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老師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標誌教學反思範文

生物老師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標誌教學反思範文

  核心提示:“教無止境,學更無止境”,教師從課本、教學雜誌中可以學到很多的知識,但是也可以從教學實踐中、從學生中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並且這些問題更具有個體性、針對性,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本...

  “教無止境,學更無止境”,教師從課本、教學雜誌中可以學到很多的知識,但是也可以從教學實踐中、從學生中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並且這些問題更具有個體性、針對性,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生動的學習的過程。反思這些問題,更有助於我們高中生物教學的開展,有助於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以下是我個人在一年高三生物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案例,和同行們一起來分享,也希望同行多多指點。

  案例一:聽取學生意見,高三複習課採用多媒體教學。

  情景再現:自己認為多媒體教學適宜在新課教授過程中作為一種輔助的手段使用,如在高二教學碰到一些比較抽象的內容(基因表達、細胞分裂等),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因此在高三剛開始複習的前幾個星期中,自己採用最普通“黑+白”的方法進行高三生物的教學,但是總是感覺一節課下來時間很短促,只能勉強完成自己制定的教學任務,很難體現高三的複習高強度、高密度、大容量,但是又重細節、重系統性的特點。

  於是我做了一個學生教學情況的調查,特別列出了一條,假定我把一些思路和提綱列在多媒體上你們感覺效果是否會更好呢?結果大部分同學都贊成這一觀點,並且迫切的希望我早點開始,他們在問卷調查中這樣寫道,總感覺生物複習不夠帶勁,好象一節課複習的內容不夠多。學生有這樣的想法,我怎麼可以忽視呢?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把教學的思路、內容框架、拓展深化、易錯點、注意點、習題等一系列的教學內容經過精心設計置於多媒體中。

  透過跟蹤反饋,學生談話,學生反映這樣應用多媒體進行高三生物複習最大優點有三點:

  1、課堂容量非常大,內容非常詳實,細節的地方不會遺漏,能非常好的完成夯實雙基的作用。

  2、內容更加系統化,邏輯順序更強了,複習的更加有條理。

  3、題目的展示更加的科學、避免由於板書而產生細節上的小差錯;並能及時補充一些拓展性的習題,有助於學生髮散性思維的培養。

  案例反思:現代師生關係不是單純的傳授與被傳授的關係,教師這個特殊的群體在不斷扮演著新的角色,學生也一樣。現代師生關係中學生應該更加有主體意識,對教師教學方法、手段,甚至教師的師德問題都有自己的獨特的看法,也會向教師及時提出學生自己的想法和建議。這些建議往往比較樸素和直觀,也有比較幼稚甚至帶有學生自己的感情色彩的,但是這些建議往往會被很多教師所忽視。個人認為,假設老師沒有很好得從學生那裡獲得應有的反饋的話,那麼作為教師,可能就少了很多進步的源泉。

  學生反饋:認為在第一輪、第二輪複習過程中,採用了多媒體展示的方法,彌補了單純“黑+白”的缺陷,效果非常好。而自己也完成製作了一套高三複習的多媒體應用軟體,為以後的高三生物複習奠定了紮實的基礎。真的要感謝學生。

  案例二:對於一個問題的爭論?

  情景再現:在複習植物的新陳代謝時,如何提高大棚作物的產量?我提出了以下幾個觀點:①白天適當的提高溫度,晚上適當的降低溫度,適當增加晝夜溫差,利於有機物積累。②適當提高大棚的CO2濃度(如增施一些農家肥、或者用CO2發生器),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課堂上學生提出問題,為什麼白天適當提高溫度有利於有機物的積累呢?白天提高溫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關酶活性都升高了,那麼是不是溫度對光合作用的促進作用比對呼吸作用的促進作用更強呢?然後他又提出了一個問題,假設溫度再升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應該下降的,那麼下降的'幅度誰大呢?由於沒有充分的理論依據,光是教師自己講結果不能讓學生信服,於是我把課前預備的圖表(如右圖所示)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分析,探討原因。

  學生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結果,光合作用有關酶的最適溫度應該比呼吸作用有關酶的最適溫度要來的低。在光合作用有關酶的最適溫度之前升高溫度,對光合作用的促進比對呼吸作用的促進要來的大,有機物淨積累量增加;在光合作用最適溫度與呼吸作用最適溫度之間提高溫度,光合作用的速率降低了,而呼吸作用的速率升高,反而不利於有機物積累。當超過呼吸作用的最適溫度,在升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被抑制。

  案例反思:對於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點,教師不能以權威的態度強迫學生接受,假設這樣的話,學生是不能很好的把握住教師所講的內容。對於教師,應該充分作好課前的準備活動,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分析學生可能會產生怎樣的反應,提出麼樣的問題?設計合適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某個現象、某道題目,並從中讓學生獲得對新的知識點的掌握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學策略和手段。假設自己在授課前準備不充分,可能對學生的這個問題很難有一個很好的解釋,充分體會到課前仔細備課、分析學情的重要性,不能把學生看成灌輸的容器,他們是有很強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群體。

  學生反饋:學生們對於這個問題研究的比較透徹,也充分理解了為什麼說“在白天一定溫度範圍內適當提高溫度”的含義了。同時對於溫度如何影響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本質有了深入的理解。在高三後半階段的複習中,學生碰到類似的題目總是能夠想起這個知識點。

  案例三:關於一道試題的探討?

