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多精神》教學反思範文

《看我多精神》教學反思範文

  上完《看我多精神》一課後,反思我的教學設計時,我發現了它的缺陷:品德與生活是一門綜合型課程。在設計這節課時,我只考慮到了如何組織學生在競賽活動中鞏固坐、立、走的姿勢,而沒有想到活動的實效性。雖然這個競賽也是根據學生愛玩、好勝的特點設計的。但因為拘泥於教材,沒有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絡,孤立地訓練學生的坐、立、走,內容枯燥乏味,課堂沒有活力。有的學生上來走路時,竟然腿不知怎麼彎,手臂也不知怎麼擺,整個人僵僵的,變得不會走路了。有的孩子索性機器人似的,同手同腳地邁步,直挺挺地走來走去。原來我注重了“活動”,卻把“生活”擱置一邊了。離開了“生活”,課堂肯定是索然無味了!透過反思,我以為,做到以下兩點有助於使活動具有實效性。

  一、活動內容生活化

  品德課要講究實效性。如果說,透過一堂課的學習,孩子們都小心翼翼地,不敢邁開步子向前走了,那又怎麼能說‘讓學生學會正確的坐、立、走的'姿勢,並能長期堅持,最終養成習慣’呢!如果學生真的養成了這樣的好習慣,那麼,他在家休息看電視,正襟危坐;吃完飯散步時,健步如飛,這樣是不是也會讓人不能接受呢?沒錯,對每個個體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識是為生活服務的。《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提出: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並積極倡導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來組織、安排教學。於是我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了修改。例如,在教學坐、立、走的基本要求後,我就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在生活中選取一個場景,和自己的小夥伴合作演一演,這樣不就把學生置身於生活嗎?而後在小組反饋中再做指導。透過創設情境表演,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生活走進了學生的認識世界,把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這樣一來,就不會出現機器人似的僵硬,同手同腳地邁步,不協調,而且學生還會學得輕鬆,學得快樂,學有所獲。

  二、活動過程自主化

  任何時候,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更加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透過學生的體驗,參與和實踐,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培養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取向。在《看我多精神》一課中,我吸取了第一次上課失敗的教訓,在另一個班級上課時,我首先讓小朋友在小組中比試,每小組推選出一名站立、行走姿勢最漂亮的小朋友來!這樣以密切聯絡兒童生活的遊戲為載體,幫助兒童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尊重學生的意願。之後,我再讓這些站立、行走姿勢最漂亮的小朋友來當小教練,帶領自己的隊員到指定的地方練習站立和行走,互相糾正動作。在這其中,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活動,交流合作,發揮群體的教育功能,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坐、立、走的正確姿勢,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要提高課堂的實效,我們就要重視兒童生活中現實的、情境的、形象的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低到高,循序漸進地引導兒童積極、主動、探究地學習,把宏觀的目標與學生的親身經歷聯絡起來,用具體生活例項,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使兒童受到教育並避免說教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