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教學設計及反思

《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A類:

  1、讓學生理解整除、約數、倍數的概念

  2、知道約數和倍數是以整除為前提,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

  3、懂得求一個數的約數的方法,並歸納出一個數的約數是有限的。

  B類:

  1、找出整除與除盡的區別與聯絡。

  2、區分倍與倍數的不同。

  3、讓學生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數學問題。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事例,理解整除、約數、倍數的概念。

  預習作業:

  (預習教材50至51頁的內容)

  1、畫出“預習”部分你覺得重要的句子。

  2、2處理51頁上面部分的“做一做”。

  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景板塊

  (1)教師在黑板上出示一些習題,讓學生口算。(只要是兩個數相除的即可)當學生說出答案後,再讓學生將所有試題進行分類。(學生可能會有若干分法,老師提取按照整除與不是整除的一類)當發現有學生的分法屬於教學內容所需要的時候,老師再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區別,從而歸納出整除的概念:

  整數A除以整數B(B不能為0),所得的商是整數。就說,B能整除A,或A能被B整除。

  (2)練習。35÷7=5.就可以怎麼說?56÷8=7又可以怎麼說?

  (3)整除與除盡的區別在哪裡?有聯絡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再做補充)

  (4)練習。教材53頁的第一題。

  二、新知板塊

  (1) 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35÷7=5.最全面的範文參考寫作網站可以說成:35是7的倍數;7是35的約數。(說說練習)

  歸納出概念:A÷B=C(它們都是整數,且B不能為0)。A是B的倍數;B是A的約數。(意義)

  (2) 怎樣判斷約數與倍數

  65是5的倍數嗎?3是16的約數嗎?

  (歸納:約數與倍數必須有整除為前提)

  (3) 約數與倍數的相互依存

  32是倍數,12是約數,這樣的說法對嗎?為什麼?

  (4)如果有學生提起,就解釋“倍”與“倍數”的關係。

  倍:表示兩個數的結果,如:12是3的4倍,即12÷3=4.

  倍數: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係,如:8是2的倍數,表示的是8與2的關係。

  (5)練習

  教材53頁的第二、三、四題。

  三、預設板塊

  (1) 結合練習十一第四題展開教學。

  60的約數:3;4;12;60.(第四題的答案)

  (教師啟發:60的約數還有嗎?怎麼求呢?)

  舉例:12的約數

  12÷( )=一個整數。

  12的約數:1;2;3;4;6;12.

  問:這裡面,思想彙報專題最大的約數是什麼?最小的約數又是什麼?

  歸納:一個數最大的約數是它本身,最小的約數是1.它的約數的個數是有限的。

  (2) 練習

  完成教材51頁中的“做一做”。根據教學的時間,再處理後面的練習。

  四、複習板塊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一些重點概念,從而揭題: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課後的回顧與反思

  本週數學組“有效課堂”交流的話題是我所執教的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章《約數和倍數的意義》。在課前,我讓學生預習了我所教學的內容,並讓學生自主完成後面的做一做,將書中自認為重要的句子作了記號。(思考與困惑: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將預習與教學內容接軌,也沒有找到很好的切入點,在議課的時候,有老師提到:這節課可以從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開始,根據預習的結果展開新的教學,我覺得是可取的。)

