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中國建築的特徵》教學反思範文

語文《中國建築的特徵》教學反思範文

  現在,隨著電腦的普及,很多教師朋友都把自己上課的經驗總結然後寫成教學反思。上傳到網上,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的同時與其他教師朋友分享,交流,相互提高各自的教學水平,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應該怎麼去寫《中國建築的特徵》教學反思如何寫才好呢?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教學反思怎麼寫吧。

  《中國建築的特徵》對深圳的學生來說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深圳高樓林立,現代化氣息濃郁,難覓古蹟;熟悉的是“世界之窗”“民俗村”等景點近在咫尺,間接感受還是有的。因此在本節課的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以激發興趣,主動參與為主要設計理念,讓課堂成為學會的舞臺。

  為激發學生興趣,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我設想了三種匯入方式:圖片、學生介紹物品、問知名大學建築系,後來覺得用圖片匯入較符合公開課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展示了六組世界各地域建築風格的圖片,讓學生猜猜是哪個地域的建築,重點是最後一組韓國、日本、中國建築的區別,接著讓學生說說他印象中中國建築的'特徵,由此自然聯絡到課文第一自然段中中國建築的體系問題。

  然後簡介梁思成,讓學生比較同學對中國建築特徵的歸納與梁思成的總結有何不同,再次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整體感知這個環節要把握閱讀的詳略,重點是九大特徵,要精讀,那麼前兩自然段由老師引導學生跳讀。我著重抓了四個關鍵詞,第一段的“分佈到很廣大的地區”強調地域之廣,“弟兄”能否換成兄弟,從而說明誰是兄誰是弟;第二自然段主要抓“3500年來”說明歷史悠久,“不斷在技術上和藝術上”能否說成“藝術上和技術上”引導學生注意說明的順序,文章的結構,進而交代第一課時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是對九大特徵的歸納。

  為啟用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我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竟讀,看哪個小組概括的準確。為訓練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此之前,我先以第二特徵為例加以方法指導,示範怎樣概括要點。五分鐘內後各小組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然後引導學生分析這部分寫了什麼,怎樣安排說明的順序、說明的詳略。然後反問,只寫到這裡,只是一篇說明文,而本文是科普小品文,由此進入下一部分對中國建築的文化特徵的說明。這一部分是難點,所以設定了兩個問題:中國建築的“文法”“詞彙”指的是什麼?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間的建築具有“可譯性”?然後總結這兩個部分的說明方法,接著聯絡課後練習三,總結本文比喻的方法說明問題的好處,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最後學以致用,我打算採取兩種拓展方法,一是以實用為目的,聯絡2005年重慶高考作文“筷子”讓學生說說該怎樣寫,然後展示當年的兩篇滿分作文,讓學生總結得高分的秘笈,強調學生注意說明的順序和說明方法,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另一種是課堂表演,激發興趣和參與意識,讓學生介紹某種物品,看看對說明順序的把握。最後推介與梁思成、林徽因有關的徐志摩、金嶽霖、泰戈爾等事蹟或書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由於在上課之前把激趣作為主要目標,導致上課時的某些環節處理有了變化。一是本打算五分鐘完成匯入,結果用時十五分鐘。主要是展示圖片階段,課前設想以自己展示為主,上課時卻發現學生有點興趣,由於是初次接觸學生,所以想以此為契機,激發他們的主動參與意識,於是在有學生準確辨認圖片所在地域,尤其是一位女生能辨析出韓國和日本建築風格的不同,並回答我接著問的依據時說出日本受唐朝影響、韓國受明朝影響較大時,我適時由衷的讚美,頓時激發其他學生躍躍欲試,課堂氣氛頓時活躍,最初的目的達到了。

  二是介紹梁思成時,本打算投影出他的經歷、成就、專著,但由於上一環節學生的興奮點還未平息,於是我臨時改為讓學生搶答他所瞭解的梁思成,不完全的部分,我再展示補充說明。至此學生已完全投入到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然後水到渠成的完成本課的教學內容。

  由於以上兩項拖延了十分鐘,所以原計劃感知中國建築文化特徵這一部分只好放到第二課時著重處理,還剩下五分鐘,於是我靈機一動,把第二課時的實踐拓展部分移到這一刻進行。於是我用“學習了說明的順序和方法,我們能不能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說明能力?”勾連了兩個教學環節,於是因地制宜,讓一位學生(後來知道叫楊光宇)上講臺介紹他的手機,臺下頓時活躍起來,臺上的同學略顯緊張,因而沒有很好地組織自己的說明順序,且有些同學們很關注的內容也沒有加以說明,我及時跟進,問同學們最想了解他手機的什麼特點,同學們邊說我邊在黑板上板書,這時下課鈴聲響了,我要求這位同學重新組織說明內容,下節課給同學們一個完美的答案。同時讓學生掌聲感謝楊光宇的表演。

  這三個臨時變動的處理環節,卻讓這節本可能枯燥無味的說明文教學輕鬆而又充滿樂趣,下課後,老師們反饋說最後一個環節處理得很好,學生們也認為這節課很有趣。我想,教學設計只是教師教學的一個思路,但具體怎樣教,還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狀況靈活調整思路。教師不必隨著預設亦步亦趨,學生也就不必隨著預設的圈套乖乖就範。沒有了束縛,就擁有了自由,師生就能以平等的身份出現,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見,相互交流,相互欣賞。教師心中只有學生,教師跟著學生的思路走,隨機調控,靈感迭出。學生無所限制,思維自由馳騁,在與文字、教師、同學的平等對話中,感受到自身價值,感受到共享的甜蜜,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最近訪問