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關於岳陽樓記公開課的教案,內容如下:

  師:在今天這堂課開始的時候老師要向大家介紹一個人,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生齊讀螢幕所示文字:

  他生於北宋,一個內憂外患的時代;

  他少年苦學,有志於天下;

  他屢遭貶謫,幾起幾落卻百折不撓;

  他造福百姓,實行改革,遭到排擠卻不改其志;

  他捐資購買千畝良田,成立公償金,扶貧助弱;

  他去世後,朝廷給予他宋代文臣最高等級的諡號——文正,以褒獎他濟世治國的功績。)

  (朗讀過程中有學生將”謫”唸作“dí”,師幫助正音:謫 zhé)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要給大家介紹的人是誰嗎?

  生(眾):范仲淹。

  師:是的,他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師:“文正”這個諡號在宋代是對一個文官極高的褒獎,范仲淹之所以被授予“文正”這個諡號,除了他的政績之外,還因為他的一種思想,而這種思想就寫在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中。你知道是哪一句道出了他的思想嗎?

  生(眾):“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師:這個句子你在課文哪裡看到的?

  生(紛紛):最後一段。

  師:最後一段是吧?那咱們來一起讀讀這最後一段吧。

  生齊讀文章最後段落。

  師:嗯,讀得不錯,如果聲音能更響亮一些,更自信些就更好了,待會兒我們再來試試看。老師先問問大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誰來說說看。(學生紛紛舉手)好,你來。

  生:意思就是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前快樂。

  師:快樂之前快樂?

  生:哦,快樂之後快樂。

  師:說的不錯。我有個問題想問問大家。這句話出現在文章最後一段,那是不是范仲淹寫著寫著突然靈光一現想到的呀?

  生(眾):不是。

  師:不是?那就是早已有之的嘍,你有證據嗎?

  師:看看范仲淹的介紹,你有發現嗎?(螢幕再現范仲淹介紹,學生默讀)

  生1:前面寫到他少年苦學,有志於天下,說明他小的時候就有一種志向,想要治國,那就說明“先天下之憂而憂”這種志向他小的時候就有了。

  師:你發現的很快。還有嗎?

  生2:上面寫到了范仲淹為百姓謀福利,扶貧助弱,說明“先憂後樂”這句話是他一生追求的一個目標,這是他畢生所追求的。

  師:嗯,既是畢生的追求,所以肯定早已有之。

  師:其實我們剛才讀過的課文裡也有一個字提到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你能發現麼?哪一個字?

  生:我認為應該是“嘗”這個字。

  師:為什麼是這個“嘗”字呢?

  生:因為“嘗”字解釋為“曾經”,就是說他以前就有了——(學生聲音越來越小)

  師:非常好,孩子,你自信一點。你的發現很好,請坐。“嘗”就是“曾經”,說明這種思想早已有之。既然范仲淹早就有了這“先憂後樂”的思想,那他為什麼不開篇就直抒胸臆呢?(學生困惑答不出。)

  師:透過昨天的預習我們已經知道範仲淹寫這篇文章是受了誰的囑託啊?

  生:(齊答)滕子京。

  師:那我們再來看看滕子京的故事,也許你就有所發現了。

  (出示背景連結,學生默讀)

  滕子京謫巴陵,憤鬱頗見辭色。文正與之友善,愛其才,恐後貽(遺留)禍。然滕豪邁自負,罕(很少)受人言,正患無隙以規之。子京忽以書抵文正,求《岳陽樓記》。

  ——范公偁《過庭錄》)

  師:范仲淹為什麼不能一開篇就直說,你從這裡有沒有發現?誰來說說看?

