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測量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測量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教學內容:新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測量第一課時
本節課的設計,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操作、猜測、測量,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加深,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際生活又運用於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關於教材的處理:
在測量這一單元中,將要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在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與釐米,已經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與方法。透過學習,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本來我也試著想把毫米和分米這兩課時合併成一課時完成的,但考慮課堂上的時間問題,因為毫米的學習學生對於進率關係的遷移是比較有難度的,和米、釐米結合起來也要花許多時間,所以兩課時合併一課時可能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於是,我在修改了<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教學設計後,重新設計<毫米的認識>這節課,並且在這節課的鞏固練習中設計了涉及到各長度單位混合的題型。
二、關於重難點的突破: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
1、緊密聯絡生活。
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基礎,應該作為檢驗本單元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長度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在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觀念時,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外,同時還要多舉一些當地學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對比。如讓學生在1分硬幣上找1毫米、量電話卡銀行卡的厚度,教室內是否存在1毫米等等,透過用手比劃感知1毫米的實際大小。
2.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貫穿估測
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特點,“測量”這部分內容的實踐性比較強,需要學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並逐步達到完善。因此,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應該建立在操作的基礎之上。如在引入毫米時,教材安排 了學生用尺子測量課本厚度的活動,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測量中發現課本的厚不能用整釐米表示,從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產生的意義,再透過數一數的活動,明白釐米與毫米的關係。緊接著,在下邊的動手操作小組內合作測量物品時,每一次準確測量之前都安排讓學生先估一估,再精確測量。這樣的編排設計給了學生嘗試、修正的機會,使學生的估測能力在這節課上有了一定的發展。
三、從課堂教學的反饋情況來看存在的.一些問題
1、在教學的前端複習舊知時,時間過長,應該儘量縮短時間儘快進入主題。
2、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語言表達不完整,因為事先自己在教學時沒有強調也沒有示範。此外自身在授課時語言表達也不是很完善,需要改進。每個段落也沒有很好地進行小結,在問問題時也有點累贅。
3、本節課在估測方面比較薄弱,應該也要仔細分析一下,還有在測量時用到的測量方法也得幫助學生複習一遍。
4、練習中從學生測量的錯誤情況來看:由於我沒有強調5毫米這根刻度線的緣故,學生容易把這刻度線當成釐米刻度線,以至於把6、7、8、9毫米看成1、2、3、4毫米,試想如果我在介紹直尺,在直尺上認識毫米時就強調一下5毫米這根刻度線的作用和一些特殊長度的讀法(倒著讀,用幾釐米減去幾毫米 ),學生的掌握情況就不一樣了,這些都是我課前沒有預料到的。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所以,應該設想著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適時有效地給予引導和幫助,但本節課我忽視了這一點,沒有很好得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時甚至搶了學生的話。作業的反饋情況使我明白要想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得還課堂於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