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話怎麼來介紹兵馬俑
用自己的話怎麼來介紹兵馬俑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用自己的話怎麼來介紹兵馬俑的呢,我們來看看下文。
兵馬俑
概述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亟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採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撞,工程十分艱難。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屍成片,側面顯示了整個工程的殘酷.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都城的皇城和宮城。內城略呈方形,周長3890米,除北面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外城為長方 形,周長6294米,四面各開一門。陵家位置在陵園南部。
秦始皇兵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l 500米處。昔日,這裡是一片墳地,當地農民在掘墓時曾發現有像人一樣的東西。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 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桶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秦始皇兵馬桶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捅坑佈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在一號坑中已發掘出武士捅500餘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鉤、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髮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著銷甲外,其餘均穿短褐,腿紮裹腿,線履繫帶,免盔束髮,挽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裡,排成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蕩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佈陣更為複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區域性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兩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佈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蹟)。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佈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佈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複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修建的。秦始皇憑藉他“揮劍決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吒風雲的氣勢。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係。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兵馬俑一號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廳,設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向中外廣大旅遊者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