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聶榮臻與日本小姑娘教學反思

西師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聶榮臻與日本小姑娘教學反思

  《聶榮臻與日本小姑娘》一課是西師版第七冊語文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一是學會生字新詞,能聯絡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語。二是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情感,受到革命傳統教育。三是結合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練習習作。對於本課而言,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能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聶榮臻對日本小姑娘無微不至的關懷,體會聶帥的人道主義情懷。教學的難點是,理解聶帥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我在課前、課中進行了一些準備和嘗試教學,現筆記在此,以便對教學工作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信奉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為了讓學生體會聶帥的人道主義情懷,我事先查閱了“人道主義”的背景知識,它產生於文藝復興時期,是一種思想體系,以關注生命,倡導平等、博愛、個性,以人為本的內涵。同時也查了“百團大戰”的知識,還查了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弄清了聶帥曾於1980年發表於《解放軍報》上的'《一個日本姑娘你在哪裡》的文章,文中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一家於1984年來北京拜見了自己的救命恩人聶帥。該文就是反映了前後相隔40年發生在聶帥與美穗子之間的一個真情故事。這樣的準備,為自己深入解讀文字,打下了基礎:這篇文章一是透過聶帥的言行,來讚美聶帥對生命的呵護以及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二是發表文章的時間來看,中日建交是1972年,時距建交8年後撰文,有增進中日人民友誼的文本價值。

  在教學中,透過讓學生讀,找,勾畫出聶帥的所言,所思,所做的詞句,學生是較容易的體會出聶帥對日本小姑娘的無微不至的關懷。但對聶帥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的理解,對於學生來說,就是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在課前讓學生回憶了抗日戰爭中慘烈、血腥的場面,讓學生初步體會日本軍國分子的慘無人道,為體現聶帥的高尚品格打下一個理解的伏筆。文中我緊緊抓住“聶榮臻心潮難平,他想,孩子是無辜的。應該讓所有人知道,日軍雖然殘忍地殺害了我們無數的同胞,但我們決不傷害日本的兒童。”這一句中的“心潮難平”,引導學生髮揮想象。設定了情境,讓學生合作探究:平常人在這種情況下會怎麼處理?而作為聶帥為什麼會這樣處理?隨後,引導學生:在激烈的戰爭中,作為指揮作戰的聶帥,對敵人是怎樣的態度?而面對敵人的子女,他為什麼會是這樣的關懷呢?此情此景的聶帥怎能不“心潮難平”? 透過與平常人的對比,知道了聶帥“以生命為重”的人道主義情懷。學生交流出“透過這一句對比的寫法,我體會出聶帥愛憎分明,不僅體會到他對小姑娘無微不至的關懷,還體會到他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為了讓學生初步理解本文的寫作順序和課文的大致結構,我讓學生勾出文中明顯表示時間的詞,讓學生知道了本文是按時間發生的先後順序來寫的,同時可以把課文分為“40年前發生事”和“40年後發生的事”來理解全文。

  備課,應從學路、教路來備。在備這一課時,學路按“質疑——自學——探究——拓展”來思考;教路按“導趣——定標——導悟——檢測”來設計。更為重要的是在備課時,要備“學習的起點”和“教學的終點”。在“學習的起點”處,考慮的是學生的學情,即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知識”能學懂的,教師就不講或少講,作為學生自學的內容來處理;“教學的終點”就是指達成的“教學目標”。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學生不能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知識”知道和理解的,就是教學中需要“導”的地方。如果能夠讓學生“跳一跳”就會的,就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如果合作探究都弄不明白的地方,就只有教師講明白了,否則就是浪費教學時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