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體免疫系統》教案

生物《人體免疫系統》教案

  第1節 人體免疫系統

  a考點複習目標

  1、知道:免疫的歷史

  2、識記:免疫的概念和分類、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現代免疫學的應用(選學)

  3、理解:淋巴細胞的起源和分化、抗原和抗體

  4、應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5、透過對免疫學知識的理解,具備對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免疫方面的問題會熟練分析的能力。

  b知識要點提綱

  c重點難點突破

  1、非特異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又叫做非特異性免疫,它是透過遺傳鞏固下來的,對抗原的識別和作用沒有特異性。它能在特異性免疫因素出現前防止病原體定居,限制病原體擴散和繁殖,是機體防禦機能的第一道防線。它的防禦機制跟下列因素有關:

  ①屏障 機體完整的皮膚和粘膜是防禦病原體侵入的有效屏障。皮膚的皮脂分泌物和汗液含有殺滅病菌的脂肪酸。呼吸道粘膜的溼潤表面能誘捕異物,並用纖毛清除它。胃粘膜分泌的胃酸也有滅菌作用。鼻腔分泌物和唾液裡含有的粘多糖,能滅活某些病毒,眼淚中含有的溶菌酶,能殺死某些細菌。

  ②體液因素 在體內抑制微生物生長的物質是透過體液廣泛分佈的。如溶菌酶存在於機體的大部分組織內,也存在於鼻和腸的粘液、唾液、汗液及尿中。它是一種低分子量的鹼性蛋白質,能分解細菌的細胞壁,進而引起細菌溶解。又如補體是由將近20種不同血清蛋白質組成的多分子系統,有獨特的生物活性。補體能跟各種抗原—抗體複合物結合而啟用,如果複合物的抗原是細胞,補體可使細胞溶解。補體也能被細菌類毒素等啟用,再產生各種活性物質,參與中和病毒,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吸引中性粒細胞等。

  ③吞噬作用和炎症反應 在非特異性免疫中有活躍地吞噬外來顆粒的細胞群。例如,巨噬細胞能吞噬細菌,對炎症反應有保護作用,吞噬細胞集中在感染部位,有活躍的吞噬功能。同時炎症部位溫度升高,不利於病原體生存。

  ④生理因素 例如體溫在決定機體對某些傳染因子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時是一個重要因素。各種感染以後的發熱,有助於免疫反應和抑制入侵微生物的生長。因此,發熱可以看作是對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種保護反應。

  ⑤遺傳和營養因素 不同種或同種的個體,由於遺傳的原因,對傳染病的易感性有較大差別。另外營養不良會增加對各種細菌疾病的易感性,或使白細胞減少,或降低白細胞的吞噬活性。

  2、特異性免疫

  獲得性免疫又叫做特異性免疫,它必須在機體免疫細胞與抗原接觸後才能產生,對抗原的識別和作用有特異的選擇性。特異性免疫是微生物突破機體天然非特異性免疫機制後遇到的第二道防線。進行特異性免疫的細胞主要是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按照它們的作用機制,可分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兩種。

  ①細胞免疫 這類免疫主要透過T淋巴細胞完成。T淋巴細胞是由骨髓中生成的造血幹細胞進入胸腺後,在胸腺的誘導下增生、分化而來的。它的細胞膜上有特殊的受體,能存活幾個月到幾年。T淋巴細胞在胸腺成熟後,透過血液分佈到全身淋巴結和脾臟等有關器官中去,發揮細胞免疫的作用。

  當細菌或病毒入侵體內後,巨噬細胞吞噬了它們,並將它們的帶有抗原的蛋白質碎片和帶有組織相容性標誌的MHC蛋白質呈現給T細胞,刺激T淋巴細胞增殖分化。成熟的T淋巴細胞可分三個亞群,即效應T細胞、輔助性T細胞和抑制性T細胞。

