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教案設計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教案設計
一、教材分析
學生在第3章的學習中曾經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當時就遇到過用什麼材料做細胞膜的問題。本節課從這個問題入手,讓學生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角度分析,用什麼材料做細胞膜,能更好地體現細胞膜的功能。還可以用設計問題串,分析科學家探索生物膜結構的曲折歷程,學生易學。
二、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簡述生物膜的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探討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
2、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和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解決方法:
1、設計問題串分析討論後,讓學生歸納總結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要點。
2、教師呈現生物膜的結構模型示意圖,結合闡述其基本內容。
2、教學難點: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解決方法:
用設問法講解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在層層剝去“筍衣”中顯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3章對生物膜的成分和功能有所瞭解,又安排了學生預習這節內容,所以學生學起來感覺不難,但科學家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學生感覺有難度。
五、教學方法:
講述法、啟發式。
六、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需瞭解的知識點。
2、討論回答相關問題。
(二)情景匯入、展示目標
1、根據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分析,用哪種材料做細胞膜,更適於體現細胞膜的功能?
2、你還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細胞膜嗎?
學生討論回答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科學家懷著對物質跨膜運輸現象產生的疑問,開始對生物膜結構的漫長探索,讓我們重溫一下這段歷程。
1、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設問1:要弄清一種物質或物體的.結構,首先要弄清其組成成分。
那麼,細胞膜的組成成分是什麼呢?(介紹歐文頓的實驗和推論)
對膜的研究為什麼是從生理功能入手呢?(主要是限於當時的條件)
設問2:歐文頓的推論是否正確呢?細胞膜中除含有脂質外,還有沒有其他成分呢?(介紹科學家的化學分析結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分析假說是如何提出的,假說與觀察和實驗證據的關係)
設問3:脂質和蛋白質是怎樣形成的呢?(介紹兩位荷蘭科學家的實驗,分析脂雙層這一結論的由來)
設問4:蛋白質位於脂雙層的什麼位置呢?(簡介20世紀40年代的推測和羅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結構模型)
指出“三明治”結構模型的不足,說明細胞膜不應是靜態的剛性的結構,而應當是動態的彈性的結構。
設問5:有什麼證據證明細胞膜中的物質是不斷運動的呢?(重點介紹熒游標記小鼠細胞和人細胞融合實驗,指出細胞膜具有流動性;並討論技術的進步在細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強化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2、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教師呈現P68生物膜的結構模型示意圖,闡述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①磷脂雙分子層構成了膜的基本支架。②蛋白質分子有的鑲嵌在磷脂雙分子層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雙分子層中,有的橫跨整個雙分子層。③在細胞膜的外表有一層糖蛋白,叫糖被。與細胞識別,資訊交流有關。④具一定的流動性
九、板書設計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1、19世紀末,歐文頓提出:膜是由脂質組成的。
2、20世紀初,對膜化學分析:膜是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的。
3、1925年荷蘭科學家提出:膜中的脂質分子排列為連續的兩層。
4、1959年羅伯特森提出膜的靜態結構。
5、1970年提出膜具有流動性。
6、1972年提出流動鑲嵌模型。
二、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1、膜的成分
2、膜的基本支架
3、膜的結構特點
4、膜的功能特性
十、教學反思:
用課件展示科學家的實驗方法,補充一些材料,便於訓練學生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