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堂練習設計的收穫教學反思

科學課堂練習設計的收穫教學反思

  隨堂練習是科學課堂教學的一個新環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透過課堂練習可以鞏固知識、強化技能、反饋學習效果、提升學生思維、促進學生髮展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可能教師急於知道反饋的結果,課堂練習中,存在目的不明確、要求一刀切的、忽視思維訓練等現象,機械重複的訓練導致學生對科學課堂學習產生怠倦、厭煩情緒。你像四五年級動手實踐需要操作的實驗特別多,這就需要加強在應用能力方面的考查,而六年級基本上以資料交流為主的課型特別多,重點就放在知識點的掌握上,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學生對課堂練習的設計也要不同,在這幾年的質量調研中,自己也慢慢的找到了質量評價的標準和依據,下面就自己的一下方法進行反思:

  在設計課堂練習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經歷了新知識的探索、體驗等的活動後,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肯定沒有在探索階段濃厚,因此在後半段的課堂教學中,為了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形成等方面的鞏固,在練習設計上要下一定的功夫。練習設計除了要注重練習的“量”和“質”之外,還要注意練習的呈現方式,最好能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現設計的練習,並加以語言的比重,可以運用學生感興趣的圖片、遊戲、表格、文字等形式,直觀形象的呈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只有教學素材越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知識經驗出發,設計出來的練習才會引起學生的探索興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出學生的數學能力。

  一、練習設計要體現人文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這兩者與課堂間的關係,決定了我們教程中,要以尊重學生為原則,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主要是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因此練習設計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能因為教師要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毫無目的的進行大量的操練,把學生當作一個無底的罐子,拼命的往裡面塞東西。學生並不是一個罐子,他們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顧及學生課堂的主體性,練習設計的量過多,或者是難度過大,就會造成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因此練習設計要體現人文性,做到精煉、實練,爭取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提煉出最高的效率。

  二、練習設計要和教材相結合。

  依據質量評價標準和現有教材,我想對練習題的設計的“質”要求非常高,它具有針對性和綜合性的特點,能夠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並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去幫助學生掌握和鞏固新學知識。讓學生透過練習形成必要的科學技能,鍛鍊思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有時候我們在設計練習題時有不完整的一面,有部分練習設計面向的層面不夠廣,層次性不是很高,練習的“量”相對的出現不足,對中下層學生形成科學技能和鞏固解題的技巧產生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不能生搬硬套,盲目使用,要擇其優而用之,知其不足而補之,兩者相結合,設計出既符合教學目標,又符合學生特點的練習題型。

  我這兩點方法在我的平時課堂練習中融會貫通,應用在平時的教學中,也確實讓我的學生感受到隨堂檢測是對自己知識的鞏固和思維的拓展,在一學期的學習當中,學習有一個了一個好的習慣,就是動手做,用腦子想了,而且留下了印象。讓學生在三年的科學學習當中,有知識的積累,更是明白了道理,做任何事情就要留下痕跡,做科學也是一樣,不光是擺弄教具,做實驗,同樣我們要從中有所思考,有所明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