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化學教學反思

高一的化學教學反思

  2011年9月————2012年7月擔任高一年級2個班的化學課。化學是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它以大量的實驗為基礎。雖然化學屬於理科,但它有著很大的文科特點:內容多、知識碎,大多是實驗結論,有不少知識只能知其然,而無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記住。甚至不少老師都贊同化學與英語的相似性,說“化學就是第二外語”,化學的分子式就相當於英語單詞,化學方程式就是英語的句子。化學又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中學教育體系中佔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學認為化學知識較難掌握,成績提高慢。與其他科目相比較,化學確實有著較為顯著的特點,同時也是學習的難點。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清楚地強調這些特點,使他們對化學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知道學習化學“難在哪裡”;更重要的是,要針對這些特點,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化學”,這對他們學習信心地樹立,成績的提高至關重要。下面關於化學教學反思提出自己的觀點。

  一、對教學主體的反思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當前學生因受應試教育的長期約束,課堂上習慣溫順的接受。為了改變現狀,國家出臺了新一輪的課程標準,並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學和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而良好的問題意識是科學探究和創新的前提。

  問題意識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的一些懷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思維。

  新的化學課程標準指出:"高中化學課程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尊重和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幫 助學生獲得未來發展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透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創新不能是空中樓閣,只有具備了足夠的知識作為基礎,才能夠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才能夠有機會創新。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熟練掌握仍是學科立足的根本!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學生需要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式。

  透過對學生在學習化學方面感受的問卷調查發現,學生普遍感覺化學知識點零散、細碎、易學、易懂,但日久易忘,而在探究過程中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又束手無策,這些問題都與各知識點間互相封閉,學生對知識間的相互聯絡認識不夠有關,也就是說,學生大多沒能構建出良好的知識結構。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根據中學化學各個知識點間縱橫交叉,相互聯絡;點可連成線,線可連成面,面可結成網,從而形成一個立體網狀的整體知識結構這一特點,可以使用圖示法將零散、細碎的知識有序化、網路化。

  我們通過了解學生的過去和現狀,知道把學生培養將來的什麼樣的人,透過問卷調查法、觀察法、實驗對比法等,瞭解反思學生,才能找到適當的解決途徑。

  如:學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種心理障礙叫“習得無助”,是指人在長期的持續緊張或失敗後,對自我喪失了信心,即便是解決困難的方法就在面前,或問題非常簡單,也不能透過自己來解決問題,事實上已經有些麻木和機械了,在化學教學中,特別是高一化學,由於在體系上和學習方法上與初中化學有較大的差別,一開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學特別難,如果教師不加以及時的引導,經過一段時間困難學習後,許多學生都感到學習化學的希望沒有了,放棄了,這樣,化學中再簡單的題目,他們也感到特別的難,難怪有的老師抱怨:“我講的已經很簡單了,但學生還是不懂”這怪不得學生,是老師沒有及時去反思學生的心理障礙。

  二、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1、在化學教學中利用新教材,開展研究性學習

  " 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是貫穿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的化學課程力圖改變傳統課程過於注重知識技能傳授傾向,強調科學過程與方 法,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絡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從而促進學 生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新教材中設定了大量的新欄目,如:“學與問”,“思考與交流”,“科學史話”,“實驗”,“實踐活動”,“科學視野”等。利用一些欄目,設定一定的 問題,讓學生透過閱讀資料,實驗探究和合作性學習從三個維度上培養學生髮現化學問題,努力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中,透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使他們相互瞭解彼此的見解,看到不同問題的側面和解決途徑,對知識形成更加豐富的理解。

  良好的問題意識,是科學探究和創新的前提。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化學問題意識,有助於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

  2、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

  可以從幾方面創設展示化學知識形成的背景資料,讓學生面臨新的,有待解釋的化學現象或事實。:利用生活中熟知的化學現象,鼓勵學生分析。透過實驗操作中的現象,質疑產生現象的原因。為學生提供似乎無法解釋的"兩難情景"產生認知衝突。