  情景再現:用秋水仙素誘導產生多倍體,起作用的時期、細胞停留的時期分別是( )

  A.有絲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B.有絲分裂的前期和後期

  C.有絲分裂的前期和前期 D.有絲分裂的間期和中期

  學生選擇A、B、C的很多,然後我請他們各自說出自己的理由。選擇A、B、C選項的學生都說出一個共同的理由,秋水仙素作用於紡錘體的形成,而紡錘體的形成是在有絲分裂的前期,所以作用於前期。但是至於秋水仙素到底使細胞分裂停留在哪個時期,回答的學生都明顯底氣不足。其實這本來就是一個非常模糊的、很難清晰化的一個概念。為了使學生理解,於是我提出了幾個問題,讓學生考慮。

  問題1:劃分前中後期依據是什麼?

  問題2:沒有紡錘體染色體會排列在赤道板嗎?

  問題3:著絲點分開需要紡錘體的牽拉嗎?

  問題4:著絲點分開是否就意味著染色單體分離呢?

  在這幾個問題的衝擊下學生的思維更加混亂了,然後我說出自己的觀點:前期沒有紡錘體,染色體不能整齊的排列在赤道板上,故不能形成中期的特點,應該停留在前期;沒有紡錘體,染色體還是可以繼續螺旋化變粗,達到中期最明顯、最清晰的形態,從這個角度分析可以形成中期的特點;進而由於著絲點自動一分為二染色單體轉變成染色體,而著絲點分離後染色單體並沒有分開,不能在紡錘絲牽引下移向細胞兩極,不能形成後期染色單體分開變成染色體移向細胞兩極的特點,故停留在有絲分裂中期。

  學生都能理解我所說的內容,但是他們非常渴望一個確定的答案。而我當時的處理辦法是理解了這個現象,知道了秋水仙素使染色體加倍的原理就可以了,不必要去追究秋水仙素到底使細胞分裂停留在什麼時期。假設要確定的說一個時期,我更加贊同分裂期,畢竟有絲分裂的各個時期都是我們人為劃分。

  案例反思:高中生物學中有很多內容是教師講不透的,非常模稜兩可,這些內容在教師參考書甚至在大學教材中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明,對於這些內容如何處理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題。個人觀點,能講透的的內容一定要把它講透,不能講透就讓它模糊著,點到即止,但是一定要告訴學生關於這個知識點在高中階段應該如何處理。這樣可以避免學生產生誤解,以為自己在高中生物的某些知識點上還存在的漏洞,又導致他們碰到類似的內容產生恐慌。

  學生反饋:學生在後面教學過程中也沒有因為這個問題跟我爭論,在做到關於秋水仙素知識點時,他們也能很好的處理這個問題。學生們認為,關鍵在於理解這個知識點,不必要一定要知道到底停留在細胞分裂的前期還是細胞分裂中期,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案例四:一次失敗的經歷的反思。

  情景再現:課本上關於基因工程的敘述分成四個步驟:一、提取目的基因;二、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三、目的基因匯入受體細胞;四、目的基因的檢測和表達。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強調目的基因必須與運載體相結合才能匯入受體細胞(理所當然的認為,並沒有去認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於是下課後有位學生問我。提取目的基因後不跟運載體結合為什麼不能直接匯入?我回答,課堂上不是已經講了嗎,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後才能在細胞內穩定的存在並且複製和表達,並且能夠遺傳給下一代,直接匯入目的基因完成不了這樣的功能(自認為回答的還是蠻不錯的)。於是學生給我看了一道題目,題目如下:

  在植物細胞工程中,常見的匯入目的基因方法為:在授粉後向子房注射目的基因的DNA溶液,利用植物在開花、受精過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將外源DNA直接匯入受精卵細胞,並進一步地被整合到受體細胞的基因組中,隨著受精卵的發育而成為帶轉基因的新個體,目的基因克隆、表達。

  (1)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圖中    結構中。

  (2)寫出該目的基因表達過程中遺傳資訊傳遞過程?

  (3)以本圖比照植物根部細胞的缺陷是該圖多畫了   。

  (4)如將細胞置於30%蔗糖溶液中,細胞的水勢將比細胞外的水勢 。

  看完題目我驚呆了,雖然說這道習題總體是比較簡單的,我完全可以說,這道題目你“根據答案理解了就好了”給搪塞過去。但是此題又恰好跟我課堂所說的關於基因工程的步驟有些許出入,它是把目的基因直接匯入了受精卵中,總不能自己抽自己耳光吧。由於自己對於這個問題自己課前根本沒有怎麼研究,所以只能跟那個學生說,這道題目有點超綱,老師也把握不了,具體的原理等老師查過相關資料再來答覆你。透過查詢資料後自己確認,其實透過基因槍介導轉化法、花粉管通道法等辦法都可以把目的基因直接匯入真核生物的受體細胞,並且跟真核生物受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整合。我們書本中“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後”匯入受體細胞中,沒有明確描述出該目的基因是如何表達。

  案例反思:回答不了學生提出的問題,對於教師來說應該是一個比較難堪的狀況。知識在不斷更新,教師貯存的知識也需要不斷的更新,否則我們永遠都不會進步。學生是一個千變萬化的群體,他們會時刻提出一些非常犀利和尖銳的問題,這對我們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不應該只停留在大半桶水中,儘量在自己的水桶中多注一些水,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教學方法應用,跟上學生的要求能夠熟練的製作和使用多媒體;師德方面,應該有強烈的責任感,這個是教師的本質。

  學生反饋:該學生其實那道題目是會做的,但是由於跟教材上的差異,對於答案並不是非常的確定。雖然我後來核實資料後把一些理論全部為他講解清楚了,但是他心裡還是有一點小疙瘩,原來生物老師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對於本人在他心目中的位置還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雖然這些內容不會對學生高考成績產生怎樣影響,但是對我個人來說,觸動真得很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