙把手指的某個關節固定住,就象骨折時上夾板一樣。也可以用圓筒套住手指,體會缺少關節將會怎樣。
體驗大拇指的作用。把大拇指和其他四個手指並排緊靠在一起,不單獨分開。或者把大拇指收在掌心,體驗一下手還能靈活地去使用工具嗎?
六、手在感覺方面的功能。
師:下面我們來做“猜一猜”遊戲。要求不用眼睛看。
利用桌子上事先準備的物品,以及學生自己書包和衣袋裡的東西,挑選一些放在一個布袋裡,請一個同學蒙上眼睛,用手去拿出裡面的物品,並說出是什麼,為什麼?接著在每個小組用若干信封或其他袋子分別裝上廢電池、塑膠泡沫、海綿等不同的,讓學生猜。
七、訓練手的感覺。
讓學生區分襪子和衣服的正反連忙兩面;分辨不同質地的紙;各種各樣的樹葉(如表面光滑有蠟的、有茸毛的,新鮮的、壓乾的,不同形狀的——
師準備一些用油漆或乳膠畫點在紙上的盲文,學生辨認盲文。
在次基礎上再介紹分別代表哪個數字,介紹人民幣上的盲文數字。
八、拓展。
觀察一些動物的手?看看和人的手有什麼不同?
觀察生活中有哪些器具利用了手指關節處的褶皺結構?
第二課時 奇妙的指紋(防滑)
(教學準備:鉛筆、透明膠紙、白紙、印泥、顏料、有關指紋的課件或錄象、表格等。)
一、質疑激趣。
放一段錄象是公安人員收集現場作案人的指紋,最後破案的故事。
讓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告訴學生,今天我們的活動內容就是來研究指紋。
二、拓印指紋。
1、師:你有什麼辦法把你的指紋拓印在紙上?或參照書上的方法。
2、方法和步驟:(1)、正像:用鉛筆反覆在紙上塗抹,把手指放在鉛筆印上摩擦,用透明膠帶紙覆蓋在有鉛筆印的手指上,把膠帶紙揭下來貼在乾淨的白紙上。
(2)、反像:取印泥或調好的顏料,手指放上去,粘上顏料後,印在白紙上。
(拓印指紋的方法還有幾種,這只是其中的一種,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拓印指紋)
3、學生完成十個手指的拓印。
三、研究指紋
1、師:警察同志能用指紋來偵破案子,你今天打算怎麼來研究指紋?
2、學生先說一說研究的問題,老師把問題寫在黑板上供學生選擇。(除書本上之外,如:杯子上的指紋如何取下來?指紋有什麼作用?
3、每位學生選擇一至兩個問題進行研究,問題相同的同學可以自由組合成小組,先討論研究的方案,然後共同進行研究。
研究的問題和研究的結果要做好筆記。
四、展示和交流。
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到講臺前對大家說說自己的研究結果,還可以在實物投影儀上進行展示。
五、拓展
1、全班同學的手印圖。
2、人們是怎樣利用指紋的特點來解決問題的?
3、指紋會遺傳嗎?
(五)運用感官
教學目標:
1、透過活動培養學生在學習中自覺地綜合地運用感官的能力;
2、透過活動使學生知道眼、耳、鼻、舌、手是人重要的感覺器官,並瞭解眼睛比其它感官接收的外界資訊多;
3、培養體會愛護自己的身體的意義。
課前準備:
教師:各種投影片,蘋果、桔子、西瓜各兩隻。
學生:每人帶蘋果和桔子各一隻。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出示裝在布袋中的蘋果和桔子讓學生猜是什麼。
2、不用眼睛,你能用什麼方法不知道里面裝的是什麼?
3、你剛才運用了哪些感官?你知道我們人體上有哪些感官嗎?
4、這學期以來,你運用哪些感官學到了哪些知識?
5、匯入,板書課題。
二、體驗眼睛接收的資訊多。
1、你認為在眼、耳、鼻、舌、手這些感官中,哪一個獲取的資訊最多?(猜測)
2、體驗眼睛接收的資訊多。
(1)、拿出準備好的蘋果。
(2)、佈置觀察要求。
(3)、學生進行觀察蘋果,並記錄好觀察記錄。(見表)
運用的感官觀 察 到 的 現 象
眼 耳 鼻 舌 手
(4)、比較得出眼睛接收的資訊多。
三、體驗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綜合運用感官。
1、分別對桔子進行觀察。(小組內成員除一人綜合運用感官進行觀察外,其他人分別用單個感官進行觀察。)
2、組內進行比較,誰獲得的資訊最多?
3、分析:為什麼部分人獲得的資訊多?得出結論。
4、綜合運用感官去判別西瓜的生熟。
四、體驗兩隻眼睛的優越性。
1、猜測人為什麼要用兩隻眼睛看物體。
2、體驗兩隻眼睛的優越性。
(1)、兩隻眼睛看到的範圍大。(眼睛正視前方,比較一隻眼和兩隻眼看到的範圍。)
(2)、兩隻眼睛看得清楚。(用視力表進行比較)
(3)、兩隻眼睛看到物體的位置比較準確。(用一支筆豎在自己眼睛的正前方,分別用左、右和雙眼看筆,進行比較。)
五、拓展知識。
1、教師演示情境。(摔了一跤,手不能動了,該怎麼?)
2、怎樣才能知道骨頭有沒有斷?
3、你還知道人們發明了哪些器材來幫助我們去觀察。
4、教師投影補充。
六、體會保護五官的重要性。
1、通過蒙住眼,塞住耳朵等活動來感受五官的重要性。
2、討論五官給人帶來的好處。
3、我們應該保護好自己的五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