  [案例]:以苯的結構探究為例

  (1)1825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首先發現了苯,經過40年的科學探索,才有德國化學家凱庫勒提出了苯的結構假說(提供背景材料)。

  (2)已知苯分子C6H6,根據C四價原則,請同學們提出自己的苯的結構假說(基本上是直鏈狀)。

  (3)乙烯為什麼能使酸性高錳酸鉀褪色 (碳碳雙鍵)

  (4)按照同學們設想的C6H6能使酸性高錳酸鉀褪色嗎 學生實驗探究(不能)

  (5)那麼苯的結構應該怎樣 (提出"兩難"情景)

  以上問題環環相扣,臺階明顯,使學生不斷的產生化學問題,並最終得以解決。

  3、積極營造融洽,合作的教學氛圍,努力體現課堂的民主性。

  以往的化學教學中師生的關係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教師是化學知識的代言人,教學內容的傳遞者。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過程要師生互動,平等對話,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著,合作者。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使學生開啟思路,勤于思考,敢 於探索,才能不斷髮現化學問題,解決化學問題。

  4、彙集身邊的化學知識,養成提出化學問題的意識

  長時間咀嚼米飯為什麼有甜味 ?煮熟的雞蛋能溶於水嗎? 為什麼變性了人吃了還能吸收營養? 你見過雞蛋殼裡蛋白或者是蛋黃流出嗎 ?你吃過鹹鴨(雞)蛋嗎? 為什麼食鹽能進入雞蛋內 ?久置的鹹豬肉為什麼變黃有哈喇味 ?這些幾乎是同學們每天身邊都能遇到的化學問題,能提出來並加以解決,再輔以教材上的內容,實際上糖類,蛋白質,油脂的性質就基本上掌握了。

  5、發揮化學學科特色,利用實驗培養學生化學問題意識

  戴安邦先生曾經指出"化學實驗教學是實施全面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學學科素質教育的有效組成部分,化學實驗以其豐富的內涵在透過化學教學培養學生素質中發揮獨特的功能和作用。"

  [案例]在一次實驗中,某學生做銀鏡反應實驗時,因心急直接用酒精燈加熱,結果得到黑色沉澱,我沒有批評他,而是引導學生思考以下一組問題:

  1)本反應中起到氧化作用的是什麼微粒 (Ag+)?

  2)銀鏡反應為什麼要配製銀氨溶液 (Ag(NH3)2OH)?

  3)配製銀氨溶液時為什麼用稀氨水和稀的硝酸銀溶液 ?

  4)為什麼用熱水浴 ?

  5)用酒精燈等加熱該反應發生了嗎?

  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境產生的,而且是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的。因此,教師無論教學的整體過程,還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某些微觀環節,都應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 創設。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勤於交流的學習習慣。

  6、遵循教學論原理、控制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趣引思。

  (1)。消除心理障礙、營造民主“土壤”,強化問題意識氛圍

  學生問題意識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師在教學中民主意識的缺乏,課堂教學氣氛的不融洽是一個主要的因素。因此,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們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營造民主的氣氛。由於舊的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認為“問”的內容就是指對教師講授的新課沒聽懂、沒學會的地方。這樣一來,差生不敢問,因為一旦問了就表示沒學會、沒聽 懂,輕則遭到同學譏笑,重則會遭到教師的訓斥;優等生則認為都聽懂了,學會了,沒什麼可問的。這樣就造成了沒人提問題的尷尬局面。針對學生的這種情況,我 向學生做了解釋:質疑問難不單針對教師所講的內容、不理解沒學會的問題,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見解或由當堂某一內容聯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問題。 這樣既可以使你對所學知識掌握的更加紮實,又可以鍛鍊你們的求異思維和超前思維。差一點的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如果真有問題,沒學會,不要有顧慮,人的思維是 有差距的,有問題很正常;都沒有問題才不正常。