  生:文章寫滕子京是一個豪邁自負的人,如果一開始就先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思想去教育他的話,他估計就感觸不深。

  師:感觸不深嗎?(同桌學生舉手)你說說看。

  生:我覺得一開始就這樣寫滕子京會有點接受不了。

  師:哦,一開篇就直說接受不了。那就得想辦法委婉地說了。透過這則材料我們知道範仲淹想要借這篇文章來勸勉滕子京,可是直說又怕他接受不了,正如你所說(指第一個發言的學生)他是個豪邁自負的人,那麼,范仲淹該如何去勸勉滕子京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重點。昨天我們已經分好了小組,接下來就來小組合作探究——范仲淹是如何勸勉滕子京的?在咱們探究開始之前請同學們注意,老師還有三點要求:(螢幕出示探究問題及要求)聯絡課文探究;組內全員參與;探究結束後派一名代表發言。當你探究遇到困難時,別忘了多讀讀課文。好,開始吧,前排同學向後轉——

  (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傾聽學生討論,鼓勵學生說出看法)

  師:說說看,每個人都發言哦。

  (十分鐘後)

  師:孩子們,咱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吧,也許交流中會有新的發現,哪一組先派個代表來說說你們組的討論結果啊?(學生舉手)好,你先說——

  生1:我們覺得文章先對滕子京表示了讚揚,後面再寫環境,用洞庭湖的陰晴明暗來比喻國情,讓滕子京知道應該先憂後樂,就像文章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師:你說出了你們組的看法,其它組呢?

  生2:我覺得文章開始時范仲淹先對滕子京的政績表示讚揚,在他的管理下這裡百姓和樂。又表示了對他被謫的理解同情,之後再寫出現在的社會狀況,他們應該怎麼去做才能改變這狀況,從而引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師:你們組也提到了要先對滕子京讚揚肯定。好的,請坐。(學生舉手,再請一組代表發言。)

  生3:我們是這樣認為的,范仲淹先說滕子京只花了2年時間就建成了岳陽樓,而且政事順利,後面再說滕子京的一些缺點,告訴他應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委婉勸勉他更能接受。

  師:前面三組同學發言都提到了范仲淹先肯定了滕子京的功績,然後再來進行勸勉。這種肯定對勸勉很有好處,但我很想知道然後他怎麼進行勸勉的呢?有沒有組探究過這點?

  生4:他用景物,借景抒情,用波濤洶湧惡劣的場景來比喻遭遇危機的國情,用春和景明來比喻好的國情,說明國情有危險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師:剛才也有同學把景物描寫和國情聯絡到一起,但這景是誰眼中的景?文中是誰在登樓抒情啊?

  生(眾):遷客騷人。

  師:這“遷客騷人”是什麼樣的人呢?

  生:遷客騷人就是被貶官的人和詩人。

  師:對,遷客騷人就是被貶謫的官員和詩人,這景是他們登上了岳陽樓所見。當他們看到淫雨霏霏的景色時,他們產生了怎麼樣的情緒?

  生:悲憤。

  師:悲憤的情緒,嗯,你是如何看出來的?

  生:從“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句。(學生唸錯“蕭然”的“蕭”,師正音)

  師:遷客騷人在這種景色時登樓產生了悲憤的情緒,在下一節又一次登樓時,看到了明媚的景色,又產生了什麼樣的情感?

  生:這一次登樓“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師:那麼范仲淹為什麼要寫遷客騷人這時而喜時而悲的情緒呢?

  生:我認為是為了引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先寫悲憤的心情,然後再是好的心情。

  師:這如何來引出先憂後樂呢?再想想看。

  生:我覺得就是當時的國情太起伏動盪,有時國泰民安,有時有反政府之類的。

  師:這位同學很能聯想,但我們這裡說的是遷客騷人的眼前所見,心中所想啊。

  生:我覺得遷客騷人指的是被貶官的人和詩人,滕子京也是這種人,他們的這種悲啊喜啊的情感變化也能用來勸說滕子京。

  師:嗯,你很會發現,你發現滕子京也是這種人。我不說你滕子京,我說有這樣一類人,他們是這樣的。然後呢?

