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性汙染教案

生物性汙染教案

  生物性汙染及其預防教案篇一:生物教案

  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課時分配、

  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具學具準備、教學過程,課後反思

  教學目標

  1.結合課文,體會作者在對比中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

  2.學習運用舉例,類比等方法說明深奧的科學事理。

  3.理解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3、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處處皆科學

  4、增強學生的想象、探究、實踐操作能力

  一、

  三、新課講解:

  (2)說明順序: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順序。

  問題探究:

  (1)為什麼對發現一兩隻從未見過的甲蟲這種普通人不會感到驚訝的事情,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會認為這“不是件尋常小事”?

  普通人發現一兩隻從未見過的甲蟲,只會感到新奇,不會考慮更多的問題;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對此就會考慮許多問題:甲蟲是從哪裡來的?甲蟲是如何到這裡來的?甲蟲的生態是怎樣的?甲蟲是否會對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影響?……他們是不會視而不見的。

  (2)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文章第2段已經寫到,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由於進行緩慢,並受到時間和空間跨度的限制,不會造成生態環境的失衡。如果這種遷移是由於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麼它們的遷移速度就會極大地加快,也會很容易地突破時間和空間跨度的限制,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為干預”。

  (3)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這種規律就是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所總結的“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於人為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於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後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整體把握:

  (1)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2)概括說明本文所介紹的有關生物入侵者的知識。

  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透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們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對被入侵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的多樣性構成極大的威脅。那麼這些生物入侵者是透過什麼途徑入侵的呢?為什麼會增多呢?由於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偷渡”入境;此外,跨國寵物貿易也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學界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持有不同態度:一部分人認為,經過“物競天擇”,可以制約“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達到新的生態平衡;另一部分人認為聽任“生物入侵者”自由發展會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造成嚴重危害。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都在採取相應的措施。

  3.知識拓展:

  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乾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②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地蝦,造成當地蝦在許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000公頃的海底。

  ④從東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一種來源於南亞的ALANG草侵入了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嚴重影響了當地樹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亞的一種可能來自巴布亞紐幾內亞地區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入侵以來,導致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這種真菌對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樹種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紐西蘭,一種來源於澳大利亞的夜間活動的袋鼠,估計每晚可吃掉21噸當地的森林。⑦來源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地區的棕色樹蛇,使太平洋關島上11種鳥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絕跡。

  1.薇甘菊

  薇甘菊學名小花假澤蘭,是一種攀援植物,繁殖能力極強。薇甘菊所"到"之處,像被子一樣包裹樹木,覆蓋花草,受其侵害的植物或者被絞殺、重壓致死,或者因缺少陽光、水分,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枯萎。

  2.飛機草

  飛機草為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瘦果能借冠毛隨風傳播,其果成熟季節多為乾燥多風的旱季,擴散力強,蔓延迅速;種子休眠期短,在土壤中不能存活長久;飛機草可危害多種作物,侵犯牧場,當其長到15釐米或更高時,會明顯侵蝕土著物種,還能放發出化感物質,有較強的異株克生作用,可抑制鄰近植物生長,還能使昆蟲拒食。其葉有毒,含香豆類素的有毒活性化合物;用葉擦皮膚可引起紅腫、起泡,誤食嫩葉會引起頭暈、嘔吐,還可引起家畜、家禽和魚類中毒。

  3.大米草

  又稱互花米草,也稱大米草,因其種子酷似米粒而得名。隨著它的蔓延,不但侵佔大面積近海灘塗,使沿海養殖的貝類、蟹類、藻類、跳跳魚等生物大量窒息死亡,而且還使一些港道淤塞,影響海水的交換能力,導致水質下降,大片紅樹林消失。

  4.美國白蛾

  美國白蛾,屬鱗翅目,燈蛾科。是舉世矚目的世界性檢疫害蟲。主要危害果樹、行道樹和觀賞樹木,尤其以闊葉樹為重。對園林樹木、經濟林、農田防護林等造成嚴重的危害。二、

  三、

  什麼是生物性汙染?生物性汙染的汙染物是活的生物,能逐步適應新的環境,不斷增殖並佔據優勢,從而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人類生活。

  生物性汙染分類如何?

  四、生物性汙染的特點?