  (2)。構築民主平臺、開放實驗,誘導思維

  青少年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這正是問題意識的表 現,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師生之間要營造融洽、寬鬆、平等、合作的民主平臺。以消除學生在學習中、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和 焦慮感,學生的問題意識就可以獲得充分發揮和顯示,各種奇思異想、獨立見解就會層出不窮。凡是能提出問題的學生在課堂上讓他自圓其說;凡是問題中的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對不合理成分用積極的態度挖掘出閃光點。在問題性教學的開始階段,為了讓學生敢提出問題,我採取寫紙條的方法:上課前每位學生預發一張小紙,讓學生把問題寫在紙條上,教師集中後歸類再把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起展示。。複習課上,根據知識點,教師設計一些探究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容易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誘導思維,培養實驗探究能力。例如,設計“鑑定某混合氣體由C2H4 和SO2組成”、“檢驗碳和濃硫酸反應的產物是SO2 、CO2 、H2O”等。

  (3)巧設錯例,引導深思。探究教學中,如果教師精心設計錯例,然後公開“診斷”為學生提供一個顯示自我價值的舞 臺,會刺激學生深入思維,找出錯誤的根源。透過集體討論,公開“診斷”,獲得知識、方法,往往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學習濃硫酸、濃硝酸的性質時,教師可提問“稀H2SO4 滴在紫色石蕊試紙變紅,濃H2SO4 、濃HNO3 滴在紫色石蕊試紙也變紅?”讓學生公開“診斷”,透過討論、實驗、分析得出結論。

  (4)以答引問,拓寬思維。因為知識的連續性,一個課題的完成可能會帶來另一個新問題的開始。教師可以在總結該課題的'結論時適時拓展,創設下一個相關問題,從而推動探索教學繼續進行。例如,學習完“Al3+ 、AlO2-、Al(OH)3”(鋁 三角)的相互轉化,向學生布置了查尋“鋁元素的危害及進入人體的途徑”的課題。當師生交流總結該課題後,教師可及時提出一個新的課題“如何降低實驗室廢水 中鋁元素的含量”。課題從與人密切相關的環保出發,以設問的形式引起學生的思考,提高探索慾望:課題推陳出新,延續了探索活動,又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5)以問代答,啟迪思維。探究教學法認為,教師職責不僅僅只限於傳授知識,而應該注重 激勵學生思考,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和探索中掌握學習方法,提高科學素養。教師對學生探究中遇到的困難可透過設計一個相關問題在學生獨立完成情愛課題時,問 題的答案將對所研究的課題有提示作用,這樣就更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提高探究能力。例如,學完濃硫酸後提問學生“如何鑑別一瓶硫酸是濃H2SO4 還是稀H2SO4 ?”讓學生儘可能多地提出鑑別方案,最後師生共同討論,對提出的每一個實驗方案進行評價。透過多角度提問和開放性問題啟迪了學生地思維,培養髮散思維,提高探究能力。

  (6)。實施成功教學

  學 生渴望成功,成功將更能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所以,教師要善於運用有效的激勵手段,透過精心設計符合不同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的問題,為每個學生的成功創造 條件和機會,假如學生有時提出了不合理的問題,也要首先肯定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然後共同分析思維不合理的原因,讓學生自悟自明,獲得成功的喜 悅。

