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教案

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教案

  教材分析:

  “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是七年級《生物學》(上)中繼“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水迴圈”之後和“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個學習內容,在教材編寫及知識結構中起者承上啟下的作用。共1課時。

  教學目標:

  闡明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透過實驗驗證綠色植物在光下製造澱粉。

  在實驗中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能力。(重點、難點)

  理解光合作用發生的場所和產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培養學生體驗生物探究中的科學方法。(重點、難點)

  透過學習使學生養成愛護綠色植物的情感。(重點、難點)

  學生準備:

  預習本課實驗操作內容。

  課前準備:各實驗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將實驗用植物進行必要處理。

  查詢有關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資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及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植被,愛護森林的意識。

  教師準備:

  根據課本準備實驗《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的材料用具。特點是:準備兩株不同處理的天竺葵(洋繡球)。一株是與書中實驗要求一致的處理方法,同時,還要選取一個葉片讓它全部被遮光紙遮住。另一株是提前一天結束暗處理的植株,注意在這株植物上要選取不同著生位置的葉片進行遮光處理,在葉片的處理上同樣要形成部分遮光和全部遮光的區別。

  準備課本P121進一步探究的實驗設計方案。

  查詢書籍、網站、錄影收集一些有關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過程,實質,意義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教師組織學生回憶生物的主要特徵,引導學生產生疑問並自己提出問題:植物體的自養的營養方式是透過什麼生理過程進行的?植物體由小長大的過程中自身營養物資的積累從何而來?植物體內有機無製造的條件、場所和過程是怎樣的?等等。以次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引導學生聯想小學自然課的內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體內有機物來源於植物體的光合作用。

  二、探究過程

  方案:學生6----8人一組。

  按照書中實驗要求進行實驗操作。

  在操作中注意觀察實驗現象,針對實驗步驟提出問題,也可針對實驗步驟提出改進實驗的措施。根據實驗現象討論歸納結論。

  教師:巡迴指導,提示實驗注意事項,確保實驗安全有序進行;提示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力爭將問題形成結論。組織討論,透過小組間提問解答的方式,鼓勵與同學合作共同歸納光合作用的過程與實質。要提的問題有: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怎樣的?光合作用的條件是什麼?光合作用的場所是什麼?光合作用的產物是什麼?我們吃的大豆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說明了什麼?生物圈中,動物的.食物主要來源於誰製造的產物。這說明了什麼問題?食物為我們提供了物質來源的同時還提供了什麼來源?透過上述問題你能總結出光合作用的實質嗎?

  教師在此基礎上演示此實驗的過程並根據對植物不同的實驗處理引導學生做出判斷。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對前後知識形成連貫性。

  三、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理清思路: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光合作用的場所、產物光合作用的本質光合作用的產物的運輸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義與保護森林的情感意識。

  四、作業

  請學生根據課下蒐集的資料以及自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談一談綠色植物對自然界及人類的意義,並能夠根據光合作用的過程處理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課後反思

  本教案力求透過富有吸引力的教學過程,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以達到新的課程標準要求,主要突出了兩點:

  一是透過探究性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但低年級的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自己的特點,獨立完成探究實驗比較困難,因此教案設計了一些學生感興趣,而且邏輯性強的思考題對學生進行引導。透過一系列的問題,使學生在主動思考、探究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獲得了新知。這種方法簡單、直觀、啟發性好,同時鍛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增強了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願望。

  二是透過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學生進一步增強了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在教學準備過程中,要求學生蒐集有關資料,不僅能夠鍛鍊學生蒐集資料獲取資訊的能力,而且使學生在準備過程中開闊了眼界,擴大了知識面。學生透過親身體驗很容易使學生樹立起保護環境必須要“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的社會責任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