  效應T細胞的功能主要承擔細胞免疫。當它跟抗原接觸後產生多種淋巴因子,其中包括:淋巴毒素,它能抑制靶細胞的分裂;轉移因子,它能使正常淋巴細胞變成免疫淋巴細胞,使體內淋巴細胞增多,從而增強細胞免疫反應;干擾素,它能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單核——巨噬細胞趨化因子,它能吸引單核——巨噬細胞,增加對靶細胞的殺傷能力。輔助性T細胞協助B淋巴細胞活化,產生抗體。抑制性T細胞可以透過抑制各種T細胞和B細胞來調節、控制免疫反應。

  ②體液免疫 這類免疫透過B淋巴細胞完成。B淋巴細胞,在鳥類是由骨髓造血幹細胞在腔上囊分化、發育而來。在哺乳類和人類,有人認為是由骨髓或腸道淋巴組織分化、發育而來。B淋巴細胞膜上有獨特的表面抗體——免疫球蛋白(Ig)。免疫球蛋白有5種,分別為IgG、IgM、IgA、IgD和IgE。它們都有4條肽鏈、2條輕鏈和2條重鏈。輕鏈和重鏈包圍區域的前端(V區)是同抗原結合的部位。這個部位的輕鏈和重鏈各由100個以上的氨基酸組成。這些氨基酸的排列是可變的。氨基酸共有20種,每種新排列都能產生一種抗體。因此,在V區可以形成許許多多種抗體。抗體進入體液發揮免疫作用,所以叫做體液免疫。

  3、正常免疫反應和異常免疫反應

  免疫反應具有兩重性,它可以對人體產生有利或有害兩種結果。根據免疫反應的不同結果,可以將免疫反應分為正常免疫反應和異常免疫反應兩類。

  正常免疫反應是指機體的免疫功能正常,能對非己的抗原產生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以排斥異物,發揮免疫保護作用。例如,機體透過正常免疫反應,抵禦病原體的感染,清除變異細胞,抑制腫瘤的發生或轉移等。

  異常免疫反應是指機體的免疫功能失調,免疫反應過強或過弱,對自身造成免疫損傷。例如,免疫反應過高過強時,常會發生支氣管哮喘、蕁麻疹和青黴素過敏性休克等疾病,以及因某些原因而不能識別自我而造成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又如,免疫反應過低過弱時,常常發生反覆感染、免疫缺陷症,或因免疫監視功能差而容易發生腫瘤。

  d典型例題講解

  【例1】(2000年廣東高考試題)在製備蛇毒抗毒素血清時,須將滅毒的蛇毒液注人家兔體內,引起免疫反應。這一免疫反應和所用的蛇毒分別是( )

  A.特異性免疫、抗原 B.特異性免疫、抗體

  C.非特異性免疫、抗原 D.非特異性免疫、抗體

  【解析】當病原體或異物侵入體內時,免疫系統發生一系列反應,產生一種抵抗該異物的特殊蛋白質即抗體,而引起免疫反應產生抗體的物質稱為抗原。免疫可以分為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兩類。非特異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對所有的病原體都起防禦作用;特異性免疫是指後天生活中受到外來病原體等物質刺激時,產生抵抗該物質的抗體,從而獲得防禦功能。題目中已明確交待,滅毒的蛇毒液注人家兔體內,引起免疫反應,因此,蛇毒就是抗原,發生的'免疫反應應為特異性免疫。

  【答案】A

  【例2】(2002年天津高考試題)取一隻小鼠的皮膚,分別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膚移植更易成功。這個實驗結果說明對異體皮膚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

  A.造血幹細胞 B.T淋巴細胞 C.B淋巴細胞 D.吞噬細胞

  【解析】淋巴細胞是一種免疫細胞,有兩種:一種是T淋巴細胞,在動物及人體內執行細胞免疫,即攻擊異體細胞、體內衰老死亡的細胞、非正常細胞等,這種細胞不產生抗體;另一種是B淋巴細胞,在動物及人體內執行體液免疫,即在受到抗原刺激後,轉變成致敏B淋巴細胞,再發育成漿細胞,或轉變成記憶細胞,這種細胞能夠產生抗體。淋巴細胞起源於造血幹細胞,幹細胞在中樞免疫器官內經過分裂分化,最後形成具有特異性抗原受體的淋巴細胞。吞噬細胞主要分佈於血液中,各種組織中也有一定數量的分佈,它們主要吞噬細菌、消化細菌,在機體內起著重要的防禦作用。按題意,對異體皮膚排斥起重要作用的,即對異體細胞排斥起重要作用的就是T淋巴細胞。

