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三節莖對營養物質的運輸和貯藏教案
第五章第三節莖對營養物質的運輸和貯藏教案
教學目標
掌握莖的輸導功能:導管對水、無機鹽的輸導,篩管對有機物的輸導。知道保護樹皮的意義和莖的貯藏作用。
透過探究莖透過哪部分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以及對實驗設計思路的理解和標記法原理的理解能力。
透過對有關實驗的過程、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不斷探求新知的精神。利用環割主幹樹皮導致的後果,對學生進行熱愛生命、保護環境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透過對探究實驗結果的分析,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難點
有關有機物輸導的結論。
實驗材料用具
海桐帶葉的枝條及莖的橫切面、錐形瓶、清水、紅墨水。
教具準備
藕、馬鈴薯。
教學方法
實驗、討論與探究相結合。
課時安排
1課時
本課從發放海桐莖的橫切面,師生共同複習莖、特別是木本莖的結構入手,為“探究莖對水和無機鹽的運輸”實驗結果的對比分析埋下伏筆。由此過渡到對莖功能的概述,從而展開本課內容。
莖對水和無機鹽的運輸內容,首先要交代清楚實驗過程,幫助學生理解實驗設計的思路、特別是紅墨水的標記作用。然後將顯示實驗結果的僅有木質部被染紅的海桐橫切面發給同學,大家一起把先後發放的兩個橫切面作比較、分析,得出“木質部中的導管具有運輸水、無機鹽的功能”這一結論。在此基礎上再介紹另一種實驗設計的思路,啟發同學的發散性思維,達到殊途同歸的效果。
有機物在莖內的運輸是本節的難點,教學中採用分析課本實驗和聯絡生活中的實際(如栓鐵絲的樹幹也會長“瘤”等)幫助同學理解,並透過上一實驗中採用的對比法和標記法(課本上的註釋)進行推理,得出有機物是透過篩管運輸的`結論。為了使同學加深理解,將課後動動腦的第二題“果樹開花後,如果環割一個結果枝條(有較多葉子和一個幼果)下部的樹皮,將對這個枝條的結果產生什麼影響?”作為問題讓同學討論,以鞏固對難點的突破。
植物製造的有機物除了供應給植物本身生長髮育外,多餘的都被貯藏在各個器官中,莖的薄壁細胞(如髓等)也能貯藏營養,還有的變態莖更是營養物質的“倉庫”。教師透過演示有關的實物標本,引導學生聯絡實際,幫助他們從多個側面觀察和理解問題。
教學過程:
第三節莖對營養物質的運輸和貯藏
發放橫切的海桐小段莖。
教師引導同學從維管束的構成去複習莖的結構。
由兩位同學分別在黑板上寫出韌皮部和木質部的組成。
問題:維管束為什麼是莖的主要部分呢?
觀察、複習。
思考與回答問題。
匯入新課。
一、莖對水和無機鹽的運輸
透過莖裡木質部中的導管向上運輸。
觀察下端插入紅墨水的海桐枝條。
瞭解實驗的設計思路和步驟。
分發浸入紅墨水莖橫切成的小段進行觀察、思考,並與上課初發給的海桐莖進行對比。
同學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並闡述理由。
師生達成共識。
教師介紹另一種實驗設計思路及其特點,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理解紅墨水的標記作用。
觀察、對比實驗現象,思索形成原因,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討論、探究。
倡導創新精神。
二、莖對有機物的運輸
透過莖裡韌皮部中的篩管向下運輸。
瞭解環割一圈樹皮莖的後遺症---切口上方形成瘤狀物的實驗現象,及其對原因的解釋。
討論生活中鐵絲拴在樹幹上後形成節瘤的類似現象,從而支援課本上的結論。
探討課外讀中“果樹開花後,如果環剝一個結果枝條(有較多葉和一個幼果)下部的樹皮,將對這個枝條的結果產生什麼影響?”這一問題。
同學發表見解。
共識:這個果實將長得較好。
討論樹幹被環割樹皮的嚴重後果,認識珍惜生命的意義。
聯絡樹皮內韌皮部的結構,理解對實驗現象產生原因的解釋。
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學風。
舉一反三,加深理解。
進行保護環境意識的教育。
三、莖對營養物質的貯藏
教師演示貯藏著較多營養的莖的有關實物標本。
同學聯絡生活實際進行思考,較全面地瞭解莖的功能。
瞭解莖功能的多樣性。
學會從多個側面觀察和理解問題。
幾位同學暢談一下本節課的收穫。
複習、深化有關知識和理念。
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