  1.預測性難

  2.潛伏期長

  3.破壞性大

  五、造成生物性汙染的原因

  自然因素:自然狀態下由於生物或天氣等自然因素造成的生物遷移。如外來種的自然入侵

  人為因素(較多):人力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如赤潮和水華

  六、生物性汙染的防治

  1、赤潮和水華類生物性汙染:避免水體富營養化,儘量減少汙染物的產生;對水體的富營養化及時進行處理。

  2、生物入侵類生物性汙染:主要採取預防的措施。引進外來物種時一定要慎重。

  3、微生物汙染的防治:控制致病的細菌、病毒等排入水體和土壤,也是預防生物性汙染的重要措施。

  【佈置作業】做思考與探究

  教學設計板書

  隨堂練習:

  1、

  D、對本地物種沒有影響

  2、在進出口口岸,進出口檢疫部門要對進口貨物進行嚴格檢疫,嚴格禁止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蟲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內。若害蟲流入境內後,將(ABC)

  A、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有害生物種群數量將呈"J"型增長

  B、一般會缺少其天敵

  C、對境內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來源:學.科.網]

  D、不適應新環境,很快滅亡

  3、我國東海多次發生赤潮,給海水養殖業帶來重大損失。從生態學角度分析,產生赤潮的原因是(B)

  A、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B、工業和生活廢水大量排入海洋

  C、樹木的大量砍伐

  D、海洋石油的開採

  4、目前在我國一些地區引進的水葫蘆、紫莖澤蘭等外來物種急劇增長,甚至取代了當地的優勢物種,這一現象引起各界的關注。請根據生態學原理回答:

  (1)外來物種在侵入地區定居擴張的原因是

  和。

  (2)外來物種對原有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

  是。

  答案:沒有天敵環境條件適宜破壞原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生物入侵的警示》教案設計

  青山區教育局科技站李正

  【授課內容】《生物入侵的警示》(湖北美術出版社初一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生物入侵的基本成因及相關科學知識;嘗試提出

  解決身邊的生物汙染措施。

  2、過程與方法:體會科學家在科學實踐中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

  理解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

  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鼓勵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實踐探究,合作互助探索原

  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環保意識和憂患意識,增強防範意識,向學生

  滲透科學的思想和方法,體驗科學研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生物入侵的危害及識別外來生物汙染。

  【教學難點】

  生物性汙染的防治。

  【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結合教師點撥。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PPT《生物性汙染及其預防》(系列影片);掛圖《生物性入侵種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五)【板書設計】

  生物入侵的警示

  一、生物入侵的定義:經自然或人類的途徑;異地繁殖;造成嚴重危害

  二、環境汙染型別:生物性;化學性;物理性

  三、預防生物入侵的方法:意識;放養;物種;檢疫

  【教學反思】

  《生物入侵的警示》這一節內容涉及生物性汙染及其預防,與生活生產聯絡比較大,是比較前沿的知識,,再加上本節課有大量的影片及影象例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較感興趣。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多讓學生參與,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順序,採取了合作教學啟發教學,學生討論的很熱烈。本節課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之後,分組討論,派代表闡述問題,具體解決步驟和前沿知識可以讓學生提前上網查詢。但由於本節課介紹的一些定義型別、原理和方法,還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進行分析點評,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加深、鞏固和昇華。從而讓學生在學習知識點基礎上形成保護環境愛護自然的好習慣,為保護生態平衡做出自己的貢獻。

  生物性汙染及其預防教案篇二:第八章水體汙染及防治教案

  第八章水體汙染及其主物防治

  水體是指以相對穩定的陸地為邊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招澤、水庫、地下水、川和海洋等。

  水體不僅包括水,還包括水中的懸浮物質、溶解物質、底泥及水生生物等完整生態系統,它是地表被水覆蓋的自然綜合體。

  水體汙染是指汙染物進入水體中的數量達到破壞水體原有功能的程度。

  我國水資源總量相對較豐富,地表徑流總量為27萬億m3,佔世界第六位;相當於陸地流總量的5%。

  但我國入均佔有水量非常少,人均佔有地表水僅2639m3,居世界第110位,世界人均徑流量的四分之一。

  我國城幣缺水更為嚴重,全國統什有434個城市缺水,其中50個城市屬水荒城市。我國有三億多畝農田受乾旱威脅,成災面積約1億畝,14億畝草場缺水。農村有5000多萬人飲困難。3000多萬頭牲畜缺水。我國是世界13個貧水國之一。

  2000年全國工業(不包括火、核電工業,下同)廢水排放量為509億m3,工業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別為1239萬t和113萬t。

  東部地區工業廢水及COD、氨氮排放量分別佔全國工業排放量的49%、55%和40%;中部地區分別佔35%、31%和40%;西部地區分別佔16%、14%和20%。

  2000年全國城鎮(包括所有具有下水管網的建制市和建制鎮)生活汙水排放量為229億m3,城鎮生活汙水中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別為655萬t和69萬t。

  東部地區城鎮生活汙水及COD、氨氮排放量分別佔全國城鎮排放量的57%、62%、58%;中部地區分別佔27%、27%、30%;

  西部地區分別佔16%、11%、12%。

  全國七大水系:珠江、長江、黃河、淮河、遼河、海河和松花江、湖泊、水庫、部分地區地下水及近岸悔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汙染。

  黃河斷流時間最長的年份

  廢汙水排放量的變化1980~2000年,全國城鎮生活用水由81億m3增加到325億m3,年均增長率達7.2%;工業用水量由418億m3增加到1163億m3,年均增長率達5.3%。城鎮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之和佔總用水的比例由11.3%提高到26.5%。與用水量增長趨勢一致。水資源短缺和水體汙染已經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開展水體汙染及其生物防治的研究是汙染生態學中重耍的研究課題。