  “請各位同學慎重回答我,有沒有認為自己是笨蛋的?”這是我在課堂上說的第一句話。話音剛落,有的孩子臉上露出了笑容,但絕大多數孩子沒有吱聲,只有一個同學笑著說,有時覺得自己笨,範文寫作我補充說,那說明你在多數情況下都是聰明的。他笑著點了點頭,我便示意他坐下,然後接過話題說,從這裡不難看出,我們班根本就不存在“笨蛋”,下面,老師出幾個題考一考大家。接著,就在黑板上寫下12÷4=;7÷2=;15÷2=;18÷2=。(思考與困惑:當時的匯入可能被用去一分多鐘,有老師提出這個環節沒有必要,直接在黑板上出示題目就可以了,我根據課前的思考做了分析:主動認為自己是笨蛋的同學是很難找的,為了擔心別人說自己是笨蛋,可能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特別在意,同時,這樣的問題也可以讓孩子們覺得好奇而產生興趣,如果有同學主動承認,我就從這個同學的話題進入主題,承認的同學成績是優秀的,但又是調皮的,我就有意用一個題目難住他,刺激他一下,如果承認自己是“笨蛋”的那個同學是“問題”學生,是自卑的,內向的,我就可以用一個簡單的除法算式去激勵他。聽了我的解釋,該老師沒有意見,但我不知道自己的看法是對還是錯!)每出一個題目,我都根據學生已有基礎來提問的,凡被我抽到的同學都順利完成了題目。我就要求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分類,有一個孩子在說約數和倍數的概念,但在我的印象中,範文TOP100她只處於成績中下的水平,我充耳不聞,(思考:我應該讓她起來說說自己的看法,也許從她的表達中有更加新奇的東西)接著有個同學說將12÷4=3和18÷2=9分為一類,剩下的分為另一類,我便問了一個“為什麼!”該生沒能回答,此時,有一個同學說是整除,我又讓他說了整除的概念,他的回答是:“商是整數的就可以說一個數被另外一個數整除”。我馬上在黑板上寫下0.6÷0.3=2,所以就可以說成是0.6能被0.3整除,該生反對並補充說:“被除數、除數、商都應該為整數。我鼓勵了他,便提問了另外幾個同學,怎樣去判斷“一個數能被另外一個數整除。”然後,我將12÷4=3又抄了一遍,讓學生說“誰被誰整除,或誰能整除誰。”我感覺孩子們對這一步已經理解,就出示一個關於“兩個數能否整除的題目”,在學生判斷的過程中,有一個孩子說到了“除不盡”三個字,我馬上就在黑板上出示了15÷2=7.5.然後問學生,這個能除盡,它就符合了“整除”的條件。孩子們表示否定,我立刻對“除盡”與“整除”的區別與聯絡分別舉例展開教學。接著,我讓學生在草稿本上用字母表示“整除”的概念,既:a÷b=c所以,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在孩子們與我的合作下,我將這個用字母表示的式子板書在了黑板上,並讓同學們說出a,b,c應該具備的條件,他們都知道a,b,C是整數,我就在黑板上寫出:6÷0=0,並說到:“6能被0整除”,孩子們反對,認為0不能作除數,於是,歸納出:b不等於0.這樣,就結束了對整除的教學,用時20分。(思考困惑:當有孩子說出“整除”的字眼時,我沒有引導學生去挖掘更多同學的的分類。雖然“整除”是前面已學的知識,但孩子們感到特別陌生,我便舉了很多例項讓學生判斷,練習。但這一內容費時過多,有老師提出:可以在分類上下功夫,讓學生能明白“整除”的概念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加強“一個數被另外一個數整除”以及整除條件的練習,或者少一點,從而將這部分時間壓縮在10分鐘以內,我很贊成這樣的一些做法,但我感到困惑:面對學生對以前所學知識模稜兩可或不理解的情況下,如果佔用了教學這部分內容的時間,這是否為不恰當,或者說怎樣來調整這樣的現狀呢?是用後面的課堂來彌補,還是將這其中的一些環節上或教學策略進行壓縮。)