  【答案】 B

  【例3】(2001年天津高考試題)科學家用小鼠骨髓瘤細胞與某種細胞融合,得到雜交瘤細胞,經培養可產生大量的單克隆抗體,與骨髓瘤細胞融合的是( )

  A.經過免疫的B淋巴細胞 B.不經過免疫的T淋巴細胞

  C.經過免疫的T淋巴細胞 D.不經過免疫的B淋巴細胞

  【解析】骨髓瘤細胞實際就是癌細胞,這種細胞最大的特點是能夠進行無限增殖,當利用骨髓瘤細胞與某種細胞融合後,能夠保留骨髓瘤細胞的這種無限增值的特性,這為根據人們的需要進行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淋巴細胞是一種免疫細胞,有兩種:一種是T淋巴細胞,在動物及人體內執行細胞免疫,即攻擊異體細胞、體內衰老死亡的細胞、非正常細胞等,這種細胞不產生抗體;另一種是B淋巴細胞,在動物及人體內執行體液免疫,即在受到抗原刺激後,轉變成致敏B淋巴細胞,再發育成漿細胞,或轉變成記憶細胞,這種細胞能夠產生抗體。按題意,骨髓瘤細胞與某細胞融合後能夠產生大量單克隆抗體,產生抗體是經過免疫後的B淋巴細胞的特點,所以與骨髓瘤細胞融合的細胞一定是經過免疫的B淋巴細胞。

  【答案】A

  【例4】(2001年廣東)兒童受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後,有的不表現出明顯症狀,卻獲得

  了對小兒麻痺症的抵抗力,這種免疫是( )

  A.非特異性自然免疫 B.非特異性人工免疫

  C.特異性自然免疫 D.特異性人工免疫

  【解析】特異性免疫是指人出生以後,在生活過程中透過感染或預防、接種等,受到有關

  病原體的刺激而產生的一種專門對這種病原體起作用的防禦功能。人在患過傳染病以後獲

  得的免疫叫做自然免疫。據此,人對小兒麻痺症的抵抗力並非天生就有的,而是受脊髓灰

  質炎病毒感染後而獲得的,因此,這種免疫是特異性自然免疫。

  【答案】C

  【例5】下列各項中,只屬於細胞免疫功能的是( )

  A.抑制病菌的繁殖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體細胞的能力

  C.效應T細胞與靶細胞直接接觸,導致靶細胞死亡

  D.使細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解析】細胞免疫區別於體液免疫的最大特點是效應階段中效應T細胞與靶細胞密切接觸,啟用靶細胞內溶酶體酶,使靶細胞的通透性改變,滲透壓發生變化,導致靶細胞裂解死亡。B和D主要體現體液免疫的作用,而A的敘述比較籠統、不明確。

  【答案】B

  【例6】現有一幼鼠,先天缺胸腺,此鼠的免疫狀況是( )

  A.有全部的細胞免疫功能 B.喪失一切免疫能力

  C.有全部的體液免疫能力 D.保留部分體液免疫能力

  【解析】胸腺產生的是T細胞,T細胞接受刺激形成效應T細胞,進行細胞免疫。骨髓產生的是B細胞,B細胞接受刺激形成效應B細胞,產生抗體進行體液免疫。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之間,既各自有其獨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發揮免疫效應。先天缺胸腺將喪失細胞免疫能力,但保留部分體液免疫能力。

  【答案】D

  【例7】下列疾病中不屬於自身免疫病的是( )

  A.風溼性心臟病 B.類風溼性關節炎

  C.冠心病 D.系統性紅斑狼瘡

  【解析】人體的免疫系統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會對自身成分發生免疫反應。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人體的免疫系統也會對自身成分起作用,發生自身免疫反應。如果自身免疫反應對自身的組織或器官造成了損傷並出現了症狀,就稱為自身免疫病。常見的自身免疫病有風溼性心臟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答案】C