  三、對教學模式的反思

  縱觀國內外的各種探究教學模式,一般可分為: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可見,發現問題,科學創設問題的情景,才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1)要問在有疑之處。“疑”就是對某個問題學生急於要了解它,但用已學知識或在現有思維基礎上又無法解決的一種心 理現象。“疑”是人類的心理活動的內驅力,是引導思維,啟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能破壞學生心理上的平衡,促使學生動機、注意力和情感態度的及時改變,並 重新組成認知行為的心理系統,保證認知探索活動的順利進行。此時學生處於求知慾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思維最活躍的狀態。一旦問題得到解決,可在精神上極 大地獲得滿足,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例如,在《氯氣與水的反應》的教學中,可順著學生心中的疑問設計如下的探究性問題,以激發學生探究氯水中何種物質起漂白作用的慾望。教師演示實驗:出示一 瓶黃綠色的氯水,將紅色紙條放入氯水中。問:這個實驗說明什麼問題?有的學生說氯氣有漂白作用,有的學生說氯水有漂白作用。問:究竟是氯氣有漂白作用,還 是氯水有漂白作用?試設計實驗來說明。學生紛紛提出設計方案。根據學生的設計,教師演示:把一端浸溼的紅色紙條放進一瓶乾燥氯氣中。由實驗現象,學生得出 結論。問:為何氯氣無漂白作用而氯水有漂白作用?學生推理:這說明氯氣與水發生化學反 應,產生了新的物質。氯氣與水反應後生成哪些物質?哪種物質具有漂白作用?要求學生在閱讀有關材料後,設計一系列實驗證明氯氣與水發生了反應,而其具有的 漂白作用是由於生成次氯酸的緣故。問:是否所有的氯水都有漂白作用?新制氯水可以,久置氯水不行。為什麼?久置氯水無次氯酸存在。問:為何次氯酸有漂白作 用而鹽酸無此作用(啟發學生用氧化還原觀點分析其原因)?這種探究性問題的提出,既能在學生意識中創設探索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培養學生 的學習興趣和創造願望,使學生沿著正確的思路去分析和研究,又能在學生思路堵塞時起到點撥的作用。

  (2)提出的問題難易要適度。前蘇聯著名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了“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的理論,正是這種潛在水平和現有水平的衝突,成為推動學生身心發展的動力,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就近啟導”的方法。

  例如,在學習完《化學2》的《有機化合物》之後,要求學生書寫CH2=CHCH(OH)CH2COOH 與溴水、金屬鈉、NaOH溶液、Na2CO3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該題集烯烴、醇類、羧酸類於一體,綜合性強、難度大,學生較難解答。於是我設計如下的鋪墊臺階,就近啟導。① CH2=CH2與溴水的反應(加成);② CH3CH2OH與金屬Na的反應;③ CH3COOH與金屬Na、NaOH溶液、Na2CO3溶液的反應。

  經過如此多角度、螺旋上升的啟導和鋪墊後,學生不難寫出正確的化學方程式。

  (3)問題要有啟發性。創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問題意識。啟發性問題要有足夠的條件,難度要落在學生的“就近發展區”內,這樣才能真正鍛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講授《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時,教師如一開始就向學生提出這一問題,學生回答難度較大。教師可就這一問題設計以下幾個問題:①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哪些?②從化學反應速率的角度分析,如何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③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從化學平衡的角度分析,如何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⑤綜合②和④兩點,如何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這樣根據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把教學內容進行分解,設計層層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強化理解,提高思維能力,更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識。

  這就要求教師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引導者、合作者、傾聽者、欣賞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面前,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切忌將知識灌輸 給學生,要重視知識獲得的過程。

  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種教學模式,每種教學模式都有理論依據,都有專家論證,可以說各有千秋,每一種教學模式的成功運用,都可以取得較好的成績。但反過來,無論選用何種模式,都是縛住了自己的手腳,教學內容的不同,學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種或幾種教學模式解決,人常言“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句話有深刻的含義,它告訴我們不要被傳統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縛,在抓住核心內容的前提下,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同樣可以幫助學生開啟知識的大門。

  總之,教學的方法是多樣的,無固定的模式,我們可以有多種的嘗試,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們應追求教學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學的多樣性、穩定性、靈活性與獨特性有機的結合和統一。

  四、對課堂教學的反思

  這裡包括兩方面:

  1、教師要引導和注意學生對知識的反思,幫助學生從原有知識模型的基礎上,反思新知識→提出問題→討論探究→解決新問題→建立新模型。透過教師提問,分段檢測測試學生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要相信學生,捨得放手,捨得留給學生時間,避免教師滔滔不絕的講。但要講究效率,把重點放在關鍵地方,及時調控,防止學生出現鑽牛角尖的情況,讓教學處於最優狀態。

  2、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於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髮出創新火花,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資訊捕捉、加以重組整合,並藉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更應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提煉,既為教研積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總之,透過反思,促使教師主動地將與教育教學行為有關的因素納入到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中來,慎重審視自己教育教學活動所依據的思想,並積極尋找新思維、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教師將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自覺而有效的反思者,從而不斷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