  生:然後用其它遷客騷人這樣的悲喜變化來勸勉,告訴滕子京大家都是這樣的,都會有這樣的憂和樂。

  師:是的,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悲喜體驗,看到美麗的春景就喜氣洋洋,看到悲涼的雨景就悲傷,范仲淹理解,但范仲淹欣賞這樣的時而悲、時而喜的心情變化嗎?

  生:應該不欣賞。後面寫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說要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或悲或喜。

  師:非常好,這正是范仲淹想要告訴滕子京的,要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教師板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他筆下的遷客騷人的時而喜時而悲卻恰恰相反,就叫“以物喜,以己悲”(板書:以物喜,以己悲),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透過探究,我們發現范仲淹緣情設景,以洞庭湖景來體現遷客們“以物喜,以己悲”的悲喜無常,對比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更高一層的人生境界,不用多說,留給滕子京自己去甄別選擇。這樣既達到了勸勉的目的,又緊扣了“岳陽樓記”這個文題,前面還不忘誇滕子京一下,讓他更容易接受,這就是范仲淹高超的勸勉藝術啊。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兩段文字。讀出遷客騷人的悲喜無常吧。

  生齊讀第3、4段。

  師:剛才我們發現范仲淹透過對比引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那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 “先憂後樂”境界一樣嗎?

  生1:不一樣。

  生2:我認為一樣。

  生3:我也認為不一樣。

  師:看來有分歧啊,來,我們選個代表來說說吧。你先來。

  生:不一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因為事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悲,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先憂天下,後憂自己,先喜天下,後喜自己。天下放在前面,自己放在後面。

  師:哦,你發現的是順序,天下為先。後面那個男生著急了,讓他也來說說吧。

  生:我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短暫性的,要他不要時而喜,時而悲,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在天下真正快樂之後才快樂,是長遠的。

  師:哦,你感受到“先憂後樂”的目光看得更遠。

  生:我覺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說同一人的,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跟別人比較,比別人先擔憂,比別人後快樂。

  師:嗯。還有同學說說看嗎?

  生:我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說個人的情感,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對整個國家、人民的情感。

  師:嗯,你發現了前者關注的是個人,後者關注的是國家天下。很不錯。還有同學想說嗎?剛才那位女生你也舉了手,現在還想補充一下嗎?(學生表示和剛才同學說的一樣,不補充了。)

  師:透過剛才同學們的發言我們發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與先憂後樂是不一樣的,前者說的是寵辱不驚,後者說的是心懷天下,後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先憂後樂”的境界要高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板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師:今天這種思想(指板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已經深深地根植於我們民族的'血液之中,昨晚老師備課時瀏覽網頁,看到了這樣的事例——

  (螢幕出示:

  桐鄉市石門鎮民豐村的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陳小忠大學畢業後沒有留在大城市,毅然選擇了服務農村。他利用廢棄的桑枝條種植黑木耳。帶領全村人致富。

  嘉興第一中學教師朱玲離別了家人和美麗溫暖的嘉興,遠赴新疆支教。她說:“援疆支教,就要奉獻。”)

  師:看到這樣的事例你感到親切嗎?作為嘉興人,你驕傲嗎?今天,在我們的身邊,仍然有把更多人的幸福放入心中的這種思想在閃光,那麼在范仲淹生活的時代,擁有這樣思想的人多嗎?(生齊答:不多。)你從哪裡讀出來的?

  生:“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意思是沒有這樣的人,我和誰一道呢?就是說范仲淹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和他一樣的人十分少。

  師:好的,謝謝你。(轉向該生的同桌)剛才我聽到你也找到這一句,但我發現你多提到了一個字,是哪個字?

  生:我跟他一樣,就是前面多了一個“噫”。(學生唸作第三聲,教師正音)

  師:你為什麼要多加上這一個“噫”字呢?

  生:因為我覺得這個字有強調作用。

  師:哦?強調什麼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個句子吧。(學生齊讀:“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你從這個句子中讀出了一份什麼滋味?沒有這樣的人,我同誰一道呢?