  【例8】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中,均有記憶細胞產生,記憶細胞產生於( )

  A.感應階段,由B細胞和T細胞增殖分化而來

  B.反應階段,由B細胞和T細胞增殖分化而來

  C.效應階段,由B細胞和T細胞增殖分化而來

  D.反應階段,由效應B細胞和效應T細胞增殖分化而來

  【解析】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中,在反應階段,T細胞或B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後,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應T細胞或效應B細胞。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小部分T細胞或B細胞成為記憶細胞。當同一種抗原再次進入機體時,記憶細胞就會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應T細胞或效應B細胞,繼而產生更強的特異性免疫反應。

  【答案】B

  【例9】關於艾滋病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可透過握手傳播

  B.艾滋病患者的根本原因是病菌感染

  C.HIV能攻擊人體的免疫系統,特別是攻擊B細胞和T細胞,導致患者喪失一切免疫機能

  D.人體感染HIV後,潛伏期可達2~10年

  【解析】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能夠攻擊人體的免疫系統,特別是能夠侵入T細胞,使T細胞大量死亡,導致患者喪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種傳染病則乘虛而入。人體感染HIV後,經過2~10年的潛伏期,可發展成艾滋病。

  【答案】D

  【例10】白血病又名血癌,是一種死亡率極高的病症,在我國發病率為2.76/10萬。在兒童的惡性腫瘤發病率中,白血病居第一位。白血病是由於造血幹細胞增殖分化異常而引起的惡性增殖性疾病,它不僅影響骨髓及整個造血系統,還侵犯身體其他器官。目前能根治白血病的唯一方法是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請問:

  (1)造血幹細胞的三種來源是 、 和 。

  (2)當前治療白血病的首先方法是 。但在沒有親緣關係的骨髓中其配型相合的僅有 ,在同胞兄弟姐妹中也僅有25%的機率,試簡述其原因:

  。

  (3)當來自臺灣的骨髓再一次注入江蘇泰州白血病少女陳某體內的時候,不僅標誌兩岸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同時又讓我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不是在祖國大陸找不到理想的髓源,而是骨髓庫裡可供組織配型的骨髓資料太少了。由此對你的啟發是

  。

  (4)隨著臨床醫學的進步,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越來越成熟,從 中提取分離造血幹細胞的方法,將得到更廣泛地應用。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和免疫學應用的有關知識,同時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造血幹細胞主要來源有骨髓、外周血和臍血。白血病是惡性疾病,目前根治白血病的唯一方法是進行造血幹細胞的移植,其中骨髓移植是首選方法。在抽取捐獻者骨髓前,需要先進行區域性麻醉,穿刺針穿過皮膚、皮下組織、肌肉、刺破骨髓膜到髓腔,在抽取髓液時捐獻者會有痛感,給捐獻者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如今隨著臨床醫學的進步,從外周血和臍血中提取造血幹細胞,無痛苦,將得到更廣泛地應用。

  【答案】(1)骨髓 外周血 臍血 (2)骨髓移植 萬分之一 每個人的細胞表面都帶有一組與別人不同的組織相容性抗原(即人類白細胞抗原,簡稱HLA),如果將別人的器官或組織移植到病人身上,病人的免疫系統會認出這是“非己”成分而加以排斥。

  (3)大家應消除傳統的錯誤觀念,伸出友愛之手,為患者奉獻一份愛心

  (4)外周血或臍血

  【例11】以下圖解為體液免疫的三個階段,請根據圖回答:

  (1)圖解中 過程為感應階段, 過程為反應階段, 過程為效應階段

  (2)I過程產生的抗體,其成分是 。

  (3)效應階段的機制是 成為被作用的物件;效應B細胞分泌的 可以與

  特異性結合,從而發揮 。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體液免疫過程的理解與識記。特異性免疫有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體液免疫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連續過程,大體上分為三個階段:感應階段、反應階段和效應階段,感應階段是抗原處理、呈遞和識別的階段;反應階段是B細胞增殖分化形成效應B細胞以及記憶細胞的階段;效應階段是效應B細胞產生的抗體與相應的抗原特異性結合,發揮免疫效應的階段。

  【答案】(1)ABD CEFH IG (2)免疫球蛋白 (3)抗原 抗體 抗原 免疫效應

  【例12】用大劑量的X射線去照射去胸腺的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免疫功能。此時如果輸給來自胸腺的淋巴細胞,免疫功能得到部分恢復,但與正常小鼠不同,不能產生遊離抗體。如果用X射線照射後,只輸給來自骨髓的淋巴細胞,去胸腺的小鼠產生抗體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分析以上事實說明了什麼?

