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估計》教學反思

數學《估計》教學反思

  關於本課時的教學內容,,總體感覺比較成功。從學生實踐活動反饋看,大部分學生對教師、同學身高、書本封面周長等估計得比較準,能真正借用腦裡的尺子去估計身邊物體的長度,能較清晰建立幾釐米的長度觀念,達到預期目標。為達成此目標,本節課的成功之處體現在:

  1、從轉化中清晰概念。讓學生估計指定長度,先用手比劃,再把估計的長度 “畫”出來,這樣就將腦裡抽象的表象轉化成直觀的東西,可見可測,經歷一個從表象到物化的`過程;再反過來,讓學生觀察實物、動腦想一想、估一估、動手量一量、比一比、調一調,經歷從具體物體到抽象長度表象的過程。如此相互轉化,使學生頭腦中的長度單位概念不斷清晰深刻,達到內化。

  2、在比較中明晰概念。對比是思維的基礎,是區分差異、糾正偏差的基本方法。在清晰概念、建立空間觀念的過程中,對比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先讓每個學生不用尺畫出一條8釐米長的線段,再用尺量一量、比一比,調整糾偏,再次請學生自己定線段的長度,先畫再量、比,不斷調整、糾偏,接著結合身邊的實際例子如小棒、絲帶、學具盒、課本封面的周長等進行估量。這樣,讓學生在從估——量 ——比——糾偏的活動中,獲得一定長度線段的表象,並使表象從模糊到清晰,估計的結果從很不精確到不很精確,甚至精確,不斷鞏固清晰學生1釐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試圖達到把單位長度裝在腦子裡的效果。在清晰長度單位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將長度單位的外延進行拓展,如由1釐米為一個長度單位拓展到把幾釐米看作一個單位,或根據已知物體的長度表象作標準,來對比估計,進一步清晰豐富長度空間觀念。

  當然,學生估計意識的養成、估計能力的提高並不是一節課或幾節課就能完成的,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長期的培養。對“估計”系統性教學我個人認為:從教學時間上考慮,至少應安排三個課時。從教學目標上劃分:第一課時,重點是:清晰概念,以釐米為重點,即人教版第五冊安排的內容。第二課時,重點是:明確參照,以方法策略選擇為重點,如藉助身上“一柞、一步”等作為“尺子”,討論感悟 “估長用庹”,估短用柞、估路長用步,估豎長用身高作參照等策略,即針對具體問題靈活選擇估計的方法。第三課時,重點是實踐綜合運用、解決實際問題。以上三節課,第一節清晰概念是估計的基礎,第二節選擇策略是估計的關鍵,第三節實踐應用,增強能力是估計的目的。當然,這三課時並非完全割裂開來、先後之分,更多的是相互相成,相互滲透,交互發展,只是課時教學的側重點不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