  生:我讀出了一份孤單和無奈。

  師:你能不能把這份孤單與無奈讀給我們聽?

  生讀。

  師:我注意到你強調了“吾誰與歸”四個字,來,我們一起跟著她讀讀看,看能不能像她一樣讀出這份孤單與無奈。

  學生齊讀。

  師:還能不能讀出別的味道來?

  生:我還讀出了一份傷感,我覺得他也很希望他的朋友滕子京也能夠像他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但滕子京還沒有做到。

  師:你能不能把這種傷感讀出來呢?

  生讀。

  師:將這聲嘆息讀的更長一些試試看。

  生再讀,嘆息加長。

  師:好,跟著她一起來讀讀看。

  生齊讀。

  師:還能讀出什麼來?你來試試看好嗎?昨天聽同學說你的朗讀是很出色的,你給我們讀一讀,看能讀出什麼滋味?

  生讀。

  師:你讀出一份什麼?

  生:不甘。

  師:從剛才的朗讀中我沒聽出來,能再讀一讀嗎?

  生再讀,強調了“噫”、“微”。餘生跟讀。

  師:不甘啊,不該是這樣的!他想要有更多的人和他一起走這條路。還有嗎?(一生在座位上答:勸勉。)對,這篇文章是范仲淹受滕子京所託而寫的,他想勸勉滕子京,怎麼讀能讀出勸勉?我們把後面的聲調往上揚試試看好嗎?長吸一口氣,然後嘆出來,噫——

  生讀“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噫”字拉長,句末聲調上揚。

  師:他勸勉的僅僅是滕子京嗎?

  生(眾):是全天下的人。

  師:是啊,范仲淹不僅是在勸勉滕子京,也是勸勉天下所有人。范仲淹身上充滿這種先憂後樂的正能量,他要把它傳遞給更多的人,來,咱們再大聲一點,把這種正能量傳遞給更多的人。

  師:(深情,語調上揚,“誰”、“歸”二字加重)“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生大聲齊讀。

  師:讀得真好!這一聲嘆息,一句疑問,讓我們讀出了范仲淹的孤寂、悲涼、不甘,也讀出了他的勸勉、號召、期待。屢遭貶謫仍然堅守抱負,身處逆境還能心憂天下,這就是范仲淹,這也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崇高的風骨。來吧,孩子們,我們一起再來朗讀一遍這最美的情懷。

  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後段落。

  師:孩子們,你們已經漸漸走進了范仲淹的內心,范仲淹在這篇文章中向我們呈現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就彷彿三個臺階,引領著我們一步一步向上,(邊說邊在三重境界的語句下劃上線條,構成三級臺階)去追尋那最美的情懷。我們能不能把體現這三重境界的三段一起背一背呢?還不熟練的同學也可以看著書讀,我們一起來感受遷客的悲喜,誦出仁人的憂樂,讀出范仲淹對天下人的勸勉吧。來,老師來起個頭,我們合作一把。面對這浩浩蕩蕩的洞庭湖,遷客騷人的“以物喜,以己悲”顯得那樣狹隘,他們總是擺脫不了個人得失和外物好壞的牽絆,所以他們時而悲,時而喜,若夫——

  生背誦三、四段,背不出的朗讀。

  師:這種“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是大多數人都有的,但不是范仲淹欣賞的,於是,他發出了一聲長嘆,提出更高的境界來勉勵所有的人,“嗟夫——”

  生齊聲背誦最後一段。(誦至文末,螢幕出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英雄的黎明》雄渾的音樂緩緩響起。)

  師:孩子們,范仲淹在900年前發出了這一聲呼喚,我想問問大家你們想不想也做擁有這樣崇高境界的人呢?

  生:想!

  師:范仲淹在問:“誰和我一道?”我們該怎麼回答呢?

  生:我!

  師:好,今天的課就到這裡,下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