  在學習約數與倍數的意義時,我先在黑板上出示了12÷4=3的式子,讓孩子們用整除的知識來表達,既12能被4整除,或4能整除12。然後,我說到:“我們還可以說成‘12是4的倍數,或4是12的`約數’。那麼,18÷2=9,我們又可以怎麼說呢?”我發現孩子們很順利地說了出來,我就馬上在黑板上寫下9和2讓孩子們說“誰是誰的倍數和約數”。此時,有的孩子提出反對意見,有的在繼續用倍數和約數的概念在表達。我就引導他們展開討論,從而得出:9不能被2整除,所以9就不是2的倍數,2也不是9的約數。接著,我又在黑板上寫出15和3,讓個別同學用“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倍數或約數”來判斷,並讓他們說出了用“倍數和約數”這一概念來表達的前提條件。當我發現孩子們用數字表達比較熟悉的時候,我馬上要求他們用字母來表達,並說出每個字母所表示數的範圍,既:a÷b=c(abc都是整數,且不能為0),那麼,a就是b的倍數,b就是a的約數,這就是約數和倍數的意義,並板書課題。然後要求孩子們完成練習十一第2至4題,孩子們在做的時候,我在重點觀察“後進生”,當有孩子說完成時,我就要求他們去與旁邊的同學進行交流。孩子們練習的時間大概有4分鐘(思考與困惑:第二題是“36和6;4和24”,讓學生用倍數和約數的概念來表達。對於這類題,多數孩子都能做,但如果在草稿本上寫,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教學的時候,有老師提出處理有些草率,孩子們的練習時間不夠,我就在想:是否可以由老師引導學生用語言來表達,而不需要孩子動手操作呢?)下課鐘聲敲響,我引導他們完成了第二題,在第三題的判斷中有一個題目:因為36÷9=4.所以36是倍數,9是約數。有孩子認為是正確的,但有的孩子認為是錯誤,我便讓“說錯誤的一個孩子”說出他的理由:“只能說36是9的倍數,不能單獨說36是倍數”,我同意了他的看法,並舉例說:12是倍數,5是約數,對嗎?孩子們大聲回答:“不對!”,我總結到:“我們只能說某個數是另外一個數的約數或倍數,不能讓它們單獨存在,它們是互相依存的。例如:12和4,12是4的倍數,同時,4就是12的約數!”看到孩子們點了點頭,我便結束了今天的課堂。(思考與困惑:關於“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我沒有在分析中滲透,因為沒有找到恰當的切入點,在處理練習時,恰恰看到有這樣的題目,我就想抓住這點展開分析,歸納。但時間又不允許,我自己便歸納出來。有老師提出:這樣的內容應該在新知識的講解中出現,我個人認為:這是教學策略的話題,教學中的知識點,我們沒有必要強調它必須在哪裡出現,只要能在具體的情景中呈現出來就可以了。)

  反思與困惑:關於教學目標的話題,有老師提出我的A類目標中的第三目標沒能在教學中體現,我很坦誠地承認這一目標我沒有達成。於是,我們就分析了沒有達成的原因,按照教參的安排,第三個目標:懂得求一個數的約數的方法,並歸納出一個數的約數是有限的。這屬於第二課時的內容,但在設計上,我將其設成“預設”板塊,也就是從自己主觀的把握上,我應該將這個內容與孩子們一起學習完,才能不浪費課堂上的時間,但在真正的課堂上,我才發現孩子們對“整除”的知識是陌生的,模糊的,怎麼辦?我只好從孩子們的已有知識開始展開教學,也就是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的觀點,但在討論的最後,我們在思考:怎樣在保證前面部分教學效果的情況下,壓縮前面的教學時間,從而讓這節課更加完美。有老師提出:教學中對概念的鞏固練習可以少一點,也有老師提出:對有些知識點沒有必要去循循善誘的啟發,例如:b是除數,不能為0。老師就沒有必要去舉例,直接告訴學生,除數不能為0就可以了。作為老師所提的改進措施,我也做了很多假設,但這樣做是否恰當呢?我非常清楚,這節課如果將我的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是非常遺憾的課,因為沒有完成上的教學任務。對此,我就在想目標與策略的問題,如果我們預先設定了目標,但在具體的教學中因為孩子本身知識點的原因,不能達成,這除了說是目標有問題或策略出毛病外,是否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來思考與論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