  汙水灌溉、氧化塘和上地處理系統是汙水生物處理的重大措施

  第一節汙水灌溉

  汙灌增加的原因:

  水土分佈不均勻,華北、西北

  汙水排放增加,農業用水矛盾加大

  概念

  汙水灌溉指汙染物質來源於集水面積的地面上(或地下),如農田施用化肥和農藥,灌排後常含有農藥和

  化肥的成分,城市、礦山在雨季,雨水沖刷地面汙物形成的地面徑流等。面源汙染的排放是以擴散方式進行的,時斷時續,並與氣象因素有聯絡。

  3、從汙染的性質劃分,可分為物理性汙染、化學性汙染和生物性汙染。物理性汙染是指水的渾濁度、溫度和水的顏色發生改變,水面的漂浮油膜、泡沫以及水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質增加等;化學性汙染包括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汙染,如水中溶解氧減少,溶解鹽類增加,水的硬度變大,酸鹼度發生變化或水中含有某種有毒的化學物質等;生物性汙染是指水體中進入了細菌和汙水微生物等。

  事實上,水體不只受到一種型別的汙染,而是同時受到多種性質的汙染,並且各種汙染互相影響,不斷地發生著分解、化合或生物沉澱作用。

  4、從汙染成因上劃分

  可以分為自然汙染和人為汙染。自然汙染是指由於特殊的地質或自然條件,使一些化學元素大量富集,或天然植物腐爛中產生的某些有毒物質或生物病原體進入水體,從而汙染了水質。人為汙染則是指由於人類活動(包括生產性的和生活性的)引起地表水水體汙染。

  三、學生作業

  1、討論在生活中你看到或聽到的水汙染情況怎麼樣?

  2、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二課時

  第一單元水汙染及防治

  第二課水體汙染的危害

  教學目標:1、知道汙染物的種類。

  2、瞭解水體汙染的危害及原因。

  教學重點:水體汙染的危害及原因。

  教學過程:

  一、汙染物的種類

  1、有機物汙染的特徵是耗氧,有毒物的汙染特徵表現為生物毒性。

  2、從環境科學角度則可分為病原體、植物營養物質、需氧化質、石油、放射性物質、有毒的化學品、酸鹼鹽類及熱能8類。

  水體汙染

  3、懸浮物

  無機有害物如砂、土等顆粒狀的汙染物,它們一般和有機顆粒性汙染物混合在一起,統稱為懸浮物(SS)或懸浮固體,使水變渾濁。還有酸、鹼、無機鹽類物質,氮、磷等營養物質。無機有毒物主要有:非金屬無機毒性物質如氰化物(CN)、砷(As),金屬毒性物質如汞(Hg)、鉻(Cr)、鎘(Cd)、銅(Cu)、鎳(Ni)等。

  二、水體汙染的危害

  1、長期飲用被汞、鉻、鉛及非金屬砷汙染的水,會使人發生急、慢性中毒或導致機體癌變,危害嚴重。

  2、有機有害物如生活及食品工業汙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有機有毒物,多屬人工合成的有機物質如農藥DDT、六六六等、有機含氯化合物、醛、酮、酚等。病毒危害主要表現為傳播疾病:病菌可引起痢疾、傷寒、霍亂等;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肝炎、小兒麻痺等;寄生蟲可引起血吸蟲病、鉤端旋體病等。

  3、含植物營養物質的廢水進入天然水體,造成水體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繁殖,耗去水中溶解氧,造成水中魚類窒息而無法生存、水產資源遭到破壞。水中氮化合物的增加,對人畜健康帶來很大危害,亞硝酸根與人體內血紅蛋白反應,生成高鐵血紅蛋白,使血紅蛋白喪失輸氧能力,使人中毒。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等是形成亞硝胺的物質,而亞硝胺是致癌物質,在人體消化系統中可誘發食道癌、胃癌等。

  4、石油汙染,指在開發、煉製、儲運和使用中,原油或石油製品因洩露、滲透而進入水體。它的危害在於原油或其他油類在水面形成油膜,隔絕氧氣與水體的氣體交換,在漫長的氧化分解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堵塞魚類等動物的呼吸器官,黏附在水生植物或浮游生物上導致大量水鳥和水生生物的死亡,甚至引發水面火災等。

  三、造成原因

  造成水體汙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向水體排放未經妥善處理的城市汙水和工業廢水;施用化肥、農藥及城市地面的汙染物被水沖刷而進入

  [生物性汙染教案]相關文章:

  1.海水受汙染中班社會教案設計

  2.初一生物教案:細菌教案

  3.幼兒園小班環保白色汙染教案

  4.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5.幼兒衛生教案

  6.《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7.講衛生教案活動再設計

  8.幼兒園衛生教案

  9.個人衛生主題班會教案

  10.衛生教育主題班會教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