  【解析】該題解答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人體特異性免疫的種類有幾種?認真比較淋巴細胞的起源、種類和功能。二是採用比較的方法,分析該題中每個實驗的條件和結果,找出其聯絡和異同點,如下圖所示:

  (1)輸給來自胸腺的淋巴細胞 免疫無抗體

  (2)輸給來自骨髓的淋巴細胞 產生抗體。

  由此推出結論如下:

  【答案】胸腺產生的是T細胞,T細胞接受刺激形成效應T細胞,進行細胞免疫。骨髓產生的是B細胞,B細胞接受刺激形成效應B細胞,產生抗體進行體液免疫。

  (三)綜合透析

  a複習導向

  1、學科內綜合

  植物激素主要與植物營養生殖、單性結實、細胞的生長和分化等知識相聯絡。動物激素和神經調節直接涉及到細胞的結構和生理、新陳代謝、生殖、生長和發育等各項生命活動的進行,因此這部分內容的知識是本章學科內綜合題的素材。內環境與穩態更可以與pH值調節、水鹽平衡、血糖調節、溫度調節、營養平衡、免疫等內容放在一起綜合分析,所以也是本章學科內綜合題的重要素材。

  2、學科間綜合

  植物激素學科間的綜合主要與有機化學的有關知識有聯絡,如植物激素的分子結構、命名、生長合成和有機合成。動物激素和神經調節跨學科之間的滲透主要集中在激素的化學組成與有機化學方面的知識和聯絡。內環境與穩態、pH值調節、水鹽平衡、血糖調節、溫度調節、免疫也很容易與物理、化學進行跨學科交叉滲透,如人體的pH值調節包含了化學中的酸鹼平衡,人體的水鹽平衡包含了化學中的離子的流動、電位的守恆,免疫知識點中包含了物理中的放射性物質的跟蹤應用等。

  3、與人類生產活動相關滲透點

  植物激素原理應用於農業生產,提高作物產量,消除雜草。動物激素原理應用於人工養殖。神經調節、內環境與穩態、pH值調節、水鹽平衡、血糖調節、溫度調節等原理應用於生活實踐,提高人口素質,改善生活質量。免疫學原理更廣泛地應用於生物工程領域,製造出新藥物來治癒疾病。

  b名題精析

  【例1】下圖是突觸模式圖,請據圖回答(括號內寫標號):

  (1)用箭頭在圖下方的長框中標出神經衝動的傳遞方向。

  (2)⑤中所包含的化學遞質是 或 ,這些物質可與①作用改變[ ]

  的離子通透性;結構①的形成與細胞結構中的細胞器 有關,結構⑤

  的形成與細胞器 有關。

  (3)維持Na+、K+濃度在細胞內外的差異,與[ ] 的代謝活動密切相關。

  (4)若⑦內的氧分壓為A,二氧化碳分壓為B,⑦外的氧分壓為A',二氧化碳分壓為B',則它們的大小關係為:A 於A',B 於B'。

  【解析】突觸中神經傳導方向是:突觸前膜 突觸間隙 突觸後膜(③)。當神經衝動到達突觸小體時,引起突觸小泡⑤與突觸前膜貼附融合破裂向突觸間隙釋放化學物質,(中樞神經系統內的化學物質有乙醯膽鹼、或單胺類物質、或氨基酸類)放出的遞質彌散到突觸後膜,遞質分子立即與突觸後膜的突觸受體①結合,引起另一個神經元的變化。在此傳導過程中,突觸小泡的形成與高爾基體的分泌有關。突觸受體(蛋白質)的合成與核糖體有關。維持細胞內外Na+(內低外高)、K+(內高外低)的差異需主動運輸,消耗大量ATP,與線粒體代謝有關。線粒體是產生CO2、消耗O2的場所,線粒體O2濃度低,CO2濃度高。

  【答案】(1) (2)乙醯膽鹼、單胺類物質 [③]突觸後膜 核糖體 突觸小泡 高爾基體 (3)[⑦]線粒體 (4)小 大

  【例2】據報道,我國西南某地,一個人口只有五萬多人的地區,呆小症患者竟高達1223人,佔總人口的2.3%。科學工作者透過調查瞭解到:1958年以前,該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森林覆蓋率在40%以上,從未出現過呆小症患者。後來,由於大規模毀林開荒,森林覆蓋率下降至10.4%,呆小症的發病率也隨之大幅度提高。請根據以上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毀林開荒導致呆小症患者增加的原因是 。

  (2)該地區正常兒童成年後,還可能患與此有關的疾病是 。

  (3)為預防呆小症患者的增加,應及時採取的措施是 , 。

  (4)這一事實進一步說明人類的生產活動必須遵循 的規律。

  (5)已知IO3━可與I━發生反應:IO3━+5I━+6H+=3I2+3H2O,根據此反應,可用試紙和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質進行實驗,證明在食鹽中存在IO3━。可供選用的物質有:

  ①自來水 ②藍色石蕊試紙 ③KI澱粉試紙 ④澱粉 ⑤食醋 ⑥白酒

  進行上述實驗時必須使用的物質是

  A.①③ B.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④⑥

  (6)人從食物中攝取碘後,碘便在人體某器官中積儲,在該器官內透過有關化學反應可形成某種物質A,A的合成過程可表示為:

  則C的結構簡式為 。

  【解析】這是一道以碘元素為中心的生化綜合測試題,綜合了激素調節、環境保護、化學方程式等相關內容。缺碘會導致人體不能合成甲狀腺激素,嬰幼兒時期缺少會得呆小症,,成年人缺少會得大脖子病。化學方面考查了離子方程式的反應物對方程式的影響及碘的鑑定、化學結構簡式的書寫。

  【答案】

  (1)水土流失導致土壤中缺碘 (2)大脖子病

  (3)立即給孕婦和嬰幼兒補充碘製劑;停止砍伐樹木;讓當地居民食用含碘的食鹽、多吃含碘的食物。(答對其中兩項即可得滿分)

  (4)生態平衡 (5)B

  (6)

  【例3】人體的血液中存在一定濃度的H2CO3、HCO3━,建立如下平衡:H2CO3 HCO3━+H+。體內H2CO3濃度增大時,可分解,透過肺部排出CO2;而HCO3━濃

  度太大時,可從腎臟增加排出量。血液中一定濃度的H2CO3、HCO3━的存在,能幫助人體維持一定的pH值(7.35~7.45)。

  (1)人體血液的pH值變化0.4個單位以上,就會有生命危險,某病人血液pH值較正常人(pH以下7.4計)變化了0.3個單位,他體內血液的H+濃度是正常人的 或 倍。(已知:lg2=0.3,lg3=0.48)

  (2)當某些因素引起血液中酸度增加時,血液的pH值為什麼能維持基本不變?(用化學方程式簡要說明) 。

  【解析】這是一道有關穩態的生化綜合題。

  (1)根據c(H+)=10━pH,得正常人:c正(H+)=10━7.4,某病人:c病(H+)=10━7.1或10━7.7

  所以

  (2)酸性物質進入血液後,血液中的緩衝物質就會與之發生作用。如乳酸進入血液後,就與血液中的碳酸氫鈉發生作用,生成乳酸鈉和碳酸。碳酸是一種弱酸,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多時會刺激呼吸中樞,使呼吸運動增強,增加通氣量,從而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由於緩衝物質的調節作用,血液的酸鹼度不會發生很大變化,從而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答案】(1)2或1/2 (2)血液酸度增加,c(H+)增加。H++ HCO3━ H2CO3,

  H2CO3 H2O+CO2,CO2積累,透過神經系統使呼吸加快,再透過呼吸排出體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